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備課中,我還注意考慮教給學生如何聯(lián)系貫通前后知識,培養(yǎng)他們系統(tǒng)掌握知識的能力。我在新接一個班的語文課時,總習慣把前后年級的教材都拿出來看看。特別是教材修訂過的我更注意這樣做,以便了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今后一個階段要學習什么,幫他們把知識串起來。我備課時就注意這方面的教學設計,通過多次訓練,讓學生掌握前后連貫的系統(tǒng)學習方法。
以上為斯霞老師教學隨筆的摘錄,原載于1995 年11 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學習方法研究》,距今已經(jīng)35 年。斯霞老師教育思想精髓的“童心母愛”已為人熟知,但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她的思維與行動特征也值得深度研究。
斯霞老師在《認真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一文中指出:“學生是在不斷發(fā)展的,他們的知識基礎天天在變化,鉆研教材,研究教法,一定要看到學生的變化和發(fā)展?!彼瓜祭蠋熣J識到學生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因此,她在教學中能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譬如,她在培養(yǎng)兒童的說話能力方面是從了解兒童的語言規(guī)律入手的。針對剛入學的兒童,從開學第一天起,她就注意傾聽每個學生的話語,了解他們的語言發(fā)展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有表達不完整、存在病句等問題時能及時糾正,發(fā)現(xiàn)表達有進步的學生能及時予以表揚,并讓大家互相學習。她還有意識地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yǎng)他們正確、完整、連貫、有條理地把話說好。在斯霞老師的語文教學生涯里,她一直把學生看成一個個具有無限發(fā)展?jié)撃艿娜恕?/p>
斯霞老師在中宣部召開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座談會上說:“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僅班主任、語文教師有責任,各科教師都有責任;學生的身體健康,不單是體育教師的事,凡做教師的都應該關心。我們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彼谡Z文教學中,不僅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還能潤物無聲地進行德育、體育、勞動教育滲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理解美并創(chuàng)造美;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關注“過程與方法”的習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在斯霞老師的眼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的發(fā)展應該是全面而有個性的。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性與完整性,培育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她語文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與核心表達。
斯霞老師在語文教學中一直高度關注文本內(nèi)容的整體性。她認為有了課文,便有了篇章結構。即使是低年級的課文也有篇章結構,只不過低年級課文的篇章結構比較簡單,到了中、高年級時才逐漸復雜起來罷了。如她在教學《小新的手》時,發(fā)現(xiàn)這篇是小學階段首次出現(xiàn)有3 個自然段的課文,她尤為關注!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先講了什么——小新得??;又講了什么——醫(yī)生給小新看病并教育他要常剪指甲勤洗手,要講衛(wèi)生;最后講了什么——小新講衛(wèi)生了。課文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斯老師這么一指點,學生逐漸有了對故事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把握,知道講述故事和敘述事件要有頭有尾。這就是初步的語言結構意識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就有了整體的把握,包括首尾呼應、起承轉合等謀篇布局,就是在這樣的語文學習生活中慢慢領悟的。
“語文老師備課要做到統(tǒng)觀全局,明確己任,照顧前后,穩(wěn)步提高……開學拿到課本時必須把全冊課文統(tǒng)看一遍?!泵鎸滩牡倪@種整體觀照與關聯(lián)意識已然成為斯霞老師備課、上課的指導思想與教學準則。如她在備第六冊《列寧和衛(wèi)兵》一課時,翻閱了前幾冊教材。第二冊有《列寧認真學習的故事》;第三冊有列寧小時候是《誠實的孩子》的故事,有《蜜蜂引路》,講列寧善于觀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找到養(yǎng)蜂人的故事;第四冊有列寧被沙皇政府逮捕坐牢時仍堅持學習、寫書,指導革命斗爭的《六個墨水瓶》的故事;第五冊有列寧在中學時代《怎樣作文》的故事。基于對教材的完整梳理,可以看出學生對列寧已不陌生,因此,教《列寧和衛(wèi)兵》這篇課文時,就用不著花太多的時間來介紹列寧了。于是,斯老師只問:“你們過去學過哪些有關列寧的課文?”“今天,我們學習的《列寧和衛(wèi)兵》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通過回顧復習,自然導入新課,同時,列寧的偉大形象和精神品質也在學生心目中立體豐滿起來。這也啟發(fā)我們,教學中不僅要熟知本冊教材,還要了解本學段的所有教材,對于學生已學哪些內(nèi)容,將學哪些內(nèi)容,已有基礎怎樣,需要提升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于每一學段的目標與內(nèi)容均從“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斯霞老師的“隨課文識字”及其形成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主張,是語文教師耳熟能詳?shù)慕虒W策略。其實,在語文教學整體視野的觀照下,斯老師還有更深刻、更融通的見解。她認為,識字與寫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識字與寫字如果不跟閱讀與寫作聯(lián)系起來就不容易鞏固。她強調的是語文課程內(nèi)部的關系,融通起來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協(xié)調的發(fā)展。如她在教學《李闖王渡黃河》時,抓住生字“盼”,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和拆字的方式理解字義后,過渡到“日盼夜盼”詞語的理解,從而對體會老百姓所受之苦以及所盼之急便水到渠成了。在課堂教學的尾聲,斯老師留下疑問:李闖王勝利渡過黃河之后,怎樣消滅貪官污吏、地主惡霸,怎么解救老百姓,為什么不寫下去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斯老師的點撥下意識到寫文章要切題。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她,還特別善于將豐富多彩的校內(nèi)外活動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nèi)容,將聽、說、讀、寫、思關聯(lián)在前連后續(xù)中,互為促進。斯霞老師的語文教學就是這樣將識字、閱讀與寫作等方面智慧結合,融為一體,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語文學習上,斯霞老師提倡資源整合,包括課內(nèi)外閱讀資源的整合,語文和生活資源的整合,學科資源的整合等。她在開展五年制教改試驗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1958 年9 月到1960年4 月),教了184 篇課文,比六年制的一、二年級多教57 篇。她還把語文基本訓練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講解、朗讀、復述等教學活動貫穿起來,構成完整的閱讀教學體系。如斯霞老師教了《劉胡蘭》一課就給學生讀《永生的劉胡蘭》《英勇不屈的趙一曼》《方志敏烈士》等;教了《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這課,就推薦學生讀《真正的戰(zhàn)士》;教了《長江大橋游記》后,課外補充閱讀《長江第一橋》……課內(nèi)有限資源與課外拓展資源有機整合,便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現(xiàn)更好的精神成長。
“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檢索“課標”中不同章節(jié),共有31 次提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梢娐?lián)系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提升語文教學品質的重要途徑。在斯霞老師的眼里生活皆語文。如《我們愛老師》一課,全文只有三句話。其中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句話比較抽象,一年級小學生不容易理解。斯老師在課前帶領學生到公園去,參觀園丁是怎樣辛勤培育花草樹木的,使他們獲得一些感性知識;再聯(lián)系老師平時做哪些工作,怎樣為學生健康成長操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跟園丁一樣辛苦。如此教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學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斯霞老師在參加小學語文教材改革座談會上,談到教材的選文要確立單元主題,要貼近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認知規(guī)律。她肯定了《狐貍和烏鴉》《小蝌蚪找媽媽》《駱駝和羊》等生動活潑又富有教育意義的選文。其實,無論是從編者的意圖、教材的特點看,還是基于系統(tǒng)論教學的思想看,語文教學都應凸顯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當下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雙線組元”結構,對于實施單元教學一體化更具可操作性。如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選編了一組景物類文,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兩篇精讀課文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如何按順序寫景物。《海上日出》按照變化的順序,重點描寫太陽跳出海面和穿入云層的壯觀景象,展現(xiàn)了海上日出的動態(tài)過程?!队浗鹑A的雙龍洞》按照游覽的順序,依次介紹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和出洞情況。習作例文《頤和園》《七月的天山》同樣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嘗試把精讀課文第一篇作為“教學結構”,第二篇作為“學用結構”,將習作例文當成“鞏固結構”,將最后的習作當作“運用結構”。既突出單元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會按順序寫好景物”,又體現(xiàn)了習作單元一體化教學的特色。
“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學……小學階段,不僅是他們掌握知識的重要階段,而且是掌握良好學習方法的重要階段?!闭Z文教學如能像斯霞老師所言,形成類文的學習方法結構,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很有幫助。如斯霞老師在教《雷雨》《初冬》等與自然氣象有關的課文時,她意識到景物類文章作者眼中的景、心中的感受要讓學生感同身受是一個難點。因為諸如雷雨前滿天烏云,黑沉沉的,風不吹,樹不動,蟬不叫,天氣悶熱的情景;天上飄起鵝毛般大雪,早晨起來,推開窗子,一片白茫茫的場景……文中描述的這些氣象變化學生平時不一定能恰巧遇到,于是她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提前觀察或事后體驗天氣變化的種種現(xiàn)象。當學習相關課文時,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景,這樣對課文的理解就深入了,而且感受體會更為深刻。再如《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從烏鴉口渴找水喝寫起,到烏鴉想出辦法喝到水,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果的順序來寫,層次很清楚,教學中稍做指點,學生對于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便有所感知,再讀到《過橋》《小貓釣魚》《送雨衣》《王二小》等課文時,就能運用這樣的方法較快地把握全文內(nèi)容。學生懂得了怎樣才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在潛移默化中便慢慢形成敘事類文本的內(nèi)容圖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感知過程中,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這是因為感知對象以復合刺激物居多,且有多種屬性,通過多種感官交匯作用,可以豐富大腦的認知。斯霞老師深諳此道,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時,她先放映了教學電影《伽利略傳》,讓學生課前了解伽利略的生平。講課時,她引導學生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斯老師將生動講述、科學實驗和信息手段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多感官體驗,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再如,她在教學《燕子》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易于理解課文“銜”“泥”“粘”等生字詞,她通過形象的動作演示來讓學生領會字詞的意思。她先用左手從盒子里拿出一塊橡皮泥,讓學生認識這就是“泥”;接著,她用右手的三個指頭一撮,拼成燕子的嘴去“銜”“泥”,然后把銜來的泥“粘”到左手的小泥塊上面去。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斯老師的各種動作,在興趣盎然中既理解了字詞,又加深了對燕子的認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也應重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發(fā)揮多元學習的優(yōu)勢。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斯老師的教學經(jīng)驗之所以有這樣的生命力,是因為她站在了語言學習規(guī)律和兒童學習規(guī)律的交匯點上?!彼瓜祭蠋煹恼w融通的大語文教育觀,起始于她對兒童立場的堅守和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把握,表現(xiàn)在整體的育人理念、融通的思維方式和結構化的教學策略。斯霞老師的語文教育思想對當下及未來的語文教學變革都具有深刻的價值與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