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瑩
[摘? ? ? ? ? ?要]? 友善,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道德規(guī)范,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友善為人們處理與自我、他人、社會等關系提供了現(xiàn)實可行的道德準則。當代青年學生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主力軍,其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關系到社會發(fā)展方向,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如何在高校培育和踐行友善急需進行探討。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的基本內(nèi)涵和意義,挖掘當今高校學生友善缺失的原因,結合時代背景探討高校培育與踐行友善的途徑,不斷提升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水準,引導青年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 ? 鍵? ?詞]? 社全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高校;踐行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09-0004-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nèi)核,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不僅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道德規(guī)范,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對人們的言行提出具體的道德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具體要求,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重要使命,需要探索培育和踐行友善觀的路徑,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致力于提高青年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促進其健康成長。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的內(nèi)涵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友”的甲骨文是兩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狀,在《論語·顏淵》中孔子指出:“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薄坝选北硎颈舜擞薪磺榈娜嘶蛴杏H近的關系。“善”的甲骨文是由上面“羊”下面“言”組成,羊是吉祥的象征,“善,吉也。從言、從羊。此與義美同意?!薄坝选薄吧啤边B在一起,就是和諧互助。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復雜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汲取了傳統(tǒng)友善思想中的精華,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維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一)以禮待人,互相尊重
友善的首要內(nèi)容是以禮待人,互相尊重。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個體之間存在大大小小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但人人生而平等,我們不能因為存在差異性就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于人,相互尊重就要肯定別人的內(nèi)在價值,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可他人的價值。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要構建友善的人際關系,就要做到以禮待人,用禮貌的語言和行動,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樹立起友善的個人形象。
(二)寬容待人,用心理解
友善的基本要求是寬容待人,用心理解。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密集而平凡,但由于個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差異,個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都有所不同,這些都直接導致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要如何緩解沖突、化解矛盾,就需要我們做到寬容待人,包容和理解差異的存在,用心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關愛。當然,寬容不代表放縱,而是當我們在面對不同的觀點和做法的時候,能夠更多地為他人著想,嘗試著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用心理解他人,從而構建友善的人際關系。
(三)扶危濟困,樂于助人
友善的最高境界是扶危濟困,樂于助人。人生難免有挫折,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若有人能伸出援手給予幫助,那么身處困境也能感受到友善的力量。扶危濟困就是指能發(fā)自內(nèi)心不求回報幫助有困難的人,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著愛,這就是友善所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從而形成友善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在高校缺失的原因
當代青年學生總體上能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友善意愿,但仍存在部分青年學生友善缺失的情況,原因主要包括青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認識水平有限等個人因素,家長不夠重視友善品質(zhì)培育、言行不一等家庭因素,高校側重理論灌輸、校園文化建設不足等學校因素。
(一)個人因素
一方面當代的青年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都在家人的關愛中成長,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nèi)菀仔纬梢宰晕覟橹行牡男睦頎顟B(tài),較少關心和理解他人,卻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青年學生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卻時常忽視別人的感受,所以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會出現(xiàn)矛盾,加上部分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世界,缺乏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鍛煉,沉浸在個人的世界里,冷淡他人,以至于失去他人的關愛,逐漸變得孤立無援。
另一方面青年學生社會經(jīng)驗相對匱乏,思想認知水平相對有限,易受不良因素影響。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充斥著網(wǎng)絡,影響著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念,部分不良思想混跡其中,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形成,例如部分學生受到享樂主義、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的影響,較多關注自身利益而對自身內(nèi)在品質(zhì)的培育則不夠重視,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二)家庭因素
一方面家長不重視學生友善品質(zhì)的培育。在應試教育思想理念影響下,部分家長只注重智力培養(yǎng),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較少對孩子進行素質(zhì)培養(yǎng),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不夠重視。部分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當孩子做出不友善行為之時沒有出面制止,反而縱容孩子犯錯,這樣的行為導致孩子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甚至漠視他人的感受。例如,在高校中發(fā)生的暴力事件、宿舍矛盾沖突等,究其原因,很多矛盾都是由于部分青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進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甚至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另一方面家長不重視自身友善品質(zhì)的培育。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行為舉止?jié)撘颇赜绊懼⒆?,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長教育孩子要友善待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自己卻不能真正做到待人友善,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家長誠實守信、友善待人,那么孩子會受到良好氛圍的熏陶,待人和善;家長待人刻薄、言行不一,那么孩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也不會以誠相待、友善待人。
(三)學校因素
一方面學校在培育學生的友善觀過程中,未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部分學校在進行友善觀培育時,較多采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題講授的方式,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播,缺乏具體實踐活動,較少涉及友善行為的課外實踐,導致培育效果不夠理想。與此同時,部分學校缺少系統(tǒng)化的友善行為實踐性評價標準、方法和具體細則,學生只在課堂上接收了友善觀的理論知識,并沒有進行實實在在的實踐,也不了解友善評價標準,對友善觀的認識僅限于文字。
另一方面學校培育友善觀的方式不夠豐富。部分學校僅僅在思政課堂涉及友善觀培育,沒有發(fā)揮專業(yè)課以及其他公共課的作用,沒有實現(xiàn)課程資源作用最大化。與此同時,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簡單地采用傳統(tǒng)理論講授方式,沒有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用鮮活的表達方式進行表述,教學內(nèi)容并沒有契合社會現(xiàn)實,以至于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友善觀的認識無法深入。
三、友善在高校的培育與踐行路徑
青年學生友善品質(zhì)的培育和踐行,不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標志,而如何使友善觀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高校認真培育和踐行。
(一)加深青年學生對友善的認知
一方面要拓寬青年學生友善觀的學習視域。課堂學習時間是有限的,要深化青年學生對友善價值觀的自我認同,就要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探索與友善相關的理論知識,引導青年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深入學習,掌握新時代背景下友善觀的內(nèi)容,學會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理論知識素養(yǎng)。
另一方面要提高青年學生友善觀的實踐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青年學生不僅要進行友善觀的理論學習,更要提高踐行能力,進一步實現(xiàn)與己為善、與人為善以及與物為善。高校要鍛煉青年學生踐行友善觀的意志,要注意引導他們實現(xiàn)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主動將友善觀運用到校園學習生活中,促使他們走出寢室、放下手機,待人處事嚴于律己但寬以待人,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體會友善,從而增強對友善的認同,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強化高校對友善的教育
一方面要加強友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教育力度。高校應充分認識友善的重要價值,并加強友善教育和培育力度,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主陣地作用,系統(tǒng)全面地對友善觀進行闡述,并將培育友善觀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當代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善于用啟發(fā)的方式進行教育,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友善觀與新時代的友善觀結合起來進行闡釋。針對大學生困惑之處,能夠通過慕課等新媒體方式為其解惑,突破課堂學習的局限,加深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友善觀的理解,鞏固青年學生的友善意識,激發(fā)其踐行友善觀的動力。
另一方面要擴大友善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影響。當代青年學生關心時事,熱衷于網(wǎng)絡文化,高??蛇m當發(fā)揮校園文化宣傳平臺作用,通過校園網(wǎng)站、校園公眾號等傳播媒介,結合時事熱點將友善文化傳播出去。同時,鼓勵青年學生積極思考,歡迎學生參與討論,通過教師的正面引導,進一步強化友善觀念。同時發(fā)揮朋輩影響,挖掘學生周圍的同學或者老師等友善典型,借助榜樣影響作用促進友善觀的形成。
(三)借助社會進行友善的傳遞
一方面要強調(diào)社會傳播友善觀的重要作用。社會是一個大熔爐,每個青年學生都會進入社會并被影響,因此社會對青年學生友善觀的培育至關重要,高校應充分發(fā)揮社會的影響力,在社會上進行廣泛的友善宣傳,尤其是在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更有責任調(diào)整治理社會文化,積極弘揚正能量,將友善觀傳遞到青年學生日常生活中。
另一方面要督促社會建立健全友善監(jiān)督賞罰機制。當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不友善行為,大部分只需接受道德譴責,卻不會得到實質(zhì)性的懲罰,導致青年學生忽視友善行為。因此,高校需要督促需要社會建立健全友善監(jiān)督賞罰機制,對不友善的行為進行處罰,而褒獎友善的行為及個人,用實際行動鼓勵青年學生實踐友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2]楊伯峻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2:183.
[3]王朝忠.漢字形義演釋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1314.
[4]艾國,劉艷.從四個維度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的內(nèi)涵[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56-61.
[5]陳勇,于婷婷.新時代大學生友善觀培育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120-123,149.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