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晗
(湖南圖書館,湖南長沙 410011)
基層圖書館是文化服務的最小單位,也是基層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現(xiàn)如今,我國文化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國家在地區(qū)文化建設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多。如何做好文化傳播工作,完善基層圖書館的建設,強化服務,就成為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調查,目前少許讀者對于基層圖書館服務還存在問題,尤其是網(wǎng)絡服務的水平一般,不利于提高服務的整體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是吸引人們的一種渠道,一旦服務不到位,勢必會影響吸引力,難以保證閱讀的全面覆蓋[1]?;诋斍皥D書館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大背景,則要完善服務,轉變固有的思想,通過科學的方法整合資源,以優(yōu)質的服務帶動基層圖書館文化建設更上一層樓。
早在2011年,我國就正式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 公共圖書館、 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提供免費開放空間。其目的就是要對文化進行傳播,宣傳新思想,為廣大市民提供學習的場所,以便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對于民眾而言,這一意見也保障了大家享有精神文化娛樂的權利,對于弘揚正能量,樹立正確的思想也起到積極的意義。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也強調了基層群眾對于文化需求的增多,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能夠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激發(fā)人們的閱讀興趣,搞好基層文化建設。只有大力發(fā)展文化建設,完善基層公共設施建設,并賦予基層圖書館更大的責任,才能讓文明思想遍地開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資源建設因素是圖書館質量影響因素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只有加強資源建設,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讀者,從而帶動圖書館的整體工作建設,促進大眾文化的進步。圖書館首先必須要保證圖書資源的充足,一方面保證經(jīng)典書籍的完備,另一方面要及時補充新的書籍,接觸文化尖端的知識[2]。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加強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就是要保證圖書館的圖書可以覆蓋更多的領域。無論是技術科普還是人文修養(yǎng),圖書館都必須要有相應的資源配備。另外,除了書本以外,還要求配套資源的建設,例如,圖書館的閱讀環(huán)境、電子資源、文獻檢索資源等。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信息化資源以及信息化方式為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因此,圖書館服務關鍵的因素之一在于圖書館的信息化程度。圖書館的信息化程度要求在圖書館的書籍庫中不僅要有紙質的書籍,更要有信息化的書籍資源,信息化的書籍可以實現(xiàn)線上的閱讀需要,同時相比較而言,電子書籍幾乎不占用圖書館的空間資源,成本效益更高[3]。信息化程度還要求圖書館在書本的檢索、 借閱的管理等方面都要有信息化的支持,一方面可以方便市民的取閱,市民可以直接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絡找到需要的書籍,另一方面還提高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效率。利用電子信息的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對于圖書館圖書的管理,極大程度地避免了書本的丟失等情況。
圖書館服務人員的自身因素同樣是圖書館的重要服務影響因素之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需要對于書本信息進行整理、歸類等,要加強對于圖書的保管效率。圖書館服務人員也要向廣大的讀者們提供書本的借閱、查找、登記等服務,幫助讀者更好地運用圖書館資源。服務人員自身服務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書本的管理效率、市民讀者的滿意度等情況。倘若服務人員自身服務水平低下,在找書或者登記的時候半天操作不好,自然會極大地影響基層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4]。
讀者意識是近年來基層圖書館服務的新理念,是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思想?,F(xiàn)如今,我國基層圖書館建設日漸成熟,如何傳播文化,回歸閱讀熱潮,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基層圖書館還存在服務不到位的現(xiàn)象,特別是在網(wǎng)絡日漸普及的大背景下,線上服務容易出現(xiàn)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讀者的訴求。對此,我們必須進行總結,分析基層圖書館服務存在的不足。
首先,資金緊張,服務資源不完善。良好的服務質量要有一定的資金做保障,但是目前一些基層圖書館在資金上較為匱乏,保障性不強。尤其是在網(wǎng)絡服務推廣的趨勢下,現(xiàn)代化設備更新不及時,線上服務不到位,一些新的服務想法難以付諸實踐。
其次,服務模式落后,缺少群眾基礎?;鶎訄D書館是基層文化建設的主要渠道,是廣大群眾參與精神生活的基礎,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做好信息文化的傳播,能夠調動人們閱讀的積極性。然而當前的基層圖書館在服務形式上卻較為落后,群眾凝聚力較差,其職能還是側重于圖書的收集、整理,對于現(xiàn)代化服務思想認識不到位,職能沒有得到轉變[5]。與此同時,基層圖書館服務忽視了活動開展的重要性,文化活動組織不科學,很難吸引群眾。
再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對外開放不充分。網(wǎng)絡信息化建設是各行各業(yè)發(fā)展的大趨勢,它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能夠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對于基層圖書館而言,書籍借閱頻繁,往返次數(shù)多,信息化的應用勢在必行。它能夠及時地對網(wǎng)絡上的信息進行處理,讓人們足不出戶的預約查詢。但是當前某些基層圖書館的信息化水平卻較為落后,對外開放不充分,沒有與文化服務和群眾實際相結合,嚴重影響了服務的質量。
最后,人才匱乏,社會力量介入不足。作為公益性質的基層圖書館,是文化單位的基層組織,具有公益性質,對于人才的要求極其嚴格。想要讓文化建設發(fā)揮作用,做好圖書館服務,就必須吸引人才,讓社會力量有效介入[6]。相反,人才不足,社會力量匱乏,就會降低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然而從實際分析,基層圖書館的人才卻相對不足,志愿者人數(shù)少,社會團體參與不充分,人才的引進還需完善。
針對上述問題,基層圖書館必須做出改變,調整服務方式,完善服務計劃,結合實際開展有效服務。
目前,我國的基層圖書館大部分都是免費對群眾開放,資金來源有限,難以保證服務的質量?;诖?,各地區(qū)要加大圖書館資金投入,做好資源建設工作,爭取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同時,圖書館可以多與其他企業(yè)聯(lián)系,尋求合作,在不影響圖書服務和免費開放的基礎上,借助廣告獲得活動資金,緩解經(jīng)濟緊張的局面。
完善服務方式,擴展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得以保證的基礎。對此,基層圖書館要不斷豐富服務的樣式,擴展閱讀空間,通過開展特色服務吸引廣大讀者。例如,組織圖書閱讀交流活動,分批次讓閱讀愛好者聚在一起,進行閱讀方面的交流、討論,同時還可以分對象群體,組織開展圖書推薦活動、專題活動[7]。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基層圖書館都可以組織開展各類傳統(tǒng)文化活動,普及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的文化知識、書籍,并為群眾提供場地和條件,組織大家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歡慶傳統(tǒng)節(jié)日,這能夠極大地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升群眾的民族文化自信。
近年來,我國的PC 端逐漸成熟,技術水平有所提高,且投入成本低,服務質量好。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提高設備水平,是對外擴展,堅持讀者至上思想,落實服務,吸引讀者的有效渠道。所以,基層圖書館要落實好服務工作,建立服務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更為便捷的借閱、檢索途徑,同時可以做好電子雜志的訂閱和導航,讓服務水平得到提升。當然,在實際服務中要堅持以實際為準則,根據(jù)群眾的需求做出及時的調整,擴展服務內容。具體而言,基層圖書館應當借助信息化技術的優(yōu)勢,大力豐富自身藏書,積極、主動地去尋求與其他相關單位的合作,例如可以和其他圖書館、檔案局等建立知識、信息數(shù)據(jù)共享聯(lián)盟,將自己的館藏資源共享出去,同時獲得其他的知識、信息數(shù)據(jù),豐富自身的知識、信息數(shù)據(jù)體系,從而滿足多樣化的群眾需求[8]。比如,做好相關數(shù)據(jù)的搜集工作,實施定點推送,并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讓服務更具針對性。
人才是基層圖書館有效服務的重要保障,是文化傳播擴展的基礎,必須重視人才的引進,注入新鮮血液,壯大服務體系。一方面,要做好圖書館人才的培訓工作,定期舉辦學習活動和教育工作,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責任感;另一方面,還需要鼓勵社會力量介入,如其他社會當中的文化團體以及個人志愿者等。從國外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情況來看,社會力量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可以緩解圖書館的服務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得基層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變得更加多樣化,對群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9]。例如,社會當中的文化團體、個人志愿者,可以發(fā)揮出他們自己的文化特長,幫助圖書館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服務活動,讓圖書館變得更加“熱鬧”起來。
開辟讀者閱讀空間,為他們提供專門的閱讀場所,是閱讀文化弘揚的有效途徑。對此,圖書館可以做好分類劃分工作,開辟專門的閱讀空間,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閱讀場地,讓人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另外,也可以在閱讀空間中設置報刊區(qū)、自習區(qū)等,對報紙進行分類存放,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10]。
加強圖書館的管控服務體系,能夠更好地管控圖書館服務人員的服務工作,從而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針對當前圖書館服務水平比較低的問題,圖書館可以針對服務人員的具體情況開展一些具體的服務效益獎懲制度,對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及工作效率等諸多方面開展多層次的考察,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益。
綜上所述,基層圖書館必須意識到堅持讀者至上理念,不斷完善服務的重要性。以往的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工作還存在些許不足,難以做好細致的劃分,想要真正的凸顯圖書館的優(yōu)勢作用,就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在資金投入上加以完善,擴展閱讀空間,做好宣傳工作。同時,要凝聚人心,引進優(yōu)秀的人才,突出技術優(yōu)勢,讓圖書館做到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當然,還要在人才引進上下功夫,動員社會群體加入其中,盡可能地調動人們參與的積極性,完善服務資源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