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晶
(1.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2488;2.莆田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媽祖文化是福建沿海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奉媽祖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發(fā)展、繼承的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媽祖文化自誕生之初便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一直與我國海上貿易運輸聯(lián)系密切。宋代以降,媽祖信仰便在海上貿易、漕糧運輸、海外交通、國家海事等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被譽為海上女神。同時,海洋文化的特性也使得媽祖文化遠播海外。目前,媽祖信仰已遠博海內外33個國家和地區(qū),完成了從地方性民間信仰向世界性華人信仰的巨大轉變。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后,媽祖文化不僅成為了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chǎn)的標志,也是我國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文化名片。
媽祖信仰有著突出的特點。首先,媽祖具有民族性。在媽祖短暫的一生中,不斷閃現(xiàn)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寶貴品格,并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凝聚于媽祖精神中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以“真善美”為核心,是中華民族熱愛勞動、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等優(yōu)秀品格的集中展示。同時,媽祖又具有世界性。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寺廟逾五千座,信眾超過兩億人,且大多分布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這不僅說明媽祖是海外華人社群活動的文化核心,也是華僑與所在國人民間情感聯(lián)絡的重要渠道,是我國海外文化往來的重要媒介。而作為中華文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在海外各地廣泛建立的文化體系,正是維系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文化紐帶。
媽祖的傳播路線分為東、南兩路。東路為跨太平洋航線,又稱“媽祖越洋東傳”線,即以菲律賓為中介,從亞洲向南北美洲傳播。南路則為西太平洋航線,其中又細分為往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日本航線以及往南的南亞航線兩部分。最初,媽祖信仰在東南亞沿海的華人聚居區(qū)傳播,而后從沿海深入內河港埠乃至內陸城市,被概括為“從中國內地以及港澳臺地區(qū)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海域,基本覆蓋了廣義上的漢字文化圈”[1]。
在琉球,媽祖被尊稱為“舟菩薩”,琉球地區(qū)的媽祖信仰主要是由明初閩地善操舟者36姓帶去,他們以船為伴、向海而生,遠涉重洋,稍有不慎便有觸礁舟覆的危險,因此他們對于海神天妃極為崇敬。到琉球后,他們在當?shù)亟ㄓ辛鹎蛱戾鷮m、上天妃宮、天妃宮等三座天后宮。可惜的是,前兩座天后宮均毀于二戰(zhàn)戰(zhàn)火,而姑米山天后宮則遺存至今,是琉球當?shù)氐闹攸c文物保護對象。而媽祖信仰早在15世紀便已得到琉球官方的認同與尊崇,官府不僅對天妃宮的建造給予支持,還通過祭奉天妃的方式以“上祝萬歲之寶位,下濟三界之群生”[2]。1457年,尚泰久王還將此銘刻于鐘,并懸于上、下天妃宮,銘曰:華鐘鑄就,掛著珠林,撞破昏夢,正誠天心,君臣道合,蠻夷不侵,彰鳬氏德,起追蠡吟,萬古皇澤,流妙法音。
而這種自上而下對媽祖的重視使得媽祖信仰在琉球迅速發(fā)展。如在琉球,百姓亦在媽祖誕辰九月二十三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甚至每月二十三日均進行祭拜。而媽祖還是琉球漁民扶乩的對象。十六世紀中葉,冊封船內和上天妃宮內均備有扶乩的道具,并且記述有天妃的乩示。同時,媽祖對沖繩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亦起著促進作用。如久米村“七歲以上初學者,則設塾于上天妃宮以教之”[3]。時至今日,媽祖的巨大影響力依舊存在著。不僅久米村,連那霸、首里人們家中神龕的擺設,幾乎都是一樣的。由于這種擺設是一般福建人家庭神桌的形式,所以在琉球留下許多滲透中國文化和民間信仰的傳說及實物的證據(jù)。
上述足以證明,媽祖信仰在琉球不僅有著深遠的歷史,也深刻影響著當?shù)氐牧曀着c文化。
在日本,媽祖文化首先東傳至長崎,并由之進入日本諸列島。僅明清兩季,當?shù)芈萌杖A人便在日興建天后宮100多座,足見媽祖文化在日本華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日本橫濱媽祖廟的開廟宣布媽祖在日發(fā)展進入了新階段。目前在日本境內已有各類媽祖像30余例,其中鹿兒島10例、長崎8例、茨城4例、沖繩2例、大分、福岡、宮城、青森各1例。古時日本船只返航,均需祭拜媽祖:“來長崎的唐船號船菩薩者,第一位媽祖,又號姥媽……歸航之時將菩薩載于船上,于途中市井始終鳴金鼓,吹喇叭。菩薩既至其船,港中類船皆鳴金鼓三三共九遍”[4]。另外,日本一些地名,如天妃神社、天妃權現(xiàn)、天妃山等均與媽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日本早期文獻《和漢船用集》、《增補諸宗佛像圖匯》等均將媽祖與日本船玉神相等同,這一方面反映出早在江戶時期的日本,媽祖已“走出廟堂”,融入日本普通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之中。一方面也說明媽祖在日本神明體系中有著較高的神格地位。
朝鮮地區(qū)作為最早接受媽祖信仰的地區(qū),對媽祖信仰的國家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代的朝鮮使者李崇仁便贊美媽祖“神妃享祀應需報,海若潛形不敢窺”[5]。這說明當時“起航先拜媽祖,有船必有媽祖祈像”的習俗已在朝鮮半島廣泛流傳。
南洋地區(qū)是媽祖文化海外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澳涎蟾鞯兀松裰魪R所在有之,閩人最多,瓊人次之,然閩人多書為‘天上圣母’,瓊人及其他均書‘天后圣母’,亦有書為‘天后元君’者”[6]。從媽祖在南洋多種的稱呼便可一窺其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在越南,發(fā)軔于北宋年間的漢人移民進程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從未斷絕,來自福建晉江的李淳安及其子李公蘊甚至還建立了著名的安南李朝。到1989年,越南國內的華人華僑總數(shù)有近百萬人之多。會安位于越南總部柴江的入海口,是越南最早的華埠,也是越南建立天后宮最早和最多的地區(qū)。越南會館眾多,位于會安陳富街(Than Phu Street)的中華會館從清乾隆六年(1741年)便開始供奉媽祖,同年所立碑文有云:內崇天后圣母,春秋朔望,或禱或慶,誠稱異國同堂,會計經(jīng)營,必公正,相與同心協(xié)力。至于疾病相扶,患難相助,福因善果,不勝枚舉[7]。
此碑對會館的作用進行了詳細解釋。位于河城行帆的粵東會館也祭拜媽祖。媽祖所代表的中華普世價值成為以華人會館、善堂為代表的海外華人救助機構的行動綱領,側印出華僑對媽祖文化的虔誠崇信。
胡志明市的穗城會館是越南最著名的天后宮。每到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日,會館還會公演數(shù)臺傳統(tǒng)大戲,時刻提醒越南華人認識和傳承自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穗城會館還依照媽祖的行善理念,在當?shù)貜V建學校和醫(yī)院。1910年會館興建了越秀學院,而后又為了滿足當?shù)氐讓尤A人子弟教育的需要,于1958年又興建了復興學校。1967年,由穗城會館出資修建的廣肇醫(yī)院投入使用,其產(chǎn)育院是當時最先進的婦幼醫(yī)院之一。會館的善舉也得到了當?shù)孛襟w的高度贊揚。
此外,胡志明市的瓊州會館、五幫共同會館、溫陵會館,永隆市天后宮、沙瀝天后宮,茶榮省小芹縣天后宮等均供奉媽祖。這足以說明媽祖祭祀活動很早便在越南成為常態(tài)。
泰國和越南一樣,亦受媽祖文化的浸養(yǎng)頗深。當?shù)爻比恕㈤}人、瓊人大多虔誠崇信媽祖,尤其是海南人,“那些來自海南島的人,主要是小販和漁民,他們組成了也許是最貧窮但卻是最活躍的階層”[8]。正基于此,泰國天后宮雖未及越南天后宮之壯麗雄偉,但在數(shù)量上卻遠勝越南,媽祖信仰也成為泰國名副其實的華人大眾信仰。如位于泰國南部洛坤府萊姆村的天后宮,雖坐落在偏僻的海濱小漁村,但卻因此當?shù)貪O民華人的聚居地而香火旺盛,時至今日,當?shù)厝A人后裔和馬來人后裔均信奉媽祖。此外,泰國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天后圣母廟便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shù)貎S領吳乃鉦率領眾華僑集資修建而成,此廟成為當?shù)氐穆?lián)僑活動中心。藉由天后宮在泰國的建立,中國廟宇在雕刻、繪畫、詩文、書法、楹聯(lián)、古物等方面所展現(xiàn)的中國文化因素得以與泰國當?shù)匚幕疃热诤希蔀橹刑﹥蓢幕涣鞯闹匾獦屑~與媒介。
新加坡的民眾則以天后宮為依托,賦予了媽祖信仰更全面的內涵。近代南洋海商對財富的不斷追求及國際海運貿易的發(fā)展,使得媽祖原本的海神宗義逐漸淡化,轉而被引申為財神及商業(yè)保護神。早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天福宮便已設壇祭祀媽祖。
印度尼西亞也建有諸多媽祖廟,并屬于媽祖信仰的海外二次傳播。每年印尼山口洋天后宮均會舉行媽祖祭祀活動,給印尼華人提供一處焚香膜拜、尋求心理慰藉、滿足故鄉(xiāng)情懷的場所??梢哉f,媽祖文化是印尼華人社群體系構建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馬來西亞亦有著豐富的媽祖?zhèn)鹘y(tǒng)。媽祖花船海上巡游、媽祖靈神巡行檳城、媽祖祭祀慶典、媽祖花車巡游等一系列活動展現(xiàn)出當?shù)匕傩諏屪娴暮V信。
菲律賓也因華人的大量前往而深受媽祖文化浸潤。南呂宋描東牙示省達亞社的天上圣母宮是菲律賓最早的天后宮。20世紀60年代,全菲島華僑奉祀的小規(guī)模的天上圣母廟或媽祖廟有一百多家。同時,菲律賓各地亦開始興建各類仿媽祖廟建筑。如1975年在描東牙示市建造的中國式廟宇,供奉著達亞寺小寺院的媽祖神像;1988年,宿務華僑華人在當?shù)亟紖^(qū)貝維里爾山麓亦建有媽祖廟,供奉先天圣道院的媽祖像。
媽祖在歐洲各國也有廣泛的影響力。如早在17世紀末,大量中國勞工便遠渡重洋,前往法國謀生,媽祖成為他們對故鄉(xiāng)的寄托。1982年,法國海南同鄉(xiāng)會在巴黎成立,而后每年都會在媽祖誕辰日舉行會員大會及各類慶典及祭祀活動。巴黎“真一堂”媽祖會還設有天后史料文物研究中心,專門對歐洲所存媽祖史料進行整理。而1985年,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所為籌辦“福建女神天妃史料及其在海外華人社團的傳播”展覽,專程來函至湄洲祖廟和泉州天后宮索要照片及相關史料,是媽祖文化在法傳播的重要歷史依據(jù)[9]。
媽祖在北美洲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美國,華盛頓、舊金山等地均建有媽祖廟。這與十九世紀赴美華人數(shù)量的大幅增加有密切聯(lián)系。1850年,華僑亞青在三藩市普斯特與梅遜街角建造了第一座天后宮,1868年,該廟宇已在當?shù)厣缛褐芯哂幸欢ㄓ绊懥?。目前此廟中依舊保存有一口造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鐘,這是美國媽祖文化源起于我國東南沿海移民的珍貴歷史物證;1850年華人礦工在沙加緬度西北150英里處的威化委興建云林廟一座,專祀媽祖。1986年,舊金山中國城朝圣宮在都板街建立;1993年,大華府地區(qū)也開始興建天后宮,數(shù)量不斷增加。
媽祖在澳大利亞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目前全澳華裔人口已達121萬,占全澳總人口的5%,媽祖文化的包容、和諧、吉祥迅速被當?shù)乜缟鐓^(qū)、跨背景的華人所接受[10]。2017年,澳大利亞媽祖文化協(xié)會的成立,標志著媽祖認同在澳洲的實現(xiàn)。此外,悉尼天后宮于1991年在Canley Vale開張,這是澳洲第一座供奉媽祖的華人廟宇。2012年建成的墨爾本天后宮擁有一座南半球最高的12米天后像;科廷的瓊府會館媽祖廟亦于2017年開建。
可見,媽祖信仰承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精神,世界各地一座座的天后宮便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華文化的展示。天后宮作為媽祖信仰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不僅影響著當?shù)亟ㄖ⒓漓?、傳統(tǒng)等方面的發(fā)展,也為遠離故地的華人華僑們搭建起溫馨的精神家園,得以團聚一堂,共述鄉(xiāng)愁,“年時佳節(jié),常向同僑勸捐,以維經(jīng)費,基里袛、甘傌士各埠同僑,來往登坡者,咸寓居其間”[11]。同時,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的媽祖文化體系成為凝聚人心、團結華人的重要媒介。這種同鄉(xiāng)間互尊互親的精神成為海外華人不斷奮進的精神動力,檳城瓊州會館中所懸“莫不尊親”匾額便有力證明了這一點。
“文化圈”是一個外來概念,目前被國內學界廣泛使用。1905年文化學者弗里茨·格雷布內爾(Fritz Graebner)首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即:在具有相同和相似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空間分布范圍內,文化必逐漸向四周傳播開來[12]。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新世紀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性,包含海洋經(jīng)濟強國建設、海洋文化強國建設兩部分。而媽祖作為我國東南民間信仰的代表,對促進中華文化的海外認同,形成世界范圍內的“中國共識”大有裨益。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契機,建設全世界多民族參與的世界媽祖文化圈體系,成為媽祖文化力體現(xiàn)的最直觀表現(xiàn)。
媽祖文化的對外傳播模式多元且極具特點。
首先,媽祖文化以其驅災保民的文化特性向外傳播。從古及今,媽祖以其海納包容、定海救民的特性,成為我國對外往來的重要文化因素。如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徑占城、爪哇、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最遠到達東非等國家,為尋求更多商機,組建海上外交聯(lián)盟,隨船僧人勝慧感受天妃的恩惠,在臨終前命弟子將天妃神跡刻于《太上說天妃救苦靈應經(jīng)》中,以示尊崇。而《天妃之神靈應記》中也有“云帆之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保佑之德”的記載[13]??梢哉f,以抵消海上風險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而形成的媽祖形象,不僅為中華文化的外播提供了可行的途徑,也強化了媽祖文化自身的功能屬性。
其次,媽祖文化以其普世性在海外扎根。媽祖的普世性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以“神”的符號學意義對媽祖進行審視,媽祖具有與其他神良好的“兼容性”。張燮曾記載在媽祖文化隨海上貿易移民前往南中國海傳播的過程中,常出現(xiàn)媽祖與其他神明共祀、媽祖文化與當?shù)匚幕诤瞎泊娴拿枋鯷14]。另一方面,媽祖以“海洋女神”的形象,加速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一帶一路沿岸國家本土文化的共融互通。這種柔性傳播方式,以文字、聲音、圖片、卡通、動畫、視頻、電影等多樣形式表現(xiàn)出來,民間組織以活性化、個性化的柔性傳播為主導,結合本土文化特色,發(fā)展出傳遞和反饋的雙向溝通途徑。此類方式雖顯效較慢,但卻具有極強的普世性,尤其是以活態(tài)民俗祭祀、影視歌舞作品等民間文化的展示,拉近了媽祖與廣大海外受眾的距離。
再次,媽祖文化以其強大文化影響力走出國界。媽祖信仰誕生于“文獻名邦”莆田,當?shù)刈怨盼幕l(fā)達、科甲鼎盛,同時又因沿海地區(qū)常有倭寇之患,使得尊教懂禮的莆田人不得不遷徙至世界各地,并將媽祖文化傳播到各處。尤其近代以來,伴隨著列強對華侵略和掠奪程度的不斷加深,媽祖信眾被輸出國外,在廣袤的美洲和非洲地區(qū)建立起多座媽祖祭祀建筑。一來感謝媽祖于異鄉(xiāng)之庇護,祈求美好燦爛之未來,二來作為聯(lián)系宗族同鄉(xiāng)的活動場所,符合馬林諾夫斯基文化功能學說中關于信仰與生存關系的論述表現(xiàn)。這種在逆境中依舊追求和諧與平等的方式,與當前我國所提倡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新安全觀高度吻合。
媽祖因其巨大的影響力,而形成了典型的文化“溢出效應”,在多個其他領域均起到了垂范作用。在政治領域,媽祖成為統(tǒng)治者進行德育教化統(tǒng)治的工具。媽祖的政治地位也從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的“夫人”稱號一躍成為清代的“天后”和“天上圣母”,難能可貴的是,媽祖文化一直與反侵略、反戰(zhàn)爭、追求和平密切相關,如朱一貴起義之時,便在廈門朝宗宮進香拜謁媽祖后前往臺灣。又如“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碣的存在,是對萬歷三十二年(1640年)沈有容擊退荷蘭侵略者,維護祖國統(tǒng)一這一歷史事件的記敘,有力說明了媽祖對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朝拜體系的長期穩(wěn)定繁榮以及維護中國國家統(tǒng)一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在二戰(zhàn)時期,臺灣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即美國對臺空襲時,傳說有一白袍婦女顯現(xiàn)空中,將投下的炸彈推往野外,避免市區(qū)免受空襲。這充分展示了媽祖文化的反戰(zhàn)情節(jié)。
在航海領域,海洋運輸作為全球最古老的運輸方式之一,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媽祖便與中外海上交通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不論是出使高麗,還是鄭和七下西洋,亦或是持續(xù)近500年的對外冊封活動,都是以媽祖為精神支柱而圓滿完成的??梢哉f,媽祖是東亞航海史、外交史中的一個重要符號。當然,外交使節(jié)們?yōu)楦心钌穸鞫鞯拇罅课恼?,雖不免有歌功頌德之嫌,但對澄清一些歷史爭議頗有效用。
媽祖還兼有鮮明的母親文化。母親文化是人類不分人種、不分膚色、不分階層的共性文化。正如元人黃淵所述:“他所謂神者,以死生禍福驚動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嘗以死與禍恐人,故人人事妃,愛敬如生母”[15]。很多媽祖?zhèn)髡f也表現(xiàn)出其可親、可愛、可靠、可信的母親特質,如:婦人飼子者,將往田園或採捕,以其兒置廟中,祝曰:“姑好看兒”,去。竟日兒不啼,不饑,不出閾。暮,各負以歸[16]。
在科技技術領域,媽祖亦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古人常為祈求航海平安,而在媽祖廟中供奉船模,這為我國古代航海技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和文獻資料,如在山東長島媽祖廟中有著超過350只古船模,以福船、沙船兩種類型,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亦陳列其中。此外,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也被各地媽祖廟部分保存下來。如莆田涵江天后宮所存的明代星圖,被廣泛用于研究我國定向航海技術。在海上絲綢之路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時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均十分重視科技力量,是各時期最新科技成就的集合,尤其是中國人、馬來人、印度人,埃及人、希臘人等,為人類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如早在13世紀,郭守敬就曾奉旨南下“測繪四?!保愕囊荒陼r間與今日科學之測定相差無幾,比歐洲整整早了300余年。及至元代,我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不僅已有航海地球儀保駕護航,其海船的航速性和耐波性均領先世界,元代交鈔成為世界第一種國際性紙幣,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海上貿易也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廣播世界各地的重要路徑;同時籍由此通道,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諸多科學著作與科技成就也不斷地傳入中國,“東風西漸”和“西風東漸”平等、協(xié)調地進行著。而這一持續(xù)百年、綿延不絕的東西互鑒,為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之壯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也是唐宋元的航??萍紝嵙Φ某掷m(xù)體現(xiàn)。這種科技實力,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媽祖?zhèn)鞑サ挠绊憽?/p>
長久以來,媽祖文化便在遠播海外的過程中,以各種方式建立起多元的媽祖認同。這一認同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共識的典型體現(xiàn),也是當前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路開闔不可或缺的人文條件。這種認同感不僅來源于媽祖信仰本身的強大宗教感染力,還源于其內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
媽祖文化認同首先體現(xiàn)在政治領域。媽祖文化作為官方認可的宗教文化體系,成為維持“海洋東亞”體系與國家主權獨立性的粘合劑和潤滑劑。在媽祖的幫助下,海洋東亞的“華夷”秩序在有明一代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來華朝貢的國家數(shù)目多、使團規(guī)模大、次數(shù)頻繁,中華文化以一種“低階文化”向“高階文化”轉換著。同時,得益于鄭和下西洋的廣泛影響力,幾乎所有位處海上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上的邦國均被納入這種秩序之中,形成了一張龐大的海洋秩序網(wǎng)絡。
天妃信仰通過提升出使或來往官員在面對海洋危險時的信心,從而保障了朝貢體系的順利進行。媽祖文化認同還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域。以媽祖內涵為核心的多元經(jīng)濟互動主要體現(xiàn)在莆田地區(qū)對外經(jīng)貿發(fā)展以及海外經(jīng)貿互助兩方面。莆田是媽祖的故鄉(xiāng),而湄洲島則是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湄洲島理位置優(yōu)越,海陸交通便捷,島上有媽祖祖廟及媽祖升天古跡,是媽祖精魂的聚集地,自古以來就是閩臺民間交往的橋頭堡。便利的交通、得天獨厚的濱海風光再加上濃重的媽祖文化氣息,使得湄洲島成為中外聞名的旅游度假勝地,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參觀,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媽祖旅游體系。這也為媽祖廣泛傳播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是媽祖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的重要經(jīng)濟保障。頻繁的物質文化交流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媽祖文化在東南沿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至于到后來成為一張地域性的名片。
而在國際貿易領域,媽祖這一共同“場域”的出現(xiàn),勢必會對貿易雙方的交流溝通產(chǎn)生充分的影響。如2009年,在第二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期間,當?shù)剡€舉行了直沽媽祖文化城暨直沽媽祖廟奠基儀式、天津媽祖文化經(jīng)貿園項目啟動儀式。這種媽祖與經(jīng)貿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模式,不僅拉近了兩地的距離,為雙方探討經(jīng)貿事宜提供了合適的平臺,也為經(jīng)貿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和構建提供了條件。
媽祖文化認同還體現(xiàn)在中西文化的同一性上。一直以來,由于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差異性,中西海洋文化存在著諸多看似荒誕實則合理的現(xiàn)象。如同為海神,媽祖與波塞冬卻在形成方式、傳播方式、外在形象、秉性行為、價值觀及民眾評價上幾乎相反,常被歸因于“媽祖與波塞冬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實際上代表了中國神話和希臘神話價值觀的不同”[17]。而實際上,此種異同均是中西文化在面對浩瀚大海時所作出的應對方式,不論是有求必應、有難必救的媽祖,還是激進冒險、令人恐懼的波塞冬,都是對此種應激模式的因應。然而,其本質依舊是對海洋的肯定。
媽祖文化認同還是中華文化普適性的直接體現(xiàn)。通過大量的歷史事實資料參照可知,所有僑居海外的華人社群均將天后宮作為其同鄉(xiāng)會或商會的所在地,這不僅是當?shù)厣缛旱恼魏臀幕行?,也是各國華人的精神殿堂。這也是宗教信仰與移民在身份認同、地方認同兩者間密切聯(lián)系的體現(xiàn)。同時,媽祖文化也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達到互相溝通和理解,實現(xiàn)文化的交流互鑒,完成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與走進民眾心里”的目標[18]。
發(fā)揮媽祖文化認同所帶來的文化力,構建政治互信、經(jīng)濟暢通、文化多元的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千年媽祖順應時代潮流的又一體現(xiàn)。
媽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思想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源自海洋的宗教信仰隨著人口的流動而傳入五湖四海,從“星星之火”逐漸有“可以燎原”之勢。天后宮作為其重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充分承載了媽祖文化的外延部分;而由此而形成的海外地域認同,則充分展現(xiàn)了媽祖的草根性、普適性和多元性。當然,這些“媽祖元素”的表達,對延續(xù)至今的中外交通產(chǎn)生了多元化的影響。如能確保海洋東亞體系的全面建立、促進經(jīng)貿往來的平續(xù)發(fā)展、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普適性等。當然,在目前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全面建設時期,媽祖作為我國璀璨文化的“金名片”,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繼續(xù)為世界海洋文明的永濟發(fā)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