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生長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就要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篇蘊含了大量文化信息,本文探討在語篇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語篇內涵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感知力,依托語篇情景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創(chuàng)設探究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評鑒力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語篇教學;文化感知力;文化理解力;文化評鑒力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教師通過語篇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幫助學生在將來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得體地與他人交流。所以,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方法滲透文化,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建構文化。
一、挖掘語篇內涵,培養(yǎng)文化感知力
文化感知力是指學習者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和感知中外文化,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材是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鏈接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仔細研讀語篇、了解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文化點撥,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感知力和文化敏感性。至于如何點撥,點撥到什么程度,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來定。
1.深挖語篇,巧用對比,體驗文化
語篇中隱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教師可以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方式將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學生。文化對比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漢語和英語在詞、句、語法上的差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對于那些文化內涵豐富的詞匯,教師要適當擴充其文化意義。
[案例一]
以《新標準英語》 M7 Its Childrens Day today為例。文本以school TV的小主持人小胡的口吻介紹兒童節(jié)孩子們正在做什么。文本中涉及do a dragon dance這一短語。教師在教授dragon 這一詞時以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中國龍的形象。但作為英語單詞的dragon在英語中就是這樣吉祥喜慶的龍的意象么?當然不是!dragon這個詞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常以邪惡、好戰(zhàn)、兇悍的形象出現(xiàn)。教師在介紹這一單詞時還應該將這一詞匯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教給學生,讓他們能在恰當?shù)膱龊系皿w地使用語言。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式,呈現(xiàn)中西方文化“龍”的形象。因為是二年級的學生,語言能力有限,教師在對比講解時不能使用太難的語言,可分別用圖片呈現(xiàn)中西方“龍”的形象。關于Chinese dragon,教師解釋道:“You see the Chinese dragon,you are lucky.”用孩子們能夠理解的lucky一詞,點明感情色彩。對于西方的dragon,教師說:“People dont like it.It usually do bad things.”用他們前些日子學的do bad things 來解釋,幫助孩子們理解。教師在運用“文化對比”方法時,不僅要考慮到文化本身的差異,也要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創(chuàng)新對比的方式,引導孩子在文化互動中學習、運用語言。
2.研讀語篇,捕捉細節(jié),遷移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研讀語篇,捕捉教材中的文化細節(jié),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基礎。通過合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文化內涵則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實踐方式。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文化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文化常識進行語言文化知識的正遷移。
[案例二]
在M7 Its Childrens Day today教材文本中,提及主持人“Xiao Hu”來自“school TV”。school TV這一短語,對學生來講是新授內容,為了讓孩子們真切感受短語的意義,教師引入生活中的文化常識——大家熟悉的CCTV中央電視臺。教師在呈現(xiàn)時首先讓學生聽文本錄音,回答:“Xiao Hu is from school TV.”此時學生會讀會說school TV,而對它的意義還不能深刻理解,這時教師和學生通過CCTV的呈現(xiàn)進行意義協(xié)商,有TV一詞,學生很容易地進行正遷移理解school TV是學校電視臺的意思。
師生間的互動、生生間的討論,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語言,感受語言背后文化的魅力。教師對教材的挖掘、教學活動的設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感知力。
二、依托語篇情景,提高文化理解力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感知力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將對文化現(xiàn)象感性的認知轉化為理性的理解。文化理解是指學習者通過英語閱讀,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并逐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態(tài)度和文化自信。教學素材的選擇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特點,基于學生間文化背景的差異,基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優(yōu)選貼近學生的生活,兼具“理解性”和“文化內涵”的素材。教師需要立足語篇主題,依托語篇情景,使學生在理解語篇的過程中理解文化。
1.鏈接劇本,豐富語篇,點撥文化
教師對語篇的解讀方式要以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為依據。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知識儲備的差異,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找準拓展點,豐富語篇,點撥文化。
[案例三]
M7 Its Childrens Day today語篇內容較為豐富,新授的短語比較多,在講到do a play時,怎樣讓二年級的學生理解短語的語言內涵?教師以圖片的形式鏈接中國的舞臺劇《小紅帽》和西方的舞臺劇Little Red Riding Hood,孩子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不僅我們中國孩子喜歡這部舞臺劇,國外的孩子也喜歡啊。如果以后孩子們去英國、美國游學,也許這就是將來孩子們在進行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時的談資呢,也許各國兒童都能在這部舞臺劇中找到共同語言哦。
2.緊扣教材,鏈接生活,啟迪文化
在教材中,有許多隱性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思考。將跨文化知識滲透到語言活動中,是一種隱性的教育方式。這種潛意識的跨文化教育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解力。
[案例四]
在教授M6 Well have breakfast at 7時,文本中提到have breakfast和have lunch的時間,教師在教學中補充了brunch這一詞匯。
T:Now magic time.If you get up late in the morning,you dont have breakfast or lunch.What do you have?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自然地講道:You have brunch.此時PPT動態(tài)展示了breakfast和lunch如何變成brunch的過程,增強了詞匯的可理解性。教師找到了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挖掘了貼近生活的文化現(xiàn)象,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語言情景。
教師基于語篇解讀文化,幫助學生將散落在語篇各個角落的語言文化點串聯(lián)起來,讓文化理解更好地融入語篇教學。有了文化內涵的語篇變得更為豐富、更加立體、更為學生所喜愛。
三、創(chuàng)設探究活動,增強文化評鑒力
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能夠感知、理解語篇的文化內涵,更要引導學生對所了解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評價與鑒賞。文化評鑒是指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通過閱讀文本,分析、評價、鑒別語篇所反映的價值取向,汲取精華,逐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道德情感,并形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文化評鑒力培養(yǎng)要以課堂活動為抓手,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驗異域文化,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分析和比較文化,能夠評價、鑒別、賞析和汲取文化精華。
1.對比中西差異,恰當評價文化
當語篇文本涉及節(jié)日文化時,教師要以此為契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通過中西方節(jié)日對比的方式進行拓展,豐富節(jié)日文化的內涵。比如,可以拓展節(jié)日的日期、節(jié)日特色習俗、節(jié)日祝福形式等,引導學生尋找、發(fā)現(xiàn)中西方文化差異并進行恰當?shù)脑u價。
[案例五]
教師在教授M10 Unit 2 We have Christmas的過程中,通過閱讀Sam和Daming 的節(jié)日海報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jié)日及慶祝方式,了解中西方重要節(jié)日慶祝方式的異同。西方人借助圣誕節(jié)慶祝耶穌誕生,中國人則通過春節(jié)寄托對未來的希望。教學步驟如下:(1)閱讀Sam和Daming的節(jié)日海報,找兩個節(jié)日相同的慶祝方式的相似點:歌唱、互贈禮物;(2)老師總結相同的慶祝方式不同的慶祝內容,如都在唱歌,但是唱不同的歌曲,都在家歡聚一堂享用美食,但是不同的節(jié)日品嘗不同的美食;(3)在闖關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對比了兩個節(jié)日中不同的祝福語、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經典歌謠、不同的節(jié)日特點,并以問題What do you like best?Why?引發(fā)大家思考與評價不同的節(jié)日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在了解、尊重他國文化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評鑒力,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觀、價值觀。
2.評鑒文化現(xiàn)象,培養(yǎng)文化自信
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的深入,我們更需要凸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中西方文化體驗活動同步開展,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又能啟發(fā)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對本土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案例六]
教師在教授M8 U1He lives in the east of the US這一課時,文本的第一部分通過小詩“East and west,home is the best.North and south,Lets have a rest.”呈現(xiàn)四個方位詞。
教師在備課時巧用制定挑戰(zhàn)性情感目標的差異教學策略,將一根情感線“East and west,home is the best.”貫穿整節(jié)課。教師用“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entence?Can you find a saying in Chinese with the same meaning?”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評價這句諺語,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在中國是否有意義相似的俗語。有的學生評點說:“Wherever you are,home is the best.”還有的學生說:“We must love our home. Because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蓖瑢W們紛紛點頭,他們在評點、比較、鑒別中找到了中西方思維的共同點,很是興奮。
在閱讀文本中,教師深入講解美國的文化,并通過地圖呈現(xiàn)美國城市的方位。在講到Los Angeles時呈現(xiàn)Disneyland,講到Washington DC時,介紹美國總統(tǒng)tramp和White House。通過讀前、讀中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吸取西方文化精華。在閱讀后,教師設計了“小導游介紹中國”的活動對比中美城市,并提出問題Are you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最后,全班朗讀補充的小詩,以詩歌誦讀的形式結束本節(jié)課。
Our country is China!
We are Chinese!
We speak Chinese!
We live in China!
We love China!
East and west,home is the best!
North and south,China is the best!
首尾呼應的設計,愛國情感的渲染,教室里回蕩著同學們激情澎湃朗讀自編小詩的聲音,全班同學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至高潮。
我們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英語教師,應當仔細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并拓展中華文化的內容;通過對比與評鑒,讓學生感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增強民族自豪感。語篇包含著大量的語言知識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情感信息,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立足學生差異,幫助學生感知與理解語篇中的文化內涵,分析評鑒語篇中的文化現(xiàn)象。學生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挖掘語篇中的語言素材和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開闊文化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提升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鐘蓓蓓? ?江蘇省揚州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