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重慶市酉陽自治縣板溪鎮(zhèn)中心小學校 重慶酉陽 409800)
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優(yōu)勢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教師立足于新課改,將符合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學中,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不足進行優(yōu)化,進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益,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與學的共同發(fā)展。
雖然新課改已在我國實施很長一段時間,但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從陳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仍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著教師傳輸的知識,整個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嚴重缺乏溝通與互動,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十分枯燥、無趣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如果長期處于此種學習環(huán)境中,難以認識到自身的學習主體作用,會逐漸失去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并抗拒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會影響后續(x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開展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并具有較高的教學技藝,只有這樣,才可以保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質量。實際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性、專業(yè)化的教育,課下又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使教師自身的道德水平不高,難以將教師影響和感染學生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影響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
新課改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明確一點,傳統(tǒng)教學觀念是符合過去特定時期的教育觀念,與現(xiàn)代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相符合,教師要主動對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并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而不是向學生單純的灌輸知識。因此,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進行培養(yǎng)[1]。
比如在教學《我們不亂扔》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段遍地垃圾的短視頻,問學生看到之后有怎樣的感受?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是如何造成的?學生們在觀看后均表示這樣的環(huán)境讓人看著十分難受,但對于此種生活環(huán)境造成原因的分析,學生們的觀點不同,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的方式交流和討論,并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活動中,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引導,在各小組得出答案之后,教師要及時做好總結工作。之后再設問:“如果我們生活在地球遍地都是垃圾,那會怎樣?”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思考和感悟的學習主體者,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保持公共場所衛(wèi)生不止是為了干凈,是遵守規(guī)則及講文明的表現(xiàn),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保持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習慣。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能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拉近學生與道德與法治知識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真正意義上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
比如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由于這節(jié)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可以將體驗式教學法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閉上眼睛體驗盲人走路的不方便,或者讓學生用一只手收拾書包,感受肢體殘疾人生活的不方便等。學生通過體驗之后,會有幫助殘疾人的想法,所以體驗式教學的合理運用,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與教材編制者形成情感共鳴,達成知行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問題教學法引入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理解,形成學習能力,并配以良好心理品質。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生活中有哪些規(guī)則?生活中沒有規(guī)則行不行?如何對規(guī)則分類?規(guī)則有什么作用?等,讓學生分組完成,在學生在課本課外資料的基礎上,對問題討論解決之后,教師可以再向學生提供一些共同探討的資料,以便于學生在深入學習中,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有效理解。
為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與道德水平進行培養(yǎng),除了要還課堂給學生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外,對于輕松和諧學習氛圍的營造也十分重要。在具體的營造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入手,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比如在教學《假期有收獲》內容時,為了調動學生的表達興趣,教師先對自己暑假中的趣事進行生動描述,在學生受到感染后,會主動分享自己暑假中的趣事,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們在相互表達中會收獲到快樂,對假期生活帶來的收獲進行品味,提高學生對新學期學習和以后假期生活的信心,并具有認真規(guī)劃暑假生活的意識。
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教師要明確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問題,從轉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方法以及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真正讓學生獲得綜合性和個性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