【摘要】本文論述語文教學實施讀寫結合的策略,建議要以讀促寫,在低年級激發(fā)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中年級注重閱讀觀察、積累語言,高年級學會運用語言,實現(xiàn)學以致用;要以寫引讀,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悟表達方法,增強閱讀感悟,達到讀寫共贏。
【關鍵詞】語文 課堂 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129-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語文教學中,“讀”與“寫”關系不可分割,二者應當相互結合、緊密相融?!白x寫結合”是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手段,學生通過讀寫訓練,可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讀寫結合”的訓練呢?筆者依據(jù)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習作練筆聯(lián)系起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以讀促寫,學以致用
(一)低年級激發(fā)閱讀興趣,有效運用語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閱讀才能成為一次快樂的體驗,學生才會真正愛學、樂學。由于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往往處于淺層次,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多種感官的閱讀元素,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直觀、全面地體驗閱讀的樂趣,繼而為運用語言、豐富寫作內(nèi)容奠定基礎。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接著說一說:圖中烏鴉是如何喝水的,最后它喝到水了嗎。由于課文插圖是故事情節(jié)的直觀體現(xiàn),學生說得津津有味,接著朗讀課文,由圖像信息轉(zhuǎn)化為文字,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看圖思考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后,筆者讓學生閱讀類似的童話故事,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積累語言文字的天地。由于有了閱讀積累,筆者先讓學生讀書,在看圖的過程中領會圖片主要傳遞的信息,想象圖片背后發(fā)生的故事場景,然后采用文字的形式進行描述,學生積累了很多成段成篇的內(nèi)容。在進行仿段描寫訓練時,學生容易做到構段遷移合理、語言流暢、用詞準確,這對學生來說,既是思維想象力的訓練,又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看圖寫作這一環(huán)節(jié)融入教學中,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中年級閱讀觀察,積累語言
到了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素材積累能力,由于課文篇幅長了,基礎訓練的內(nèi)容多了,要求掌握的知識也多了起來,同樣對習作的要求也提高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學生熟讀、積累書中的一些句子及詞語,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從而體驗生活,在習作中抒發(fā)真情實感。筆者在班級里開展讀書活動,結合學校開設的家長開放日“書吧”,學生得以在“書吧”盡情地遨游,在閱讀中收獲快樂。如在寫“感動我的一瞬間”這一主題習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照課文寫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在閱讀過程中進一步領會課文內(nèi)容,順利實現(xiàn)由讀到寫的遷移,達到習作訓練的目的,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高年段加強語言運用,學以致用
高年級閱讀涉及篇章教學,要求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學生要整體把握文章感受作品內(nèi)蘊,領悟語言表達的方法,逐步形成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并積淀為語文綜合學習素養(yǎng)。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筆者給高年級學生上了一節(jié)內(nèi)容為“讀書不設限”的書籍推薦課。課前,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自己準備一本想要推薦的書,共同合作將小組推薦的書名、書的內(nèi)容、書中精彩的片段制作成VCD,并分組在班級里進行展示。每個小組介紹一本書,八個小組共介紹八本書,書的內(nèi)容有關于科幻方面的,有關于人物傳記的,有關于歷史文化的,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課后學生意猶未盡,紛紛打聽這本書在哪里買,那本書還講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在閱讀中有了很大的收獲。
在完成閱讀任務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比如閱讀《中國民間故事》《歐洲民間故事》《非洲民間故事》等書,讀完后寫一寫“有什么感想”“你對故事人物的看法”“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了哪些精彩的詞句”等。在學習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一詩句運用在描寫春天景色的習作中。學生通過品讀感悟、摘記積累等方式內(nèi)化詩句、精彩片段,創(chuàng)設了語言情境,讓他們在語言運用實踐中逐步提高了表達能力。
二、以寫引讀,增強閱讀感悟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讀是寫的基礎,寫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悟表達方法,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實、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過程;是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的訓練過程,且貫穿于小學學習的全階段。
學生習作靈感一部分來自學生自身對文學素材的積累,當學生能夠深入地閱讀,積累了一定的語言之后,學生就會注意對生活中人和事的觀察以及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有助于他們培養(yǎng)思考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形成閱讀感悟。而寫的過程就是對詞語、篇章結構的內(nèi)化過程,學生受所讀文章的影響,在寫的過程中會有意或無意地再次閱讀、回憶某篇文章,從中獲得啟發(fā),進行習作創(chuàng)造。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給出一個習作命題后,要求學生先擬定提綱,在腦海里形成初步構思,再根據(jù)構思框架廣泛地搜集精彩的詞句和文章片段,用以豐富自己的習作。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思維訓練中,進一步發(fā)展了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學習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一課之前,筆者先給學生布置片段習作任務,寫一寫生活中觀察到的太陽的印象。當學生在寫的過程中遇到思維卡殼時,筆者再讓他們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的。讀完課文之后,有一名學生寫道:“早上,太陽來上班了,它先探出頭來,再慢慢露出全身;到了中午,它慢慢地來到天空正中間;傍晚,它回家了。太陽忙了一天,終于下班了。今天,太陽上班真認真!我要向太陽學習。早早起床,和書本交朋友;中午,我給布娃娃上課;傍晚,我和媽媽去書城買書。我每天都要向太陽學習,過好快樂的每一天?!睂W生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內(nèi)化,再以寫作促進自身對課文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實現(xiàn)在讀中思考、提升寫的能力。寫作有助于學生加強對身邊的人和事物的觀察,促進學生對生活的關注以及認識,提升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進而增強閱讀感悟能力。
總之,讀寫結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師要結合語文課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真正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互碰撞,讓學生在“讀”中收獲、在“寫”中提高,實現(xiàn)讀寫共贏。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書潤鳳翔 謙謙君子——用悅讀浸潤學校君子文化建設的研究”(立項編號:2017B08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陸偉琴(1970— ),女,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