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霞
【摘 要】 本研究提出基于積極心理品質調查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高職生在智慧知識、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和超越六大積極心理美德上的得分與本科生沒有顯著差異;畢業(yè)班的高職生積極心理美德水平顯著低于大一、大二高職生水平。最后討論了積極取向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具體路徑。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品質;高職生;生涯發(fā)展
一、問題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為了高職教育的常規(guī)動作,國家衛(wèi)健委和教育部等九部委發(fā)布的《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明確提出了“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的要求。但是針對新時代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的新問題,已有研究還有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特別是積極取向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研究存在較大不足。
(一)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及相關研究
傳統(tǒng)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病理學開展的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工作和心理健康問題紓解工作(王立高,2016),盡管這些工作在高職生的心理健康上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心理不健康的高職生比例有限,并且一部分心理存在隱患和癥狀的學生也缺乏明確的自知力和求助意識,這就使得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引起全體學生的重視;第二,盡管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強調戀愛、人際、學業(yè)、求職等場景中的心理問題防范,然而這大概僅起到一個警示作用或補救作用,不能基于內因根本上杜絕心理問題的產生;第三,相比于其他年級,畢業(yè)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普遍,然而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在入學一年級,對畢業(yè)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足。
綜合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首先,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研究更多地強調了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家庭教育、同輩輔導等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提升的作用,卻忽略了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康復潛能,或者提及高職生自身心理素質提升的研究也鮮有提出明確切入點者(何雪芬,2018);其次,已有研究分別就入學適應、學業(yè)困境、求職焦慮等問題上離散性地研究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應對策略,理論上分別對各類問題起著針對性的作用,但是這些碎片化的研究成果實際上卻缺乏從一而終的系統(tǒng)性方案,缺乏一個預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點。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路徑
孟萬金、任俊等人將積極心理學理念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認可(孟萬金,2008)。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對大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社交優(yōu)化、職業(yè)發(fā)展有著正向作用;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癥狀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希望、寬容、自律等積極心理品質可以反向預測心理健康因子(吳九君等,2015);積極心理品質與大學生社會支持領悟、應對方式、創(chuàng)造力提升、生命探索和挫折耐受等變量顯著相關(魏曉,2019)。這說明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有利于大學生預防心理疾病、優(yōu)化人際關系、專業(yè)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
(三)積極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價值
傳統(tǒng)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在呼喚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積極心理學為新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在高職院校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因為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激發(fā)潛能和促進幸福的路徑不是補足某些水平較低的積極品質,而是發(fā)揮個體那些高水平積極心理品質的拉升作用。
大眾會基于生源的學業(yè)成績經驗性地認為高職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較為低下,甚至高職院校教師都會基于學生的在校學習表現(xiàn)和管理難度普遍性地認為高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顯著低于本科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這些判斷會通過“自證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顯著地影響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涯發(fā)展,但是這些判斷卻沒有得到相關研究的驗證和認可。本研究認為有必要通過調查研究對高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以客觀、準確認識高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現(xiàn)狀,并據此分析積極取向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策略。
二、研究過程
為了更有力地激發(fā)高職生的積極心理潛能,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提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路徑,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全面了解高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并據此進行數據分析。
(一)對象
本研究綜合便利取樣法和分層取樣法(主要在性別、年級、學科和所在學校地域等變量上達到均衡),對900名高職學生(三個年級分別300人)和1200名本科學生(四個年級分別300人)發(fā)放了問卷。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分別為874份(97.11%)和1178份(98.17%)。
(二)方法
本研究選用孟萬金和官群編制的《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對調查對象開展積極心理品質調查研究,該量表由62個五點評分的題項構成,分為智慧知識、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超越6個美德分量表和希望、真誠、自制、幽默等20個積極心理品質??偭勘砗头至勘淼目寺“秃咋料禂稻?.65以上。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運用SPSS20.0對調查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基于研究設計,本研究主要分析和驗證兩個主要問題:盡管高職生的學歷層次和入學成績不及本科生,但是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水平與本科生積極心理品質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大三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盡管不及大一、大二,但是大三高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是否顯著低于大一和大二水平。
(一)高職生與本科生積極心理品質差異分析
通過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高職生與本科生在“智慧知識”“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超越”等積極心理美德上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如表1)。
通過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高職生與本科生在“幽默風趣”“自制”“社交智慧”“熱愛學習”4個積極心理品質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16個積極心理品質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高職生在“幽默風趣”和“社交智慧”兩個積極心理因子上更有優(yōu)勢(如表2)。
(二)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年級差異分析
ANOVA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高職生在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和超越5個美德上的年級主效應顯著。LSD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三年級的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和超越得分顯著低于二年級、一年級得分,但是二年級和一年級在六大因子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如表3)。
四、討論
調查數據及其分析結果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數據支撐、指明了實施路徑。
(一)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現(xiàn)狀
研究結果表明,高職生的六大積極心理美德水平與本科生的六大積極心理美德水平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盡管高職生在入學成績和學歷層次上與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在智慧、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和超越等積極心理美德上并沒有落后,在高職生當中開展基于積極心理品質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高職生在“自律”和“熱愛學習”兩個積極心理品質上顯著低于本科生水平,但在“幽默風趣”和“社交智慧”兩個積極心理品質上顯著高于本科生水平。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重點是激發(fā)積極潛能而非抑制消極力量,據此,這一研究結果的重點啟示在于如何借助“幽默風趣”和“社交智慧”的積極力量,而不是如何補足“自制”和“熱愛學習”上的不足。但是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確實存在許多的“提升低水平心理積極品質”的思路,這違背了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本質上與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差異。
(二)基于生涯發(fā)展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結果表明,高職生大三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顯著低于大二、大一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保持了一致,受求職就業(yè)、人際分離和失戀等消極生活事件的影響,畢業(yè)班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非畢業(yè)班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有研究提及的這些客觀因素固然存在,但是一者這就陷入了畢業(yè)班必然會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悲觀主義陷阱,二者也不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因為這些客觀因素是必然存在的。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積極取向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貼近高職生的培養(yǎng)目標,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生職業(yè)教育乃至生涯發(fā)展中的價值化。首先,積極取向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大一主戰(zhàn)場延伸至三年的學業(yè)過程中,不是機械地增加畢業(yè)班的心理健康課程或活動,而是實現(xiàn)從大一到大三的一慣性心理能量儲備和鞏固。其次,基于積極心理品質測查幫助每一位高職學生掌握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建立、強化和擴大自己的積極心理優(yōu)勢,實現(xiàn)“總結失敗教訓”的思維模式與“挖掘積極優(yōu)勢”的思維模式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
五、結論
根據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高職生在智慧知識、勇氣、人性、公正、節(jié)制和超越六大積極心理美德上的得分與本科生沒有顯著差異,在“幽默風趣”、“社交智慧”維度上顯著高于本科生水平。
畢業(yè)班的高職生積極心理美德水平顯著低于大一、大二高職生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立高.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J].職教論壇,2016(14):14-17.
[2]何雪芬.積極心理學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8(45):53-54.
[3]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吳九君,溫小平,何莉.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對心理健康的多元回歸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2):1885-1888.
[5]魏曉.探討高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社會適應性的促進作用[J].心理月刊,2019,14(21):61.
[6]孟萬金,官群.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編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8):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