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種糧補貼力度日益增大,再加上先進的農業(yè)技術、現代化的農機支持等,廣大農民朋友水稻種植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較大提高。本文從栽種地的選擇、種子處理、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深入探討優(yōu)化水稻種植技術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 水稻;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3-66-2
水稻是中國南方地區(qū)每家每戶必備的主食,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大,而且水稻的經濟價值較高,水稻種植已成為廣大農村脫貧發(fā)展的必由之路。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的種糧補貼力度日益增大,再加上先進的農業(yè)技術、現代化農機等的作用,廣大農民朋友水稻種植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較大提高。江蘇省宜興市一直以來都是水稻種植大市,基于國家統(tǒng)計局宜興調查隊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2018年宜興市的水稻均產量已經超過了600 kg/667 m2。本文就優(yōu)化水稻種植技術、增強水稻種植效益展開探討。
1 栽種地選擇
要想實現水稻高產,其基礎就在于選擇適宜的栽種地。栽種地應該是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灌排自如、水源充足的田塊,并且還要具備較強的保肥性與保水性。與此同時,為了便于農業(yè)機械進行規(guī)?;?,栽種地應位于交通便利地區(qū)。除此之外,還需要盡量提高栽種地的平整性,為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打下基礎[1]。
2 種子處理
在選擇水稻種子的過程中,務必要側重考慮其商品經濟性,并結合當地的土壤情況、降雨情況、天氣變化情況等,選擇純種飽滿、米質優(yōu)、抗病害性強的種子。為了保證水稻種植經濟效益,還要充分考慮水稻品種的生長期,優(yōu)先選擇能提前成熟、味道較佳的優(yōu)良品種。早稻可選用株兩優(yōu)171、湘早秈45號等品種,晚稻可選用泰優(yōu)871、泰優(yōu)398等品種[2]。
選好種子之后,要及時予以浸種消毒,建議選擇強氯精等既可達到消毒效果且不會傷害種子的消毒劑。浸種之后要在第一時間內將種子撈出,并且采用濕網紗對種子進行包裹催芽,催芽最佳溫度為31 ℃。待大多數種子露白后就可降低催芽溫度,控制在25 ℃左右。最后,要在陰涼位置將種子晾干,然后播種育苗。
3 合理密植
水稻的種植密度應基于水稻的生長勢頭與栽培地土地的實際情況來定。大量的實踐表明,合理密植是實現水稻高產優(yōu)產的關鍵。通常,早稻的密植密度為2.2萬~2.5萬蔸/667 m2,若為常規(guī)稻,則為4~5粒谷苗/蔸;若為雜交稻,則為2粒谷苗/蔸。晚稻的密植密度為1.8萬~2.2萬蔸/667 m2,若為常規(guī)稻,則為3~4粒谷苗/蔸;若為雜交稻,則為1~2粒谷苗/蔸。
4 水肥管理
4.1 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是實現水稻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施肥時期與施肥量可由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生長情況等決定。若土壤的肥力不夠,那么可根據水稻的實際生長情況合理配置養(yǎng)料與肥料,尤其是要適當施加磷肥、氮肥、鉀肥、生物菌肥、尿素及復合肥等。需要注意的是,務必要適量施加氮肥,否則容易出現死苗現象,或導致大米口感較差。
施肥之前務必關注水稻的生長情況,以此為依據來判斷施肥時機。施肥時間過早,會導致水稻生長過快,影響產量;施肥時間過晚,會導致養(yǎng)分供應不充足等。施肥量要基于水稻的具體長勢和稻田的肥沃程度而定,通常每667 m2稻田的施肥量為在6 kg尿素或8 kg復合肥。此外,優(yōu)先選用噴施法,為了防止肥力被蒸發(fā),可將適量洗衣粉添加到肥料溶液中[3]。
4.2 灌溉管理
水稻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就需要加強灌溉管理。通常,不同生長發(fā)育期的水稻有不同的水分需求。灌溉管理過程要秉承“深水返青”“淺水分蘗”的原則,若灌水不及時,易導致水稻生長遲緩。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在雨水期對稻田進行排水,否則易出現水稻澇死等現象。
5 病蟲害防治
水稻在生長期多發(fā)病害蟲,包括葉稻瘟、稻螟蟲、黏蟲等。針對這些病蟲害,可采取“綜合防治”“預防為主”等措施。但為了實現水稻優(yōu)質高產,可優(yōu)先應用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農業(yè)防治技術,嚴禁使用殘留量較高、毒性較強的化學農藥,盡量選擇低殘留農藥或低毒農藥,切實保障水稻食用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種植過程會受到諸多外來物種的入侵,包括福壽螺等,福壽螺危害最嚴重的階段是大田移栽階段,可采用“稻鴨共育”技術,鴨子的投放量控制在10~15只/667 m2 。
參考文獻
[1]張勝屏.水稻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yè),2015(27):191-194.
[2]徐露萍.淺談水稻栽種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J].南方農業(yè),2015(10):19-22.
[3]張?zhí)烀?優(yōu)化水稻種植技術及增強水稻種植效益[J].農業(yè)與技術,201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