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河北唐山 064000)
跨文化能力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近60年取得了很大發(fā)展,研究者也獲得了頗多成果。跨文化能力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對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與高職英語教學密切相關,培養(yǎng)并提高高職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是高職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該文嘗試將微課應用于高職英語教學,以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歷經60年發(fā)展,經過理論整合,以及四個階段的發(fā)展,國內外學者達成了一些共識,形成了跨文化能力內涵。跨文化能力是一個復合概念,包括情感、知識和行為三個基本要素[2],跨文化交際雙方還需具有感知和認可能力。
過去的60年,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分析跨文化能力,理論碩果累累,西方學者們占據研究主導地位,而中國跨文化能力研究者如何發(fā)展中國自己的視角是重要的前進目標。Byram 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包括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思辨四個維度,以及聯(lián)系技能、發(fā)現(xiàn)技能與交際技能等[3]。當前中國學者對于跨文化能力研究主要在于如何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什么基本能力等。孫有中提出在外語類專業(yè)教學中從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體驗等五個方面提高跨文化能力[1]。
微課是微型網絡視頻課程的簡稱,是將課本中的某個知識點制作成一種新型視頻課程,可支持多種學習方式,非常適合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高職英語學習。由于微課視頻制作繁瑣,將其應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方式小范圍內普及,仍需進一步推廣;同時微課視頻普遍用于上課教學,受任課教師教學學時限制,往往不能完全展開,仍需探索適合將微課應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新思路。
筆者團隊隨機抽取了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非英語專業(yè)66名學生進行跨文化能力相關信息進行了調研。
通過分析51份有效問卷以及15份訪談記錄,發(fā)現(xiàn):(1)約16%的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社交規(guī)則,如隱私等;(2)約18%的學生在中外文化學習上花費心力;(3)約96%的學生希望通過課堂教學了解西方文化以增強自己的跨文化能力。通過問卷結果,結合訪談記錄發(fā)現(xiàn)學生對跨文化能力有很多需求,而高職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還相對薄弱。
大多數學生缺少跨文化知識,對西方國家的地理、歷史、人文、價值觀、生活方式等了解甚少,了解的途徑大多是通過看書、看電視等。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以上信息一無所知。但當問到他們未來就業(yè)如果從事語言服務業(yè),是需要具備相當的跨文化能力的。因此很多同學希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但沒有很好的習慣,自律性較差,缺乏行動力。
國內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普遍缺少國外教育和工作經歷,受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和工作環(huán)境局限,高職教師普遍缺少跨文化能力意識培養(yǎng),因此在授課過程中缺少跨文化能力的滲透。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4]。雖然授課教師開始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但課堂中對跨文化能力的滲透還不夠。而問卷調查中,有44人認為英語課程能提高跨文化能力,可見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還是靠教師課堂講授。因此高職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的提高迫在眉睫。
(1)教師跨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目前,高校英語教育仍然處于培養(yǎng)聽、說、讀、寫、譯等的語言能力方面,忽視文化因素。因此高職教師的英語教學理念也要發(fā)生一定變化。教師的跨文化能力決定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5]。目前,由于大多數外語教師缺少對跨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缺少海外教育、工作的經歷,而學生特別希望教師能在課上對跨文化能力加以滲透,以滿足未來工作需要,因此教學需要提高跨文化能力素養(yǎng)。外語教師跨文化能力素養(yǎng)的提高,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觀看英文影視節(jié)目,有條件的高校應專門為英語老師開設外教課,提高英語教師的跨文化素養(yǎng)。
(2)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根據問卷及座談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有意提高自己跨文化能力,但苦于如何具備跨文化意識。高校應該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與自身的教育資源,通過校外聯(lián)動、校內策劃的方式,舉辦一些能促進中外學生交流的活動,尤其是增強校內的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之間的文化活動交流[6]。除此之外,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靠一門課幾門課就能提高,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讀英文原著、看英文影視劇等,鼓勵學生將中英文化對比,強化中英文化差異。
(3)微課輔助教學模式探討。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教學內容是核心部分,是能否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職英語教材中涉及文化因素的內容有,但是大部分作為對話或是課文的某個環(huán)節(jié)一帶而過,沒有進一步展開,也沒有真正地將國外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以此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
筆者團隊嘗試了微課輔助教學模式。筆者團隊先后制作了幾個微課視頻,包括專門介紹國外文化的,也有在介紹課本知識點的過程中介紹國外習慣的等,將這些微課視頻用于教學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發(fā)現(xiàn):學生非常適應這種微課輔助教學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隨機抽取的受訪者都表示能在課堂上學習文化知識,并表示非常喜歡了解這些知識;學生上課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參與率空前;將微課視頻輔助教學,可以做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無縫連接,能將跨文化教學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
通過問卷、訪談的方式,以及教師上課的切身體會,發(fā)現(xiàn)微課輔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同時豐富了教師教學方法。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通過一門或是幾門課就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應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作為一種意識、一種教學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5]。學校需要不斷為學生提供資源,調動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積極性,學生又愿意并有意識地提高自己,才能有效、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