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二中學 常作印
教育是從讀書開始的。教育是干什么的?以前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李希貴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寫道:“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逼鋵?,讀書是尋找另一種可能,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是教育成敗的關鍵。讀書,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讀書,可以拓寬孩子的眼界,讓他們增見識、長學問,獲得智慧;讀書,可以凈化孩子的靈魂,讓他們知書達理,擺脫低俗,提升精神品位。但如果沒有好的閱讀,這一切都是空談。
“腹有詩書氣自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我們精神的高度取決于閱讀的高度?!薄伴喿x不一定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厚度和高度?!?/p>
引導孩子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沒有書香充盈的家庭很難成為孩子的精神家園;一個不愛閱讀的孩子就是潛在的“差生”。曹文軒先生說:“不曾發(fā)生閱讀行為的大腦,發(fā)育是不完善的。”心理學界一致認為,對孩子來說,閱讀是一種全方位、 多維度的智力體操,它能使孩子的頭腦逐漸變得靈活敏捷,并進一步促進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長。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閱讀的關鍵期和黃金期。一旦錯過,精神上的缺失就很難彌補。這就是《禮記·學記》所說的“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
但是,應試教育和功利思想,導致中小學生閱讀的質與量都嚴重不足。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曾感慨: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里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什么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中小學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條:一是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三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做到這三條,學生就會一輩子讀書,受益無窮。筆者對此非常認同。
我們的教育,不能只有風干的知識、精確的訓練、冰冷的分數,還必須有高質量的閱讀,讓孩子在濃濃的書香中成長。孩子也只有在書香中成長,才能擺脫低層次需求的局限,獲得精神拔節(jié)。
在充滿各種誘惑的時代,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并非易事。在閱讀指導上,我的核心觀點是因材施“讀”,即每個孩子因年齡、閱歷、性格、環(huán)境等不同,喜歡的書籍和應該讀的書籍也肯定不一樣,老師和家長應針對不同孩子的不同特點,推薦不同的書目和指導不同的閱讀方法。為此,我有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閱讀指導的方法有千萬種,但前提是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然后才是引領孩子、指導孩子。我們要經常問一問自己:“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我了解自己的學生嗎?”這樣的追問會讓我們在閱讀指導上思考得更深入,少犯一些常識性錯誤。一定要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閱讀愛好者! 很多孩子閱讀興趣喪失,認為讀書是一種折磨,這與家長和老師的不當指導有關系。盲目的指導比不指導更可怕。在閱讀選擇上,我們總是包辦代替太多。越是自視為讀過很多好書的“優(yōu)秀”教師和家長,越愛這樣“包辦”。
閱讀指導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閱讀是有方法和技巧的,閱讀也是需要訓練的。其實,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并沒有掌握閱讀的方法,很少受到這方面的訓練,也很少作這方面的科學研究。為此,筆者建議,家長和老師在進行閱讀指導前,要先學習一點閱讀常識,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指導方法。當你不知道從何入手時,不妨先讀一讀艾德勒和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閱讀藝術課”的入門導引,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彎路。
面對琳瑯滿目的圖書,我們應該怎樣為孩子選擇呢?近年來,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出版社,還是知名學者、大學教授、中小學教師,都充分認識到了中小學階段讀書的重要性,都不遺余力地為孩子開列書目。這些書目為中小學生的閱讀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但它們大多未經過專家及相關讀者的論證。
那么,有沒有一份系統(tǒng)、科學、公正、分級、適合孩子成長的基礎書單呢?當然有! 筆者推薦朱永新教授領銜主編的“中國人閱讀書目”系列: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初中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高中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大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 中國父母基礎閱讀書目等。這套書目是組織了幾百位專家參與,融合孩子、教師、家長、學者、網友等多個群體的意見,歷時多年,數易其稿才確定下來的,經典性和時代性并重,前瞻性和實用性兼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tǒng)一。
閱讀指導,不僅要堅持從孩子立場出發(fā)的原則,引導孩子閱讀有價值的好書,還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讀書就像吃飯,既要讓孩子吃飽,還要讓孩子吃好。山珍海味、五谷雜糧、山肴野蔌……都要嘗一嘗。單靠精致的點心和維生素來養(yǎng)生,身體是肯定強健不起來的。閱讀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質;學習沒有質量,則難以形成真正意義的思維能力。
郝明義先生曾把閱讀分為四類,即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和甜食閱讀。只吃主食,容易營養(yǎng)不良,而且永遠也成不了美食家;只吃副食和零食,精神上會永遠長不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超級嬰兒”。
朱永新教授在《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一文中寫道:“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才能讓孩子自主閱讀,才能讓孩子被圖書本身所吸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熱愛圖書。但如果完全以孩子的興趣為轉移,則可能導致讀書的隨意性,導致閱讀的‘偏食’,導致孩子鑒賞能力和閱讀品味的降低,對那些單純取悅和討好他們的作品失去判斷力?!?/p>
筆者曾經接觸過一個孩子,他一開始就喜歡讀奧特曼系列的圖書,一直到初中階段,他的閱讀史當中也只有奧特曼的故事,這是多么嚴重的“偏食”?。?/p>
閱讀需要粗和細搭配,質和量并舉。對于經典,我們離不開深度閱讀。必須引導孩子“反芻”一樣反復研讀,不耍滑,不偷懶,這樣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
立足家庭或班級,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共讀和師生共讀活動。如果父母與孩子共讀,家庭就會變得更和諧、更溫暖。如果師生共讀,師生就會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密碼。
對于還不能自主閱讀的學齡前兒童,家長可以從孩子出生就開始講睡前故事、講繪本,但沒有必要每次都把整個故事或章節(jié)講完,留點懸念,可以開展“猜一猜”的游戲活動。也可以借助制作書中故事角色的玩偶來進行情景表演等,讓孩子多方面體會到書中故事的樂趣。還可以設立家庭讀書日,使讀書變成家庭的集體活動。這不僅能促進親子關系,更能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閱讀習慣。到一定階段,還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創(chuàng)作故事,并和身邊的朋友分享故事。
對于班級而言,除了開展師生共讀活動,還可以開展讀書俱樂部、讀書交流會、讀書挑戰(zhàn)賽、名著知識競賽、主題演講、閱讀辯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第一組:“有用閱讀”和“無用閱讀”。讀書不能太功利,很多時候,“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有些書的閱讀,也許一時半會兒不會有結果,短時間看來無用,但它對個人視野的開闊、素質的改變、審美品位的提升等,都有無法估量的作用,這是大用。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過分看重孩子的成績,不舍得讓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去讀課外書,認為是浪費時間,他們把孩子的閱讀局限在教科書的范圍內。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前進乏力時,家長又會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卻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營養(yǎng)不良”。蘇霍姆林斯基說:關于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就越應當更多地閱讀。
第二組:“整本書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白x整本的書”是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整本書閱讀的益處不用多講,大家也都清楚。但當下有一種潮流,為了突出整本書閱讀的重要,又去批判碎片化閱讀。兩種閱讀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論。引導孩子把整本書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相結合效果會更好。碎片化閱讀肯定要好過不讀。碎片化閱讀把細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在提高時間利用率的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少益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孩子的知識領域,使閱讀變得更加輕松愉悅,何樂而不為呢?歐陽修說,“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進行碎片化閱讀。儒家經典《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內容是多么碎片化! 引導中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論語》閱讀,誰能說沒有益處?還有,不要把孩子的閱讀只局限于傳統(tǒng)的紙質書籍,電子書、手機閱讀、網上閱讀,都是可以的,只要確保內容適合孩子就行。
第三組:“輕松閱讀”和“磨腦子閱讀”。要讓孩子明白,讀書是一種自律,它既不總是快樂的,也不總是痛苦的。讀書有時可以隨性一點兒,沒必要總“端著”。學習累了,隨意讀點兒與課本無關的閑書,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其實,越是年幼的孩子對閱讀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時如果家長一味強調要讀經典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逆反,難以真正形成閱讀習慣。反之,多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逛逛,讓孩子自己隨便翻翻、選選,只要去的次數足夠多,孩子最終將發(fā)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讀書的勁頭就會大大增強。但如果只是隨便翻翻,時間久了,難免會流于膚淺。要告訴孩子,閱讀不能僅憑興趣而為,最好是“悅讀”和“啃讀”相結合。真正的深度閱讀往往從“啃讀”開始。閱讀的捷徑是讀經典,而經典大多數都是“磨腦子”的書,讀不進去的時候,可以啃一啃,啃著啃著,感覺就有了。如果一輩子只讀簡單明了、一看就懂的書,其實相當于沒讀過書。王蒙先生在《別讓手機膚淺的瀏覽毀了深度的閱讀》 一文中寫道:“獲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適、海量化,越要認真讀書,讀費腦筋的書。用腦筋讀書,而絕對不只是隨大流、隨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談,最后變成聰明、萬事通型的白癡。”不管是輕松的隨心閱讀,還是費神的“磨腦子”的閱讀,我們都要引導孩子注重思考和避免“心為書役”,注重心靈的舒展與自由,注重靈性的提升與生命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沒有好的閱讀,就沒有好的教育。讀書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教育,可以讓一個又一個孩子的人生因此變得更加美好,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