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帝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文化內容的多元發(fā)展,社會公眾的心理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立的目的就是保證在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中,保障社會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研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對于社會大眾的實際效應,對于穩(wěn)定社會心態(tài)、加強民族團結、增強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決定行為,心態(tài)影響行動。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會決定或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狀態(tài)與能力,一個國家的社會心理所決定或影響的則是一個民族或社會的發(fā)展與未來。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概念的提出與重視的時間相對較晚。從黨的十九大開始真正被重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概念與其衍生的知識與理論才被廣泛地展開討論[1]。
社會心理服務,即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與技能,分析并且解決社會層面的心理問題。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作為近年來才被重視的新概念,它的定義與解析是多元的。當前,我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以提供社會健康服務為主要手段,以提升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水平為目的,從而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服務體系構建。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社會大眾對于理性社會心態(tài)、有序社會心理的渴求越發(fā)強烈,所以在此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適時而合理的。雖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知識與理論并沒有完整而統(tǒng)一,但其存在的實際價值還是被學界與社會公眾所認可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作為當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社會穩(wěn)定性、加強民族團結、提高人民對于幸福生活期待等方面的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社會規(guī)范在不斷變化,司法進程也在社會公眾的參與之下不斷革新,文化領域更是飛速發(fā)展,多元文化各有特色。但是,當下開放與包容度如此之高,就會在新的社會秩序未確立之前,產生脫離秩序的混亂。社會階層分化越發(fā)明顯、社會競爭越發(fā)激烈,社會總體發(fā)展機會變少,新生代社會壓力陡然增大,社會矛盾也就漸漸凸顯在人們面前。貧富差距、知識焦慮等問題帶來的社會焦慮廣泛地存在于社會中無處排解,而當下媒體的媒體環(huán)境又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于“娛樂至死”等帶有錯誤價值觀的思想相繼涌現(xiàn)的言論空間。社會公眾在接觸這些文化內容的時候,很難不將這些內容與自身環(huán)境進行對比,而兩相對比產生的落差又是很難以平復的。當負面心理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社會公眾必然會產生錯誤的言論與想法,由此很有可能產生過激的言語與行為[2]。近年來,很容易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個人或者團體因為極端心理而導致的傷害事件。某些人也因為個人利益或者心理得不到滿足,就惡意滋事、聚眾鬧事,更有人利用網絡媒體煽動網絡暴力、發(fā)布謠言。這些行為的出現(xiàn),既是社會矛盾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心理無法得到梳理的表現(xiàn)。不能得到排解的社會負面心理是社會發(fā)展的阻礙,也是對于其他社會公眾說要面對的潛在危險。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出現(xiàn)是適時且必要的,針對社會中存在的宏觀心理問題通過有效的舉措,進行調理、引導與干預。通過這樣的方式,對社會大眾產生的不良情緒進行安撫、對因社會心理而產生的矛盾進行緩和。從而達到保持社會大眾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維護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不僅是社會治理制度的進步,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公眾對于未來理想生活與發(fā)展的期待。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保證社會公眾的社會心理健康,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理想生活需求。這不僅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所希望實現(xiàn)的目標,也是作為公民對于在社會良好發(fā)展狀態(tài)下,對理想生活在心理上的渴望與追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良好運行及其相關作用的實現(xiàn),不僅依賴于堅實的經濟基礎與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所帶來的幸福感,與社會公眾的心理與心態(tài)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我國現(xiàn)有的發(fā)展條件下,社會服務體系中的心理服務能力與水平還處在較低的水平,現(xiàn)有的一些服務還僅僅是針對個體與部分特殊群體的心理問題,還沒有形成能夠面向社會公眾的心理服務機構。因此,在實現(xiàn)社會公民整體心理健康疏導的問題上,我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需要更加健全與完善的[3]。
當然,在近年來國家的重視與努力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相關實踐,已經有了部分的試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相信在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理論與技術的情況下,我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能夠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困境與難題,達到調節(jié)社會情緒與引導社會心理的作用,從而解決我國社會公民對于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滿足社會公眾對于社會未來發(fā)展與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期待。
想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效應,首先就應該明確服務體系的組織部門。如果僅僅想依靠政府的力量來做好這件事情是很難辦到的,這樣無法發(fā)揮其最大的效用。要做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必須要將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力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滿足國民對于社會心理與社會心態(tài)建設的期待。
政府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主要引導者,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擔負著主要責任。從人員建設上來講,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對于從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人員進行心理知識的培訓與學習,不斷加強他們的工作能力與服務意識,使他們能夠為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做出最大的貢獻。立足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實際,可以調整具有心理學學習經歷的公職人員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隊伍進行有效的補充。同時,要重視心理學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從崗位缺口延伸到人才教育,對心理學人才的培養(yǎng)進行教育上的鼓勵與政策上的支持,爭取為社會心理服務組織隊伍打造高質量的人才空間[4]。
政府雖然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主導者,但不可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事事親為,面面俱到。在面臨許許多多專業(yè)的問題時,也是需要將事情交給專業(yè)的人去做的。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服務成本。要把握好政府主導與市場工作的關系,利用好市場的力量并非是政府就無所作為。這是在保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整體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將部分工作交給可以信任的社會力量去完成,讓政府與社會力量共同承擔起心理公共社會服務的重要任務。政府可以在現(xiàn)有工作的基礎上,挑選出實力強大與具備巨大市場潛力的社會企業(yè)與組織,以此為行業(yè)領先帶動市場上的其他企業(yè)與組織向其靠攏。從而激發(fā)市場潛力,讓傳統(tǒng)的心理產業(yè)升級,讓現(xiàn)有的產業(yè)整合升級,從未為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針對特殊的人群與團體,政府應該拓展工作的工作深度。鼓勵民間公益組織發(fā)聲,讓他們走進社區(qū)與鄉(xiāng)村、走進企業(yè)和學校,把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落實到社會的每一個群體當中去。在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開展,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問題,提供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同時,逐步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的救助方式。
合理而完善的社會心理服務機制是讓實現(xiàn)社會心理服務良好開展的重要保證。首先,應該設立完整的宣傳機制。如何讓人了解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性,良好的宣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社會心理服務中,輿論觀點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及時糾正輿論方向,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態(tài)度是宣傳工作的核心職能。政府可以邀請心理學專家與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在社交媒體上為社會心理服務發(fā)聲與推廣。讓人們真正地理解社會心理服務的意義和社會價值,消除社會公眾的負面社會情緒,讓他們明白在心理遭遇挫折與創(chuàng)傷的時候,能夠主動去尋求幫助,而不是去自暴自棄。其次,要及時進行社會心理疏導。隨著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信息被放到公眾面前,很多小事情被放大,極其容易造成社會恐慌。政府在面對媒體營造的輿論氛圍所導致的恐慌與不良的社會心理時,應該及時發(fā)出官方的聲音,讓公眾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一知半解地胡亂猜測。要及時控制錯誤信息的傳遞,化解不良信息帶來的負面影響,對社會公眾進行心理疏導,減少因為恐慌造成的社會損失與意外傷害[5]。
要想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真正實現(xiàn),還需要將具體的社會心理服務保障措施落實到工作中去。首先,要保證有充足的費用支持。充足的經費是確保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能開展的前提與基礎。政府自身支出相關費用之外,可以尋求社會資本的支持,通過多樣的方式籌措資金,以保證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要加強對社會心理服務服務工作的監(jiān)督與考核。政府對于地方部門組織工作要定期檢查并形成報告,以此促進社會心理服務部門的工作效率,激勵工作人員更加認真負責。在必要時刻,政府可以結合現(xiàn)實情況委托第三方機構,對于相關部門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質量進行評測。也可以通過公眾參與與民意調查等方式讓社會公眾參與到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評價中去。通過多種方式調查得出的結論與分析結果,政府應該仔細對比工作狀況與社會公眾的社會心理服務需求之間的差別,去努力完善、積極調整,從而最終達到讓社會公眾滿意的服務質量。
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與之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包括建設責任部門的差異性以及建設目標的差異性。從建設的責任主體上來看,之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主要是由各級政法委員會、綜合治理辦公室等部門進行管理,由各地的民政部門、宣傳部進行協(xié)助,并且不同地區(qū)所進行的建設與管理方式也存在不同性,管理的責任主體也存在差異;從之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上來看,也存在著差異性,這主要跟各個地方心理服務體系責任單位相關,一些地方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是為了解決維穩(wěn)與社會治安問題,還有一些地方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為了緩解地區(qū)心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我國之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責任主體缺乏統(tǒng)一性與明確性,并由此帶來管理協(xié)調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因此,新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理念提出以后,我國應當對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進行統(tǒng)一,并健全相應的管理協(xié)調機制,管理協(xié)調機制進行健全,以此來形成一套能夠自上而下、具有體系性與完備性的社會心理服務管理體系,為整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管理支撐。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圍繞當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目標、責任機制以及權力歸屬等問題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明確管理的權責,健全權力清單,做好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上層建筑[6]。
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也要能夠建立社會認知與社會影響測量的系統(tǒng),以此來對社會大眾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幫助社會群體進行心理問題的疏導。從整體來看,社會認知與影響測量系統(tǒng)的搭建,要能夠從3 個方面進行著手。首先,各個地方要以能夠搭建起以宣傳部門為核心,以各級媒體為主要發(fā)力點的社會輿論測量系統(tǒng),及時通過媒體對有關社會變動的信息的收集,并對變動中產生的社會輿論進行預測與及時的引導,搭建起輿情信息的收集與測量體系;其次,各級政府要能夠領導新聞媒體,對社會輿論進行主動引導,通過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心理事件的分析與把握,防止社會主流價值觀與價值體系受到沖擊,通過輿論環(huán)境與信息環(huán)境的搭建,來為社會大眾營造一個充滿理性、正能量的氛圍;最后,各級政府和媒體,要能夠對輿論情況中所反映出的社會心理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并對社會心理問題對社會發(fā)展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強度進行把握,及時采取適應性的措施,對社會大眾的情緒等問題進行引導與消解,從而來保證整個社會負面情緒的良性轉化。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是為了保證社會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通過減少社會中存在負面情緒,調整社會情緒與社會心態(tài),使社會公眾幸福感與安全感得到滿足。盡管當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實踐并沒有全面展開,但是相信在未來其在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與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中,能夠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