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40
最近一次對外公開教學活動中,我校邀請了校外名師進行了同課異構(gòu)教學觀摩活動?!渡娼绍饺亍肥俏倚5男炖蠋熍c南通市的丁老師同課異構(gòu)教學觀摩的所選文本。
一、課前思考,預(yù)設(shè)課堂
“涉江采芙蓉”一句詩,夠柔化讀者的情思。詩中“芙蓉”“蘭澤”“芳草”等這些意象組合,加上泛舟于碧綠荷塘的江南女子,呈現(xiàn)給讀者一場清新的視覺盛宴。但熱鬧開心之后,采芙蓉的女子又凝神遠思。手持芙蓉的女子想與自己心儀的人分享心情時,彼人卻在“遠道”,怎不令人悵然若失呢?如果說前四句是江南居家女子日常的所為與所思,那么第五、六句的主角是“遠道”之人。詩中前四句中女子所思之人“在遠道”,女子認為無論道路有多么迂回曲折,最終的方向都是直指終點—家。但“遠道”之人就未必這樣想了。采芙蓉的女子,把自己的情感寄放于“舊鄉(xiāng)”之中。而“遠道”之人或許沒有這么念舊,或許他每行過一處都會成為“舊鄉(xiāng)”,“舊鄉(xiāng)”又有什么值得人留戀呢?“舊鄉(xiāng)”更多地會出現(xiàn)在一個人人偶有的失意落寞時的愁緒里吧,盡管去不止一次地“還顧”,腳步的方向卻依舊向前。再加上“長路漫浩浩”這樣“山一重,水一重”的種種阻隔,于是結(jié)局便不可避免—江南的那位女子“憂傷以終老”。
細細品讀之后,我歸納了《涉江采芙蓉》中暗涌的情感:江南女子歡愉后的落寞—遠道之人有家歸不得的悵惘—兩地離居的憂傷。帶著這些思考,我分別走進了徐老師和丁老師的觀摩課課堂。
二、讓學引思,拓展比較
徐老師課堂重點設(shè)計了兩個板塊:研習《涉江采芙蓉》,補充閱讀《古詩十九首》其他篇目。
在第一板塊,徐老師在學生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安排了活動探究的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討論一個問題:“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環(huán)顧者則是其‘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具體闡釋?!睂W生們小組討論,然后到黑板前板書自己觀點的關(guān)鍵詞,最后小組派代表對此做出解釋。大家各抒己見,課堂生動活潑,學生大膽發(fā)言,表述有理有據(jù),時常引來其他同學熱烈的掌聲。在此基礎(chǔ)上,徐老師帶領(lǐng)同學們總結(jié)如何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及人物刻畫的具體方法,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此進行分析。徐老師提醒同學們,平時不妨花時間慢慢去體會詩歌的韻律、格調(diào)、修辭,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
在第二個板塊,徐老師引導(dǎo)學生溫故知新,學以致用。在《涉江采芙蓉》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讀詩經(jīng)驗,也可以用來賞析其他詩歌,如《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樹》這兩首詩。徐老師把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從意象、人物形象、藝術(shù)手法、思想感情和欣賞指數(shù)等這幾個角度,賞析比較三首詩的異同?!耙磺€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孩子們思維是十分活躍性的,只要教給孩子們思考問題的正確方法,他們自然會認真思考,對問題產(chǎn)生獨到的認識。同時這堂課也體現(xiàn)了徐老師注重“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 世界的發(fā)現(xiàn)者。徐老師在這堂課中設(shè)計安排了小組活動、深度研習、延伸拓展幾個教學模塊。并且在課堂上盡量把思考的時間、發(fā)言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憤悱、頓悟中學會思考,體現(xiàn)了 “讓學引思”的課堂教學理念。而且徐老師親切而溫暖的語言,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展示自我的熱情,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
三、江河氣勢,潤心無聲
丁老師的課堂更是別具一格。丁老師首先播放了一段海安高級中學學生的芙蓉舞視頻,學生在動人的旋律和曼妙的舞姿中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課堂上丁老師從古代的《國風》《楚辭》到近現(xiàn)代徐志摩、席慕蓉、葉嘉瑩、林清玄等的作品中,挑選出眾多關(guān)于蓮花的詩句,并把它們展示給學生。從西方文學中的蓮花,到中國儒家文人心中的蓮,丁老師旁征博引,告訴學生不同的民族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民族心理,詩歌的意象、典故也有著特定的意義。一些文學意象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學生在閱讀時要多注意積累。文本中涉及的蓮花意象,通常象征美麗的女性形象、愛情或其他情愫,或象征高潔的品質(zhì)與高遠的理想等。
在此基礎(chǔ)上,丁老師以“誰的思念在風中飄揚”為題,組織學生討論《涉江采芙蓉》繞不過去的話題:誰在思念誰?為了豐富學生的感知,丁老師補充介紹了《古詩十九首》中常見的主題。在結(jié)合相關(guān)背景后,丁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涉江采芙蓉》的結(jié)局為什么會是“憂傷以終老”?男子為什么不回去?男子如果回去一定會獲得生活的幸福嗎?學生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會逐步深入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憂傷之情。丁老師還借助余光中、洛夫的詩句鼓勵學生,用詩歌語言表達成長的喜怒哀樂,記錄成長足跡。
沒有比較,就沒有觸動與提升?;仡欁约捍譁\的課前預(yù)習,我在兩位老師的課堂上收獲多多。徐老師的語文課“讓學引思”,有點有面,師生互動,拓展延伸。丁老師的語文課有著“大江大河”一般的課堂容量,但又如潺潺小溪,緩緩浸潤學生的感知。兩位老師不同的課堂設(shè)計,拓寬了我的眼界,他們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和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在無形中影響到了我。
四、觸動激勵,反思引領(lǐng)
走出兩位老師的觀摩課堂,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反思,并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思考。
首先,一堂相對完整的語文課可能是在課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而不是從上課鈴響師生間互道問候語時才開始。丁老師在觀摩課開始之前播放了芙蓉舞的視頻,這個環(huán)節(jié)給我印象很深,并由此讓我聯(lián)想到于漪老師、黃厚江老師、肖培東老師、李仁甫老師等名師的課堂,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課前細節(jié)處理,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文本。這些細微處都彰顯著教者的用心與智慧。
其次,關(guān)于教師的知識面問題。自進入師范院校讀書之時,我們就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比绻麅H僅就文本談文本,我們的解讀面是否太窄了呢?而且這樣的課堂也會顯得了無生趣。如若把一篇文章放到較為廣闊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中去解讀,知人論世,并由“這一個”延伸到“這一類”,便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完善學生的心智。這就得需要作為教者的我們多充實自己?!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廣博地涉獵,不斷地積淀,最終必將厚積薄發(fā),信手拈來,在課堂上游刃有余。這樣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是盛宴;對教者來說,未嘗不是一種享受。而對于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jīng)驗,蘇霍姆里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文中這樣提醒我們:“學習優(yōu)秀經(jīng)驗,這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yōu)秀的教師學習,應(yīng)當取得某種信念?!?/p>
第三,要有自己的特色。我曾經(jīng)觀摩過不少精彩的課堂,常常折服于一些優(yōu)秀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如黃厚江老師的厚重親切、肖培東老師的儒雅睿智、熊芳芳老師的深邃廣博。而更多的老師卻“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往往不是自己沒有優(yōu)點,而是因為沒有做到個性化的突破。所以,作為一位教師,應(yīng)該堅定信念,不忘初心,在課堂教學這片天地中繪就自己的獨特風景。
著名的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說:“如果有一件事是你難以完成的,不要認為它對于人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什么事對于人是可能的,是合乎他的本性的,那么想來這也是你能達到的?!痹肝夷軌虺蔀樽巫我郧?、不倦探索的語文人,在名校名師的引領(lǐng)下勇于鉆研,敢于探索,并在新課標的導(dǎo)航下,在專業(yè)成長的道路上講出特色,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2版
[2]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第2版。
(董紅亮,1974年生,男,漢族,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人,大學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