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夢嫣
摘要:在魚龍混雜的信息爆炸時代,龐大的信息在學生身邊環(huán)繞,為了減輕低俗化審美對青少年一代的迫害,有必要在小學中開始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從根源切斷問題。本文重點提出部分具有針對性的審美能力提升策略,旨在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趣,加強學生對于自然的熱愛與生活的憧憬。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教學;審美能力
引言:
審美,是建立在人們對萬物的認知上,糅合世界觀、當下的心境形成的社會性活動。人可以通過審美活動來擴寬自己精神世界的邊界,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審美活動是學生提升自我認知、構建良好價值觀的一個輸出點。但是學生處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于‘美的概念早已模糊,因此急需教師加以指正。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提升創(chuàng)造美與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正確科學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使學生可以用更寬闊全面的視角去對待身邊的小美好。
一、貼合學生年齡,打破自然、生活與課堂界限
小學生的年齡處于6-9歲之間,正是處于接收新觀念,接收新知識體系的時候,處于該階段的學生思維跳躍性強,富有聯(lián)想性,也是感覺和知覺開化的最佳時期。此時讓學生接觸自然,是有利于學生建設美學基礎的。
當下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將教學地點禁錮在班級中,比如在 “美麗家園”這一課中,傳統(tǒng)教師會讓學生在教室里憑借想象創(chuàng)作,結果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建議教師可適當打破自然、生活與課堂之間的界限。如帶學生到附近的公園、街道等等進行課外活動,真正親近大自然,激發(fā)心靈感知度,提升對生活的感知度。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
小學時期的學生對于美學并沒有完整的概念,教師在教育上也不可一味重視感受而忽略理論知識的傳輸,要告知學生美的理念和標準。同時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并不如成人,在理論之中應夾雜實踐,幫助學生理解消化。如二年級美術下冊中“點、線、面”這一課中,教師可配合簡單的圖形進行拆分講解,以火柴或棉簽作為教輔工具,請學生上臺演示,或者分為幾個教學小組,請學生自發(fā)創(chuàng)作,不同小組之間進行比拼。[1]
要注意在評價學生的作業(yè)時,從學生的實際年齡出發(fā)。該年齡段的學生技術上并不成熟,在人物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上缺少科學創(chuàng)作,也不管物體透視和物體之間前遮后擋的關系。對于學生而言,創(chuàng)作就是描摹勾勒出其所認識到的客觀事物,這是一個客觀創(chuàng)造的過程,雖然有別于標準的審美理論,但是“創(chuàng)造”遠比標準化的“復制”來得更可貴。
三、通過名家著作 ,奠定審美基調(diào)
美學大師的著作得以流傳于世,其中的美學價值可見一斑,學生通過觀賞名家畫作,可以提升自我的審美意趣,奠定良好的審美基調(diào)。比如在 “水墨動物”這一課中,可以帶學生鑒賞大師徐悲鴻的《貓》、黃胄的《雙驢圖》等。以學生為審美主體,分小組進行欣賞比較,刺激學生情緒,等到情緒高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審美感受,更多地引導學生抒發(fā)自我,在此過程中體悟美學,逐漸嶄露其獨特的藝術個性。教師應注意要保護學生的感受,給予更多的肯定與贊許,不過分打擊學生的傾訴欲。
四、運用高科技手段,反向作用于學生審美活動
在當下的大環(huán)境中,科技進步飛速,電子產(chǎn)品奪走了青少年的部分時光,為此部分教師極力抵制電子產(chǎn)品進入課堂。但是人力阻擋不下科技的進步,與其一味堵著,不如下手疏通,將電子高科技引入課堂之中。比如在進行《飛行夢工廠》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運用3D畫面播放直升飛機的相關圖片視頻,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畫面,將聲音、圖像、文字、影像等交互作用,把五感知覺放大,糅合在一起,改變傳統(tǒng)的直給教學法,將課堂更生動化。教師可以憑借這種教學手法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調(diào)動學生對于美術的興趣。
小學時候是審美初級階段,正處于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的待開發(fā)階段,教師與其在講臺上講述枯燥的藝術背景和作品等,倒不如通過媒體的手段,豐富學生的見識,增強畫面感,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產(chǎn)生興趣,讓學生對美學產(chǎn)生認同感,愿意去欣賞,去了解。
五、引導學生動手創(chuàng)作,深入了解美學
首先,創(chuàng)造是美的源泉,如果要體現(xiàn)美,就逃不過生命運動的本質。其次,美并不是外在旁觀就能理解的,要深入了解美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提高學生動手創(chuàng)作的能力,創(chuàng)造才是美學永恒的主題。在美術上,創(chuàng)作的界限并不嚴苛,教師不需要將繪畫固定在紙面上。可以鼓勵學生多發(fā)揮想象力,用心探索身邊的萬物,聯(lián)想發(fā)揮。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樹葉書簽,也可以用葉子在畫紙上聯(lián)想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天馬行空地進行創(chuàng)作,在畫紙上揮斥自己的個性,感受生活與自由創(chuàng)作之間的點滴聯(lián)系。[2]
六、結束語
在新課程理念的普及下,單純講解課本內(nèi)容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大量龐雜信息的入侵會干擾到學生的正常理解。在這種時候教師更應該肩負起使命,用一些生動形象的小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幫助學生增強畫面感,激發(fā)創(chuàng)作情緒。在表象與本質之間把握尺度,憑借藝術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相互對照,助力學生認識真正的美。教師再多加引導,不要放任社會上的低級趣味或庸俗不堪的形象誤導學生,使學生養(yǎng)成美丑、善惡不分的世界觀。審美能力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間,教師更應該做的是交給學生尋找美、領悟美、鑒賞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習慣,久而久之,審美能力上自然就會有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小平. 小學美術教學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 新課程(小學版), 2018, 000(001):183.
[2]胡璐穎. 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想象力[J]. 讀書文摘(中), 2019(4):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