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西安 710100)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指出:“在冷戰(zhàn)后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qū)別?!盵1]他認為21世紀世界引起沖突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將成為全球未來戰(zhàn)爭的導火索。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西方國家憑借其在經濟、政治和技術上的優(yōu)勢,加緊對他國進行文化滲透和侵蝕,以自由、民主為幌子,以達到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目標。如何保護和發(fā)展本土文化,認清異質文化的區(qū)別是前提,在比較中西文化產生背景、價值取向、成長方式差異的基礎上,更清晰地認識和發(fā)展本土文化。只有當我們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格局,才能真正深入認識本土文化,這既是文化覺醒的過程,也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文化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實現(xiàn)本土文化的自我超越。
一般來說,文化的差別最初都是來自于對自然世界認識的差異。錢穆先生曾講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于自然環(huán)境之區(qū)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yè)文化。游牧文化發(fā)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帶,農耕文化發(fā)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業(yè)文化發(fā)源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之島嶼?!盵2]他從人類生存環(huán)境所歸納出來的三種文化雖然簡單,但頗能說明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原發(fā)性差異,說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著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效應。
中國文化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因為東面瀕臨大海,南面連接瘴地,西面毗鄰高山戈壁,北面近靠苦寒荒漠,這種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中國特色的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為農業(yè)文明的發(fā)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模式形塑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架構,人們依靠一定量的土地就可以獲得相對滿意的生活。這樣一種客觀條件消解了人們向外追求的沖動,由此形成的地域文化明顯具有了“內向”的文化氣質。同時,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護衛(wèi)中國古文明的發(fā)展較少受到外來侵擾,這是中國文化獨立發(fā)展、自成體系的重要成因。中國文化的成長方向更多是向內發(fā)展,在自己的體系中自我完善。中國歷史上很少有長期的、大規(guī)模的對外擴張,其中可能存在很多原因,但關聯(lián)度最高的莫過于中國文化的“內向”的品性。
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這里既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沒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內陸多山,地勢崎嶇不平,天然港灣眾多,海島星羅棋布。這種地理環(huán)境為古希臘居民海上貿易提供了利條件,造就了盛極一時的商業(yè)文明。被崇山峻嶺所分割阻隔的碎片化地域,只能形成小國寡民式的城邦政治。小國寡民的城邦一旦因為人口的增長而無法負荷時,自然就會刺激人們眼睛向外看,“走出去”就成了解決問題的不二選擇。同時,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也為這種“走出去”準備了最基本的自然條件。黑格爾在討論歷史的地理基礎時曾表示,“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他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們追求利潤,從事商業(yè)。”[3]可見,土地把人類束縛在土壤里,大海卻可以讓人們超越思想和行為的圈子。這種開放的地理環(huán)境為西方文明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鑄就了西方人勇于冒險、勇于探索、思想開放、進取的民族文化秉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語言特點和不同的習俗信仰等,承載著不同的歷史積淀,所產生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個性特征。這也正是中西方文化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中西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異主要基于人性假定的不同和方法理路的不同。
1.人性“假定”不同形成的文化價值取向差異
人性“假定”是文化價值取向的基礎。以儒家為主導的中國文化有人性本善的思想淵源和傳統(tǒng),西方文化則強調人性本惡。這種人性假定的不同是文化價值取向差異的重要根源,也鑄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治國理念方略。
中國文化總體上堅持“性善論”。善是人的本性,這是儒家“性善論”的根本原則,也是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價值意識形態(tài)。如大眾文化層面的民間通俗讀物《三字經》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主張性善論的孟子言,“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边M而提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中國歷來追求一個“善”字:與人處事,強調心存善意;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與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歷朝歷代人民尋求實現(xiàn)“大同世界”,盼望圣明君主和清正廉潔的官員來拯救國家和人民,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這些理念都是對“人性善”的認可。儒家認為不但人性本善,而且總是會向善的方向去發(fā)展。所以,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強調的是約之以“禮”,肯定每個人身上都有潛在的高尚道德??鬃友裕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毖韵轮庵豢空詈托谭▉砑s束百姓,即使百姓不敢違法亂紀,也只是敷衍了事,沒有真正建立廉恥之心。如果靠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廉恥并走上善之途。因此,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體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仁政、德政,反對霸道、霸權。
西方文化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主流思潮是“性惡論”?!皭骸敝傅氖潜灸芎陀臒o節(jié)制蔓延,人性本惡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傾向無限擴張的趨勢。西方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思想認為“人生而有罪”。因為原罪,人的本性墮落了,而墮落無法靠自身擺脫,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外在約束來懲治罪惡。因此,西方人更相信外在的束縛,崇尚“嚴刑峻法”。這種“性惡論”觀點為黑格爾辯證法哲學性惡論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認為,“人性本惡這一基督教的教義,比其他教義說人性本善要高明些,因此,應該依據這一教義的哲學上解釋來把握它。人作為精神是一種自由的本質,他具有不受自然沖動所規(guī)定的地位。所以處于直接的無教養(yǎng)的狀態(tài)中的人,是處于其所不應處的狀態(tài)中,而且必須從這種狀態(tài)解放出來。原罪說就具有這種意義,否則基督教就不成其為自由的宗教了?!盵4]這種“惡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思想蘊涵著為西方的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侵略擴張戰(zhàn)爭助勢的政治目的。
2.方法論理路不同形成的文化價值取向差異
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整體主義。而在西方個體主義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突出強調個體的獨立和價值。這種方法論思想的不同勢必導致文化價值取向的巨大差異。
中國文化強調整體主義。諸如和諧理念和大一統(tǒng)情懷都是最典型的體現(xiàn)。中國文化歷來崇尚和諧,在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思想中,向來有著濃重的和諧觀念和對和諧社會的憧憬。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強調“和”字,和善、和氣、和藹、和顏悅色、和平共處,從大同社會到小康社會,再到和諧社會,有一脈相承的感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主張“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在個體身心方面主張“神形合一”;在民族關系、國家關系上主張“協(xié)和萬邦”。尤其是這種“協(xié)和萬邦”的思想客觀上促成了各地域間文化的交融,從而使中國傳承的文明帶有很大的包容性,這種與生俱來的包容性不僅賦予中國文化博大的胸懷,而且也奠定了中國文化在對外關系的交流中始終以平和為主要基調。英國學者羅素早就指出,“中國人統(tǒng)治別人的欲望明顯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驕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寬容而友愛、以禮待人,希望別人也投桃報李。只要中國人愿意,他們可以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他們所追求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盵5]由于強調整體性,使得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適應力、變通力和凝聚力,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沒有中斷的古老文化。
西方文化關注個體主義?!皞€人主義”認為個人是社會存在的本體,強調個人獨立自主、重視個人權利,亦強調對他人的尊重。個人主義價值觀在西方已深入人心,地位相當穩(wěn)固,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歷史上歐洲人先后經歷了基督教傳播、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yè)革命的沖擊,思想更加開放,更注重個人自由和財富的追求,人口流動規(guī)模也更大,他們跑到了非洲、亞洲和美洲,開拓邊疆的需求導致西方人偏向個人主義。西方文化看重競爭;強調權利制衡;崇尚“分”而非“合”;不重視甚至藐視公共權威,認為“管事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以及我們今天所說的“美國夢”:只要你肯努力奮斗,人人都能成功。這些都是個人主義在社會方方面面的折射。侵略性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一種罪惡的表現(xiàn)形式,縱觀歷史,西方文化一貫堅持的個體本位,強調競爭與差異,崇尚向外開拓,形成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也滋生了西方向外擴張的侵略性,以前是依靠武力進行領土征服,現(xiàn)在是通過文化霸權在思想上對其他民族國家進行文化殖民。
不同的文化傳承影響著文化的發(fā)展和成長方式,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成長方式的差異上,中國文化更多體現(xiàn)的是溫和包容,趨向于文化多元化;西方文化則更多凸顯的是排他性和進攻性,趨向于文化一體化。
中國文化在成長方式上突出接納包容,趨于文化多元化。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內向氣質,性善論的人設根基塑造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和諧,整體主義的方法理路鑄就了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從這些方面我們都可以得出中國文化強調包容,追求和諧。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客觀上要求中國本土文化必須走向世界,與西方文化發(fā)生碰撞,不斷融合。中國文化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本色,一直致力于推動世界文化的多樣發(fā)展。表現(xiàn)在:一是反對文化同質化,尊重文化多元并存。當今世界文化的統(tǒng)一性不是文化的單一化、同質化,而是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統(tǒng)一。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五彩繽紛的。就世界文化的歷史和現(xiàn)實而言,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不容置疑。在全球推行一種文化是不可能的,不符合文明互補的理念,文化多元共存的趨勢勢不可擋。因此,在對外交流中,我們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參與權、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制定了相應的文化保護措施,抵御西方文化肆無忌憚的入侵,弱化西方推銷文化殖民主義的市場,為世界贏得更多的公正、繁榮與和平。二是正確認識文化侵略,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文化沖撞不可避免,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西方文化的侵略。但并不是說從國外引進在國內產生一定影響力、具有廣大市場的東西都是外來文化侵略。如洋節(jié)在中國的盛行,被我們認為是常見的文化侵略,其實離不開商家的炒作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但為了維護本土文化的純潔性,有人甚至建議用法律手段來禁止中國人過西方的節(jié)日,這種方式未免太極端。畢竟“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會有所創(chuàng)新,但文化內核永遠不會變,所以要移植別人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習俗是根本不可能的”[6]。況且“先進的文化是不應該怕什么侵略的,只有落后的、有可能被歷史淘汰的文化才會害怕侵略,并想法設法把自己包裹起來,盡量避免與外界接觸,拒絕與先進文化交流。”[6]歷史證明,文化封閉只能導致落后,文化只有在與外界的交流中才能有容乃大。中國文化在融入的過程中,一方面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另一方面以保護自己的文化根基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對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包容借鑒,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只有國民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才能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和主導權,才會在實踐中努力堅守,積極傳播,進而發(fā)揚光大。
西方文化在成長方式上凸顯排他性和進攻性,趨于文化一體化,文化霸權是典型表現(xiàn)。文化霸權的主要形式有:其一,通過所謂的“普世價值”傳播西方價值觀。西方文化認為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精神應該成為社會全體成員的共識,并將這種共識上升為“歷史終結”式的“普世價值”觀,通過各種方式向全世界推行。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戰(zhàn)結束后出了一本叫做《歷史的終結和最后一人》的著作,宣稱歷史的演進已經走到了終點,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類意識形態(tài)進步的終點”與“人類統(tǒng)治的最后形態(tài)”,也構成“歷史的終結”[7]。之所以將西方的價值觀包裝成普遍性和真理性的共識,最重要的目標在于最終完成西方文化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支配,仍然是為了維護堅持“西方中心主義”的自身利益。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每一個企圖代替舊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的新階級,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講,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盵8]以美國為例,“它只有將自己的自由、民主、人權抽象化,上升為一種所謂‘普世’標準,如果誰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利益,它就可以祭起‘人權’大旗,橫加干涉。”[9]這也正是我們在國際爭端中經常見到美國身影的原因。最終,“西方文明致力于將世界改造得適應自己,改造不了就將其消滅,征服基因由此而來。為了對周遭世界的控制力,走到哪里劃界到哪里?!盵10]其二,通過掌握國際話語權推銷西方文化價值理念。話語權往往決定著社會輿論的走向。在國際話語權問題上,西強我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薩義德指出,“東方學的一切都置身于東方之外:東方學的意義更多地依賴于西方而不是東方,這一意義直接來源于西方的許多表述技巧,正是這些技巧使東方可見、可感,使東方在關于東方的話語中‘存在’”[11]。他認為,東方只是西方建構的產物,并不是一種真實的理論闡釋,是西方人站在西方優(yōu)越于東方的前提立場上被描述與假設的一個結果。由于在話語權上占據主導地位,西方國家可以“用新聞報道來解釋(或更確切地說是虛構)你的現(xiàn)實,用廣告來構筑你的理想(或更確切地說是構筑你的幻想),用電影來定位(或更確切地說是重新定位)你的歷史?!盵12]使非西方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接受西方的價值取向。其三,通過“對話”“交流”“援助”“慈善”等方式對非西方世界灌輸西方的價值觀。如開展人才交流和培訓計劃,派遣專人到海外從事志愿工作,給國外優(yōu)秀學生提供獎學金,向海外贈送圖書、雜志等。這種手段比較溫和,往往不是強硬灌輸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表白,而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吸收進行的。西方國家通過技術手段和先進的包裝,利用國家間的文化協(xié)定、國際交往規(guī)則和一些民間渠道,將他們經過編碼的文化產品輸入到他國,引發(fā)其他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某些消極落后因素的泛濫,形成一種強大的文化逆流。
中西文化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其長處和短處。西方文化具有的獨立性和開拓性讓西方人對自然、社會進行不斷的探索,在探索中完善了西方的政治體制,促進了科技的日新月異。西方文化中對“自然”“人性”的追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人類文明的美好一面,對人類的生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也有其短處,“特別是過多的自我中心、過多的對抗哲學、過多的好為人師,缺乏中國文化中的‘整體觀’、‘辨證觀’和‘天下觀’?!盵13]中國文化的內傾性導致中國人缺乏勇于冒險、敢為人先的精神,進取性不足,做事保守,在國際事務中不能理直氣壯地捍衛(wèi)自己的話語權。但中華文化包容性所凸顯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對于構建一個和諧安寧的世界更具吸引力。“中國‘和諧包容’‘和而不同’的思想為解決世界‘文明沖突’這個難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13]。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同時在文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趨勢無疑是多元文化的并存,相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如羅素所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盵5]北大教授辜正坤所言:“凡是在文化矛盾完全消解的地方,文化本身的發(fā)展就會停滯不前?!盵14]所以,不同文化的并存,有助于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增強對話,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合作,和諧共處,才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