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姍姍
摘要:大自然、生活中的實物、模型等教具作為識字教學中的“特邀嘉賓”,合情合理地出現在課堂里,彰顯教學內容的形象性、教學方法的巧妙性、教學設計的智慧性。實際運用時,可以邀實物出場,建立漢字音義聯系;邀圖片出場,建立漢字形義聯系;邀模型出場,建立漢字語義聯系。
關鍵詞: 識字教學教具實物圖片模型
斯霞老師的課例中經常會出現“特邀嘉賓”。比如,教學《烏鴉喝水》,她準備了瓶子、水和石子,一邊講課文一邊用實物演示,還讓學生上講臺親手做實驗。又如,教學《燕子》,為了讓學生理解“銜”“泥”“粘”三個生字,她左手從盒子里拿出一塊黃膠泥,對著學生說“你們看,這是‘泥”;接著,右手的拇指、中指、食指一撮,作燕嘴狀去‘銜泥,把‘銜來的泥再‘粘到左手邊的泥塊上。大自然、生活中的實物、模型等,經過斯霞老師魔術師般的處理,作為教具合情合理地出現在識字教學中。這些“特邀嘉賓”的出場,彰顯教學內容的形象性、教學方法的巧妙性、教學設計的智慧性。師生與“特邀嘉賓”共舞,在課堂上“玩”得流連忘返,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受此啟發(fā),我也嘗試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邀請這些“嘉賓”。現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一課為例,闡述其輔助識字教學的有效做法。
一、邀實物出場,建立漢字音義聯系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备泄偈且龑和纬芍R、認識世界的工具。兒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在環(huán)境中探索,將所有信息在大腦中分類排序,獲得獨特的個人經驗和認知。識字教學中邀請實物出場,用簡單樸素的方式將名詞還原為實物,使抽象的漢字含義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
【片段1】
師(板書:狐貍)狐貍跟熊哥哥和熊弟弟小哥兒倆干什么呢?
生分奶酪。
師(板書:分奶酪)“奶”是一個生字,伸出小手,跟老師一起寫。左邊是女字旁,右邊先寫“橫折折折鉤”,再寫 “撇”。(學生跟著書空)讀讀這個字。(學生讀“nǎi”)讀讀這個詞。(學生讀“nǎi lào”)看到“奶”這個字,你想到了哪個詞語?(教師指名學生說。)
生牛奶。
師都喝過牛奶吧?
生喝過。
師奶酪就是用牛奶做成的食品。你們吃過奶酪嗎?老師今天在超市買了新鮮的奶酪,我們來嘗一嘗。(教師拿出新鮮奶酪,請學生品嘗。)
師什么味道?
生甜甜的。
生有牛奶的味道。
師嗯,有奶香味兒。你看,讀“nǎi”的時候,就好像聞到了奶香味兒,“nǎi”的聲母是鼻音——生n。
師鼻音n。跟我讀——“nǎi”。
生(齊讀)nǎi。
師讀“l(fā)ào”的時候,舌頭就好像品嘗到了奶酪的味道,“l(fā)ào”的聲母是邊音——生l。
師邊音l。舌頭放輕松,跟我讀——“l(fā)ào”。生lào。
師奶酪可好吃啦!我們一起讀課題。
《狐貍分奶酪》中的“奶酪”對于兩只小熊和狐貍來說是非常美味的食品,正是它的美味才引發(fā)了狐貍騙取奶酪的故事?!澳獭笔潜菊n的四會字,“酪”是本課的二會字,兩個字的聲母分別是“n”和“l(fā)”,對于筆者所在區(qū)域的學生來說,這兩個字的讀音是難點。識字教學中引入品嘗新鮮奶酪的活動,將“奶酪”一詞的讀音巧妙地與奶酪的味道關聯,有效突破了讀音難點,學生由此對“奶酪”有了整體感知,“奶酪”成為回旋在學生口中的美味和烙印在學生心底深深的印記。理解了“奶酪”一詞,也為學生下面領會狐貍哄騙小熊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二、邀圖片出場,建立漢字形義聯系
識字是心理認知過程。童年期是認識與發(fā)展的具體運算階段,由具體形象思維向以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邀請合適、恰當、有沖擊力的圖片出場,有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建立字形和字義的聯系,揭示造字、造詞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提升思維品質。
【片段2】
師熊哥哥和熊弟弟可喜歡吃奶酪了,他們在路上撿到了一塊奶酪,心里——生高興極了!
師可是問題來了,他們不知道怎么分這塊奶酪,小哥兒倆開始——生拌起嘴來。
師(出示圖1)你們看,“拌”這個字本來是說用手攪拌東西,所以“拌”字的偏旁是——生提手旁。
師(出示圖2)現在兩只小熊用嘴巴大聲地你說一句,我說一句,猜猜看,他們在說什么呢?熊哥哥會說——生我先看見的,我要吃大的!
生我是哥哥,我吃大的!
師熊弟弟會說——生明明是我先發(fā)現的,這塊奶酪是我的!
生我是弟弟,我要吃大的!
生我是弟弟,你得讓著我!
師像它們這樣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誰也不讓誰,就叫——生拌起嘴來。
師課文中還有一個生字也是這個意思,哪個字?
生吵。
師“吵”就是用嘴巴大聲說話,所以“吵”的左邊是——生口字旁。
師吵架也叫——生拌嘴。
《狐貍分奶酪》一課中,“拌”是二會字,需要學生會讀并記住字形。教師出示圖1,幫助學生迅速在大腦里將“拌”的形和義聯結起來,理解“拌”的意思。由于“拌”字與“拌起嘴來”這個詞語看起來似乎關聯不大,這時出示生動、形象的圖2,通過語言描述“兩只小熊用嘴巴你一句,我一句”,從“手拌”遷移到“嘴拌”,再引導學生想象兩只小熊會說什么,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拌起嘴來”就是吵架的意思。再相機教學本課的二會字“吵”,由“拌起嘴來”到“吵”,教學過程一氣呵成。
三、邀模型出場,建立漢字語義聯系
學習不僅要學生用自己的腦子思考,還要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教師讓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模型出場,有利于學生在直觀體驗中學習漢字,建立漢字字義與語境的聯系。
【片段3】
師這只狐貍跑過來干什么呀?
生分奶酪。
師那它是怎么分的呢?誰來讀讀這句話?
生狐貍笑了笑,把奶酪拿過來掰成了兩半。
師(出示“掰”)小朋友們一起讀。
生(齊讀)bāi。
師看看“掰”這個字里面有幾只手?
生兩只手。
師中間是個——生“分”。
師用兩只手把東西分開就是——生“掰”。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大塊奶酪。(出示奶酪的模型教具)誰來掰?
(學生上臺掰奶酪。)
師看!像他這樣用兩只手把奶酪分開就叫——生掰。
師小朋友們看看,這兩半塊奶酪,大小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大小不一樣的話,我們就說分得(出示生詞:不勻)——生不勻。
師哪半塊兒大一點兒?
(PPT點紅:那半塊兒大一點兒。)
生那半塊兒大一點兒。
師那半塊兒大一點兒,就——生不勻。
《狐貍分奶酪》中的“掰”雖不是生字,卻是關鍵字,概括了狐貍第一次騙取奶酪的情節(jié)。課上,教師拿出超級黏土制作的巨型奶酪讓學生“掰”,立刻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演示的學生還是觀看的學生都在掰的過程中體會到“掰”字是用兩只手把東西分開,是一個特定動作。動詞還原為動作,利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明確該詞語的使用語境。緊接著,通過觀察被掰奶酪的大小不同,學生學習了“不勻”一詞,不僅有直觀感受,還結合上下文“那半塊兒大一點兒”了解了詞語的意思,懂得了學習漢字需要結合語境。
總之,低年級識字教學需要“特邀嘉賓”的適時出現,它能縮小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邏輯思維差距,將兒童的具體經驗當作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生長點,跨越傳統(tǒng)文化和日益發(fā)展成熟的文化之間的時空差距,以生動、活潑和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帶領兒童徜徉在漢字學習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