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為
(中央戲劇學(xué)院 戲劇文學(xué)系,北京 102209)
清人梁清標(biāo)稱《長生殿》“乃一部鬧熱《牡丹亭》”[1]13,洪昇引為知己之言。這是因為《牡丹亭》重抒情輕敘事,人物少、情節(jié)簡單,因而顯得相對寂寥。《長生殿》則不然,該劇以事彰情,抒情、敘事并重,篇幅宏大,情節(jié)豐富,通過明、暗兩條線索敘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長生殿》的“鬧熱”是通過何種敘事方式實現(xiàn)的?細(xì)讀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讓《長生殿》“鬧熱”起來的秘密便是人們習(xí)焉不察的“道具”;洪昇在劇中通過多種道具來關(guān)聯(lián)人物、掌控情節(jié),從而使《長生殿》的敘事容量得以擴充、情節(jié)得以豐富、劇情得以“鬧熱”。
《長生殿》第1出《傳概》發(fā)明題旨,謂“臣忠子孝,總由情至”,是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作為全劇的明線,也是主線。這一主線主要是由部分道具來貫穿的。明清傳奇篇幅較長,欲使劇本結(jié)構(gòu)完整,頭緒清晰,“密針線”就顯得尤為重要。李漁提出“編戲有如裁衣”,把諸多片段串聯(lián)“全在針線緊密”[2]26。《長生殿》的針線就是道具,細(xì)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長生殿》對道具的使用頻率之高,在其回目中就有明顯的體現(xiàn),如《獻(xiàn)發(fā)》的“頭發(fā)”、《進果》的“荔枝”、《哭像》的“雕像”、《看襪》的“襪子”等。此外,故事中還有許多有頭有尾,前后互相照應(yīng)的道具線索,如《舞盤》《尸解》《改葬》中楊貴妃的香囊、《偷曲》《罵賊》《彈詞》中雷海青、李龜年的琵琶。
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又被稱為“釵盒情緣”,《長生殿》更是把體現(xiàn)女性用物特征的“釵盒”作為貫穿全劇始終的道具。唐明皇在第2出《定情》的結(jié)尾,以“金釵鈿盒”相贈楊貴妃,情因此而起,亦因此而定。在此后的戲中,釵盒在楊貴妃生前以明線形式出現(xiàn)過兩次,一是第19出《絮閣》,一是第25出《埋玉》。在《絮閣》中,唐明皇幽會私幸梅妃江采萍,楊貴妃對此醋意大發(fā),傷心哭泣;唐明皇顧左右而言他,企圖蒙混過去。楊貴妃以退為進,表示愿退出情場,并把自己當(dāng)初與唐明皇定情時明皇所贈釵、盒奉還于他:“這釵、盒是陛下定情時所賜,今日將來交還陛下。把、把、把、把深情蜜意從頭繳?!盵3]85唐明皇見狀立刻道歉認(rèn)錯,并請楊貴妃收回定情信物,矛盾至此得以解決。在《埋玉》一出結(jié)尾,六軍兵變,殺死楊國忠,逼迫唐明皇賜死楊貴妃,唐明皇對此痛不欲生,只能遷怒于物,怪“釵和盒,是禍根芽”。
“釵盒”道具在《長生殿》中不僅是化解唐明皇、楊貴妃矛盾的中介,還是二人愛情故事走向高潮(第22出《密誓》)的情感引線。在《密誓》這出戲中,釵盒雖然沒有以道具的方式出現(xiàn),卻通過楊貴妃所唱“愿釵盒情緣長久訂”[3]96,與第2出《定情》所唱“惟愿取情似金堅,釵不單分盒永完”[3]9遙相呼應(yīng),仍然起到了結(jié)構(gòu)上穿針引線的作用。
按常理,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情緣”故事在楊貴妃殞命后便應(yīng)結(jié)束,但洪昇為了表達(dá)二人愛情之深,繼續(xù)以“釵盒”這一道具安排劇情、布置角色、選擇宮調(diào),從而使二人情緣從人間延續(xù)至天界,使劇情擴大了一倍卻又情節(jié)緊湊,令人不覺其長。例如在第40出《仙憶》中,楊貴妃在仙界再次取出了釵盒,感嘆:“死和生割不斷情腸絆,空堆積恨如山。他那里思牽舊緣愁不了,俺這里淚滴殘魂血未干??锗祰@?!踩龑W(xué)士〕不成比目先遭難,拆鴛鴦?wù)f甚仙班。(出釵盒看介)看了這金釵鈿盒情猶在,早難道地久天長盟競寒?!布比龢尅澈螘r得,青鸞便,把緣重續(xù),人重會,兩下訴愁煩!”[3]175
此時的楊貴妃已經(jīng)升入天界,位列仙班,但她仍對舊日情感念念不忘。在第47出《補恨》中,楊貴妃與織女說起自己的塵世情緣,無論如何也無法“忘得定情釵盒那根節(jié)”,并拿出金釵、鈿盒給織女看,說自把它們“攜入蓬萊,朝夕佩玩,思量再續(xù)前緣”,強調(diào)自己雖已成仙,卻“夢不離唐宮闕,千回萬轉(zhuǎn)情難滅”,“倘得情絲再續(xù),情愿謫下仙班”,“又何惜人間再受罰折”[3]204。這就將楊貴妃的癡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長生殿》演出使用的道具之中,“釵盒”起到了“主道具”的作用:畢竟該劇的創(chuàng)作主旨是“釵盒情緣”,因而“釵盒”在全劇劇情敘事中貫穿始終。除了前面提到的數(shù)出戲,其他如27出《冥追》、第30出《情悔》、第32出《哭像》、第37出《尸解》、第40出《仙憶》、第41出《見月》、第43出《改葬》、第47出《補恨》、第48出《寄情》、第49出《得信》、第50出《重圓》等劇中,也曾出現(xiàn)或通過人物之口反復(fù)提及。僅從次數(shù)而言,釵、盒二物在楊貴妃死后出現(xiàn)的頻率高于其生前,其聯(lián)通故事、勾串情節(jié)的作用十分明顯:睹物則必思人,人雖逝而物不能空。
在愛情線中,同樣體現(xiàn)女性用物特征的香囊的敘事作用也不容小覷。在第16出《舞盤》的結(jié)尾,李隆基為表示對楊貴妃霓裳羽衣曲舞的贊賞,將自己佩帶的“瑞龍腦八寶錦香囊”贈之。在第37出《尸解》結(jié)尾,楊貴妃面對自己肉身尸解,想到以后明皇回鑾對之改葬須有信物,遂將胸前所佩香囊解下交與土地神,囑其“放在冢內(nèi)”。第43出《改葬》,唐明皇“回鑾”至此,果然要為楊貴妃改葬,因楊貴妃肉體尸解飛升,挖開的墳?zāi)箖H剩一個香囊,唐明皇傷悼不已,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將香囊裹以珠襦依禮安葬。香囊的敘事功能至此并未結(jié)束,因為該出戲中香囊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新的故事情節(jié):面對沒有受被尸解儀式影響的香囊,唐明皇認(rèn)定楊貴妃已經(jīng)飛升成仙,接下來第46出《覓魂》中臨邛道士楊通幽的出現(xiàn)便順理成章,并為故事尾聲作了合理鋪墊。
《長生殿》中,對唐明皇感情的敘事,也同樣通過運用相關(guān)的道具來表現(xiàn)。較早使用道具表現(xiàn)唐明皇感情的是第29出《聞鈴》中的鈴鐸。在《聞鈴》中,唐明皇行至劍閣,凄風(fēng)苦雨和著檐前鈴鐸高響低鳴,令他頓感情慟心驚,而他“一慟空山寂,鈴聲相應(yīng)”的唱詞,更是讓人覺得肝腸寸斷。洪昇的好友吳舒鳧對此點評說:“纏綿哀怨,一往而深,又應(yīng)轉(zhuǎn)鈴聲,點染閣道,凄然欲絕?!盵4]697單是一出“聞鈴”,還不足以顯出唐明皇對楊貴妃的一往情深,故而該劇在第32出《哭像》中以木像道具為中介,進一步表現(xiàn)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悼之情。在《哭像》一出中,唐明皇因十分思念楊貴妃,選名匠為楊貴妃制作一尊木像,迎進宮中,由此演繹出“迎像”與“哭像”兩部分劇情?!坝瘛辈糠滞ㄟ^唐明皇唱詞,表達(dá)其受不住變兵被迫敕殺愛妃的“悔恨”;“哭像”部分通過唐明皇唱詞,突出其對楊貴妃始終難以割舍的思念之情。
“木像”道具在《長生殿》情節(jié)敘事中的作用有諸多方面。首先,楊貴妃在馬嵬坡自縊后,其在鬼、仙兩界的劇情要靠木像聯(lián)結(jié)推動——畢竟鬼神難測,虛者須以實者來表現(xiàn),否則劇情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其次,若無木像這一實體道具,唐明皇的一往情深就無法得到更深層次的表現(xiàn);而有了木像這個道具,情節(jié)展開就有了依托,許多故事就可以劈空結(jié)撰。比如楊貴妃感明皇情感之誠,就讓木像“流出淚來”“滿面淚痕”作為回應(yīng),從而使劇情變得搖曳生姿。洪昇的好友吳舒鳧(吳人)在評價木像在劇情敘事中的作用時寫道:“木人下淚最妙,若無此一番情感,則一塊頑香叫呼不應(yīng),了無意致矣?!盵4]705-706
洪昇讓劇中“木像”落淚實有深意在焉:木像而能落淚,這不但驗證了前人所謂“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古話,而且在情節(jié)上與第1出《傳概》中的“感金石,回天地”相照應(yīng),這就使得全劇雖然綿長卻又不枝蔓。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哭像》一出中的“木像”道具在劇情敘事中的作用絕對不低于金釵鈿盒。
《長生殿》明寫男女之情,實則寫忠孝之義,其寫作目標(biāo)不是向世人展示娛樂意義上的男歡女愛,而是“垂戒來世”的政治和倫理目標(biāo)。與“情緣”這條主線相比,“政事”是該劇組織劇情的副線。這條副線同樣是由一應(yīng)道具支撐著,比如該劇的主道具釵、盒,戲本一方面用它們作為表達(dá)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情感的介質(zhì),另一方面又用它們暗示相關(guān)的政治評價。例如在第30出《情悔》中,楊貴妃魂游故地,看到自己的陪葬品,感慨萬千,一方面悲悼“生遭慘毒,死抱沉冤”,另一方面也反思自己“在生所為,那一樁不是罪案。況且弟兄姊妹,挾勢弄權(quán),罪惡滔天,總皆由我,如何懺悔得盡”[3]131,這就從側(cè)面反映了唐玄宗當(dāng)政時“開元盛世”光鮮的外表下,權(quán)貴階層特權(quán)橫行、無惡不作的腐敗一面。就政治倫理而言,這樣的劇情無疑具有政治諷諫作用。
在《長生殿》劇本中,有關(guān)政治諷諫的具體回目有很多,如《疑讖》《進果》《獻(xiàn)飯》《看襪》《彈詞》等出。從上述回目的標(biāo)題上看,“果”“飯”“襪”等道具都是劇中的戲眼,戲本中相關(guān)的政治小插曲,均是通過道具展開敘述的。
第15出《進果》就內(nèi)容來說顯然并非表現(xiàn)“果”,因為作為貢品的鮮果荔枝并沒有像釵盒、木像那樣以實物的形式出現(xiàn),只是有“末扮使臣持竿、挑荔枝籃,作鞭馬急上”“副凈扮使臣持荔枝籃、鞭馬急上”的舞臺說明。在表演處理上,此出戲以道具“果籃”代替了實物水果“荔枝”,這表明“進果”一出中“果”——荔枝的實際存在與否并不重要,因為該出戲的目的不是以水果為中介表現(xiàn)男歡女愛,而是為了通過水果進貢行為寄托政治諷諫寓意。在這種情況下,代替荔枝存在的果籃道具與并未實際出現(xiàn)的荔枝共同成為引導(dǎo)劇情發(fā)展的符號化存在,作者通過果籃這種符號化的道具,明表唐明皇過度寵幸楊貴妃,暗諷最高統(tǒng)治者窮奢極侈。吳舒鳧點評本出戲時說:“此折備寫貢使之勞,驛騷之苦,并傷殘人命,蹂躪田禾,以見一騎紅塵,足為千古炯戒?!盵4]651可謂一語中的。
《進果》這出戲,李、楊之愛其線為“明”,其情為“虛”;極權(quán)弊政之線為“暗”,其理為“實”。換句話說,貢果荔枝在戲中作為一個非實存的象征性道具,其作用就是調(diào)動人馬表演進貢貢果的情節(jié),并讓觀眾由此情節(jié)的艱辛了解統(tǒng)治者如何窮奢極欲、靡費民力,進而讓人們理解何以在“盛世”之景下會爆發(fā)“安史之亂”那樣的政治危機。洪昇將此出安排在《偷曲》之后、《舞盤》之前,一曲霓裳羽衣的背后,有著十分令人心酸的場景,足見作者在戲劇結(jié)構(gòu)安排上的苦心孤詣。
與《進果》相映成趣的是《獻(xiàn)飯》一出。這兩出的道具都是吃的東西,前者是宮廷權(quán)貴喜食的遠(yuǎn)方水果,后者是底層百姓聊以果腹的粗糲,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故事講述野老郭從謹(jǐn)為習(xí)慣了錦衣玉食的皇帝進獻(xiàn)民間食物,并向皇帝表達(dá)了民間對于安史之亂的看法,字字針砭,令人深感其痛:“那楊國忠呵,【前腔】〔換頭〕猖狂,倚恃國親,納賄招權(quán),流毒天壤。他與安祿山,十年構(gòu)畔,一旦里兵戈起自漁陽?!盵3]116
聽罷郭從謹(jǐn)?shù)囊环捄?,唐明皇幡然醒悟,檢討政事過失,安撫眾軍。在洪昇所處的時代,文字獄開始盛行,知識分子對政治發(fā)表意見帶有很大的政治風(fēng)險;利用藝術(shù)再現(xiàn)歷史往事,借批評歷史人物影射現(xiàn)實,既降低了相應(yīng)的政治風(fēng)險,又能達(dá)政治諷諫之意。
吃、穿是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態(tài)的因素,與“吃”相對的自然是“穿”,因此,洪昇在劇情設(shè)計中,把楊貴妃所穿的“襪子”作為道具看點十分合乎情理。以“襪子”而不是衣服或頭巾作為道具,是因為作者想以此暗示統(tǒng)治者的奢侈用品不過是“遺臭”之物,不值得追求。
《看襪》一出主要講述馬嵬坡下一個開酒店的老太太王嬤嬤,在驛站梨樹之下拾得楊貴妃的一只錦襪,遠(yuǎn)近人家聽說此事的,都來店中喝酒,趁機要求看襪。該出戲安排了三個看客,分別代表三種類型的人(有閑階層、底層民眾、出世之人),他們因生活處境不同,對襪子的看法在價值取向上也大相徑庭。
京城士子李謨,聽說馬嵬坡下王嬤嬤的酒店中藏有貴妃錦襪一只,出于好奇前來求觀。士子衣食無憂,閑極無聊,自然四處尋找刺激;所以李謨看到貴妃遺襪后竟覺“光艷猶存,異香未散。真非人間之物”,并由此生出憐香惜玉之嘆:“可惜了絕代佳人絕代冤,空留得千古芳蹤千古傳。”[3]154
老農(nóng)郭從謹(jǐn)對士子求襪觀看很是不解,甚至感到憤怒,直言“官人,看他則甚!我想天寶皇帝,只為寵愛了貴妃娘娘,朝歡暮樂,弄壞朝綱。致使干戈四起,生民涂炭。老漢殘年向盡,遭此亂離。今日見了這錦襪,好不痛恨”,并由此襪主人與明皇享樂無度“惹非災(zāi),萬民遭害”、令人“痛哀”,斥責(zé)“這樣遺臭之物,要他何用?”[3]156
金陵道姑觀看此襪后生出物是人非、人生無常之感:“你看瑣翠鉤紅,葉子花兒猶自工。不見雙趺瑩,一只留孤鳳。空流落,恨何窮。馬嵬殘夢,傾國傾城,幻影成何用。莫對殘絲憶舊蹤,須信繁華逐曉風(fēng)?!盵3]156
從全劇內(nèi)容來看,襪子道具引發(fā)的三種看法之中,后兩者是重點,也是該劇的寓意所在。作者以錦襪為引線,借老農(nóng)之口,指斥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為自己帶來災(zāi)難性的后果,也給民眾帶來不幸和痛苦,并借道姑之口告誡后世統(tǒng)治者:過度享樂不過是黃粱一夢、人生幻影,實在毫無意義。
現(xiàn)代戲劇理論認(rèn)為,舞臺道具“具有極強的意指功能”[5]5,中國古代劇作家已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罵賊》《彈詞》兩出,作者安排了雷海青與李龜年攜帶同樣的琵琶道具出場,從時間上看,兩出都系安史之亂所引發(fā)馬嵬兵變之后發(fā)生,但戲劇情境不盡相同,琵琶的意指也不盡相同?!读R賊》寫雷海青在凝碧池大宴中痛斥安祿山,并向其怒擲琵琶,其后慘遭殺害?!稄椩~》寫李龜年流落江南,于青溪鷲峰寺抱琵琶賣藝,將李楊愛情故事以彈詞的形式唱出。
雷海青之琵琶的意指是一種激憤的情感,也象征著他梨園樂工的身份。身為梨園樂工,看到滿朝文武向安祿山卑躬屈膝,不甘與之同流合污。他的定場詩末兩句是“綱常留在梨園內(nèi),那惜伶公命一條”[1]70,彰顯了他必死的志向與決心;中間又唱道“但得綱常無缺,須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1]71。值得注意的是,縱覽全劇,“綱?!倍謨H出現(xiàn)兩次,全在雷海青的唱念之中。面對統(tǒng)治秩序的崩塌,雷海青主動擔(dān)負(fù)起了重整綱常的責(zé)任。在該劇當(dāng)中,以郭子儀為代表的武官隊伍以軍事力量努力恢復(fù)綱常,文官隊伍卻缺少一位像“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英雄形象。盡管他將琵琶砸向賊首安祿山的行為無異于飛蛾撲火,但這一舉動無疑彌補了文官隊伍中無人作為的缺失。雷海青身為樂工,卻能有“可不枉了戴發(fā)含牙人是俺”[1]71的覺悟,四偽官在雷海青死后卻評價他“一個忠臣值甚錢,未戴烏紗見識淺”[1]73,不光加重了雷海青身死的悲劇意義,也是對座中頭戴烏紗的文官無能、無忠、無義的一種諷刺。
李龜年之琵琶的意指是一種凄愴悲涼的情感,象征著天寶遺事親歷者的身份?!稄椩~》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南呂·一枝花〕中唱道:“今日個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盵1]96吳人專就琵琶這一樂器用了一處有趣的類比,“美人之鏡,俠客之劍,伶公之琵琶,于失意時留得,尚可抵一知己”[1]97。毫無疑問,此時失意的李龜年已然不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樂工李龜年,唐王朝的衰落直接影響到了李龜年的個人命運。李龜年抱琵琶,從李、楊初識唱到長安滿目瘡痍,蘊個人命運無常于對時代的慨嘆之中。洪昇特別安插了李謨這一形象與李龜年進行問答,在〔九轉(zhuǎn)〕中,一句“這琵琶曾供奉開元皇帝”揭示了李龜年作為親歷者的身份,其后李謨反復(fù)追問李龜年姓甚名誰,猜到雷海青時,李龜年表示否定:“我雖是弄琵琶卻不姓雷,他呵罵逆賊久已身死名垂?!眳侨苏J(rèn)為:“雷老獨標(biāo)其罵賊事,是史家筆法?!盵1]100其實這不僅是史家筆法,也是對使用同一種樂器的雷海青的一種回應(yīng),暗示著兩種琵琶的不同意指。
梁廷枏在《藤花亭曲話》中對《長生殿》評價甚高,尤其是談及《彈詞》一出:“讀至彈詞第六、七、八、九轉(zhuǎn),鐵撥琵琶,悲涼慷慨,字字傾珠落玉而出,雖鐵石人能不為之?dāng)嗄c,不為之下淚!筆墨之妙,其感人一至于此,真觀止矣!”[6]406吳人則把雷海青比作擊筑刺秦的高漸離,認(rèn)為其烈性千古足矣。二人琵琶同為諷刺,犯而不犯,是非常微妙的道具使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