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受某種事和物的啟發(fā),有感而發(fā),看似普通但其實極其珍貴的語言。俗語經(jīng)過人們口口相傳并不斷地補充、修改完善,最終成為固定語句。俗語在世界上諸多語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漢語俗語是漢民族口語的精華。廣義的俗語包括諺語、歇后語、俗成語等民間語言;狹義的俗語指的是較為固定的、流傳時間較長的、富有哲理的、生動活潑獨立通俗的語句,如“開水不響,響水不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漢語詞典中對俗語的定義分別有:“俗語,民間流行的、通俗而語意警醒或詼諧生動的定型語句,也說俗話”[1];“俗語,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shù)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愿望,也叫俗話”[2];“俗語,(1)民間流傳的說法(2)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語句(3)方言土語”[3]。歸納起來,俗語這一概念的特點有兩點:其一是通俗并廣泛流行,其二是語句定型,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本文所論的俗語即是狹義范疇的俗語,不包括諺語、歇后語等在內(nèi)。漢語俗語作為老百姓口語的精華,它表意幽默,形象生動,相對而言簡單易懂,說理深刻。在樸素的話語中蘊含智慧和真理,話俗理不俗。這是俗語內(nèi)容上的特點,同時俗語語言多運用比喻、夸張、對比、對仗的手法,同時注意押韻,體現(xiàn)出了漢語獨有的語言風貌,又工整凝練,實在是漢語語言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俗語按內(nèi)容分類包括:修身治學類、為政類、待人處事類、智謀技藝類、倫理道德類、世態(tài)習俗類和生活常識類等,可見俗語內(nèi)容包羅萬象,可以說是生活的提煉。俗語從來源上看源頭不一,有的來自典籍,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荀子》);有的來自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來自文學作品,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三國演義》)。還有很多俗語來自老百姓的生活之道,如“火候不到不揭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俗語廣泛地應用于我們的言語中,無論學歷水平如何,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使用一些俗語。可以說,中國人真實的生活中,離不開俗語。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課本中,甚至更多地是在生活中學到俗語。
俗語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這么普遍,留學生在漢語口語學習中是否會接觸到漢語俗語呢?是否應該學習一些常用的俗語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些留學生在初學漢語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老師可能會在課堂上用“不怕慢,就怕站”這六個字來鼓勵他。這六個字每個漢字都很簡單,語音又押韻,也反應出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既好記又可以帶來學習動力。這六個字學生可以輕松地學會并靈活應用,殊不知無形中也學習了漢語的俗語。許多學生可能會在課堂上學到幾則俗語,不過留學生缺少對漢語俗語的整體認識。
俗語具有簡練生動的特點,同時蘊含著漢文化漢民族的特點,在留學生進入到中級階段以后,漢語口語學習中應該適當學習一些漢語俗語,讓自己的漢語更中國、更地道。學者周小兵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禁忌語、吉利話、隱喻、成語、歇后語、習慣用語等,大多含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反映出中國人的深層心理結構,是中高級交際文化教學的重點”[4]。我們在中高級別口語教學中應該重視漢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民間語言的教學,應該將中國老百姓的活生生的語言輸入課堂教學,學生們學到的口語應該是中國人真正說的,真正用的漢語。俗語學習既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口語教學中離不開中國人常說的俗語,俗語中蘊含的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國的文化信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等又是文化的因素。因此,在口語課中適當加入俗語的教學十分有必要。
對外漢語教學界關于漢語教學俗語的研究散見一些論文,近年來許多學位論文也將焦點集中于此,如:石美麗(2012)、楊程(2014)、韓姝雯(2015)、黃翹楚(2015)、吳雅婷(2016)、劉佳(2017)、彭瀟穎(2018)都撰寫了關于俗語或熟語教學的學位論文。
我們針對留學生的口語教材中是否有俗語的介入呢?這里我們基于中級階段口語教學,擇取三本中級口語教材,考察漢語俗語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情況,看看俗語出現(xiàn)的幾率和教材對俗語的注釋情況。筆者選取的三本口語教材難度相當,各有側(cè)重,其中兩本是普通漢語進修中級口語教材,一本是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系列教材。三本教材的編寫出版年限不同,對待俗語的解釋及重視程度也略有差異。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推進,教材對俗語的注釋更趨于細致化。三本教材俗語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三本口語教材的基本情況及俗語在教材中的基本信息表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hree oral textbooks and basic information of common sayings in the three textbooks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這三本教材每本教材俗語的數(shù)量都在10則以上,主要都在課文中出現(xiàn)。在注釋方面,《漢語中級口語教程(下)》這本教材存在一定缺憾,注釋部分欠缺。其他兩本教材均有注釋,由于發(fā)展?jié)h語《中級口語(II)》出版時間略近些,編者對俗語給出了英文注釋,這一點較之其他兩本教材有所進步。同時近幾年出版的發(fā)展?jié)h語《中級口語(II)》在俗語數(shù)目上也較之其他兩本教材更多。三本教材詳細的俗語條目見表2。
表2 三本口語教材中出現(xiàn)的漢語俗語一覽表Tab.2 A list of common sayings in the three oral textbooks
表2列出了三本教材中出現(xiàn)的具體俗語條目,這些俗語都是中國人在口語會話中常說常用的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些俗語中有來自老百姓生活樸素語言,如“這山望著那山高”,也有來自于歷史典故的內(nèi)容,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很有趣的是不同的教材中有重復出現(xiàn)的兩個俗語,分別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和“可憐天下父母心”,可見這兩句俗語的普及性。課文中所選的俗語都是緊貼課文會話,非常貼切地穿插在口語會話中,俗語的使用讓口語會話更加生動,也顯得教材口語內(nèi)容更本色,具有口頭語言的特點。通過對三本中級口語教材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漢語口語教材中注意到了漢語俗語在口語會話中存在的普遍性的特點,教材的課文中適時地加入了俗語的內(nèi)容以還原中國人的會話。可見,漢語俗語在中級階段口語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掌握一些常用俗語是對中級水平學生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口語水平。
為了考察中級學生俗語學習情況,我們在國際教育學院中級水平的5個班級進行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此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51份,回收問卷50份,該調(diào)查有效。此次涉及調(diào)查的學生國別情況如下:亞洲生源:韓國22人,朝鮮14人,越南2人,日本1人;歐洲生源:俄羅斯4人,白俄羅斯2人,波蘭4人,非洲生源:多哥1人。所有學生漢語學習年限均在一年以上,所測學生漢語學習的平均年限為2年。此調(diào)查問卷意在反映出中級階段留學生對俗語是否知曉,對中國人常說常用的10則俗語的了解情況以及對俗語學習的興趣度。此次調(diào)查問卷共20道題,題1-4意在察看學生對俗語的基本掌握情況,調(diào)查反饋見圖1。6-14題為10則具體俗語條目,考察學生們的掌握情況,見圖2。15-20題意在調(diào)查學生對俗語的總體感覺及學習意向。
圖1 留學生對漢語俗語基本了解情況反饋圖Fig.1 Feedback of foreign students’basic understaning of Chinese common sayings
圖2 調(diào)查問卷中10則常用漢語俗語學生們作答情況圖Fig.2 Ten commonly used Chinese common sayings were used in the questionnaire
通過圖1我們可以看出中級水平的留學生對俗語有一定的了解,教學和學習中也接觸過俗語,但是在與中國人實際對話中聽到的不多。這可能是由于留學生跟中國人對話主要限于生活簡單對話,沒有一些俗語使用情境。通過圖2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具體的10則俗語的理解情況。這10則俗語包括:“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怕慢,就怕站”“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理解最好的俗語是11題,“不怕慢,就怕站”,只有10%的同學表示不太理解,這句俗語很有可能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jīng)常說的鼓勵學生的話語,因此熟悉度最高。學生理解度最低的俗語是12題“不管三七二十一”(60%不太理解)和14題“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66%不太理解)。這兩句話在中國人的口語中是較為常見的俗語,不過對于其含義,許多同學表示不能理解。筆者在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類沒有文字障礙,但實際意義卻摸不著頭腦的俗語存在疑惑。這也反映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留學生對一些常用俗語能夠理解,但是那些具有獨特民族性、有民間文化積淀,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一些俗語比較難理解其真正含義。
還有余下的題目15-20目的是考察學生對俗語的整體印象,察看學習意向。調(diào)查結果如下:32%的學生認為學習俗語很有必要,68%學生認為可以學一點;24%的學生認為俗語不難理解,70%學生認為俗語個別的難理解,6%學生認為難理解;34%的學生認為俗語挺有趣,64%學生認為俗語還可以,2%學生認為俗語沒什么意思;42%學生很想在漢語口語教學多學習俗語,56%學生可以學一點,2%不想學習;關于學習方法方面,42%學生喜歡在課堂學習,26%學生喜歡看相關書籍,還有32%學生傾向于看電視劇電影學習;如果開設一門俗語課程的話,40%學生表示非常歡迎,48%學生表示有時間會學,12%學生表示不感興趣。留學生普遍認為俗語比較有趣,對俗語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且有學習的必要,學習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課堂、看書、電視?。?/p>
通過上述對教材的考察和對留學生俗語學習調(diào)查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留學生中級口語教材中涉及了一些俗語語言點,中級口語教學需要漢語俗語的介入。中級水平留學生自身也已經(jīng)學習掌握了一些漢語俗語,并對俗語有一定的興趣,有學習意愿。漢語俗語是漢語口頭語言千百年來的精華積淀,在民間也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想要練就純正的漢語口語能力,勢必需要提高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熟語的學習。同時,俗語中蘊含著中國民間智慧,其句式有漢語的對仗、比喻、夸張、押韻的特點,言簡意賅,同時還存在著古漢語的句式特點,對于學生提高漢語水平,增進漢語文化學習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漢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應重視起俗語內(nèi)容的教學。對教材中提到的俗語,應準確精當?shù)仃U釋,幫助學生理解并會運用,也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增加幾則適合語境的漢語俗語,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另外,如果教學單位有條件,可以開設以漢語俗語為主題的選修課程或講座,豐富學生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