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橋啊千姿百態(tài),北京的橋啊瑰麗多彩……”20世紀(jì)90年代一首《北京的橋》唱紅了大江南北,京腔京味的曲調(diào)、通俗易懂的歌詞,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哼唱出幾句。尤其是演唱者蔡國慶老師,那在當(dāng)年也妥妥算得上是“小鮮肉”一枚,陽光帥氣聲音甜美,贏得了眾人的喜愛。
提起北京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三元橋、四元橋、京廣橋、玉蜓橋等架于公路之上的立交橋,這些現(xiàn)代化的橋梁不僅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而且外觀很漂亮。北京城除了這些現(xiàn)代化的橋梁外,其實還保留了不少有歷史有年代的古橋,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傳說。也許有人會說北京并不是一座多水的城市,它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橋呢?其實北京并非一座缺水的城市,反而它的水源還很豐富呢。永定河、潮白河、拒馬河、溫榆河、泃河五大河流都流經(jīng)于此,其中永定河的流量最大,北京平原就由永定河、潮白河和拒馬河沖積、洪積扇堆積而成的。因此北京擁有充沛的水源,在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北京都出現(xiàn)過嚴(yán)重水患的文字記錄。
北京河流的源頭來自西部和北部山區(qū),總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流淌,最終匯入海河流入大海。京西北的永定河,是流經(jīng)北京境內(nèi)最大的一條河流,又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它發(fā)源于內(nèi)蒙古和興縣的洋河與山西省寧武縣的桑干河,兩河在河北懷來縣朱官屯匯流,史上曾稱為漯水、盧溝河、渾河、無定河等。因其常常泛濫危害百姓,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時,康熙皇帝命大臣于成龍等人率數(shù)千民工重新筑堤疏通河道,并將其改名為永定河。暴躁的永定河雖然經(jīng)常給人們帶來水患之災(zāi),但其河水也滋潤了沿河兩岸的土壤,哺育了千千萬萬的燕京兒女。史上的永定河曾多次擺動改道,公元180年前后的東漢時期,永定河逐漸向南改道。北京的西郊建有不少皇家苑囿,這里依山傍水,自然風(fēng)光秀麗,清朝五大皇家園林: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靜明園(今玉泉山內(nèi))和靜宜園(今香山內(nèi))就建于此,昆明湖及玉泉山里的泉水匯成一潭又一潭碧波點綴其中,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在京城的東邊還有一條北運河,它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終點,也是金、元、明、清四代王朝的經(jīng)濟命脈,通過北運河南來的漕糧可以順利進入皇城及各處的糧倉。除此以外,京城內(nèi)的水也很多,像東西南北四條護城河、故宮外的筒子河、紫禁城內(nèi)外的金水河、北海、中海、南海、什剎海、龍?zhí)逗?、陶然亭湖、八一湖等等河流湖泊,如同明珠一樣散落在京城各處?/p>
由此可見,北京的水如此之多,那么橋肯定也不會少。東漢文學(xué)家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道:“橋,水梁也?!边@是橋最初也最精準(zhǔn)的概括。在這過去長久的時間里,橋最大的用途就是為了涉水,雖然今天橋被賦予了更多含義,如上文所說到的疏導(dǎo)交通的立交橋,保證行人安全的過街天橋,溝通雙方信息的信息橋,疏通血管的心臟搭橋,等等。但在這里我們只說說北京地區(qū)曾作為涉水而用的古橋。
在北京眾多的石橋里,最有名的當(dāng)數(shù)盧溝橋了。這座石橋氣勢恢宏,構(gòu)造精美,石雕技藝超群,是中國建筑史上一項不可多得的偉大工程。盧溝橋位于北京城西南15公里處的永定河之上。雖然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但這位母親的“脾氣”可真算不上太好,三天兩頭的就要“發(fā)火”。永定河的河水水量大,速度急如飛箭且含沙量高,常常淤塞泛濫,沿河兩岸的百姓因此也是飽經(jīng)水災(zāi),又因其水濁如墨,在金代稱其為“黑水河”。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盧溝河(即后來的永定河)又一次泛濫,沖毀了上陽村,洪水不僅使周圍生活的百姓遭受了極大的困苦,而且還嚴(yán)重地阻礙了往來的交通。盧溝河渡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以前所修的木橋既不安全也不結(jié)實,所以金世宗下令要修建一座堅實寬敞的石橋以方便來往的商旅行人,不想石橋才開始動工不久金世宗就駕崩了。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繼位的金章宗下詔繼續(xù)修建石橋,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石橋完工,敕名廣利橋,但百姓們卻習(xí)慣性地稱它為盧溝橋,或蘆溝橋。
這座盧溝橋是北京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橋,也是華北地區(qū)最長的石橋。橋全長266.5米,總寬9.3米,凈寬7.5米,有橋墩10個及11個不等距離的橋孔,橋的關(guān)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此橋橋墩的制法頗為奇特,橋墩呈船形前尖后方,北面是上游進水口,砌成尖頭的分水尖迎水而立,尖長4.5至5.2米,約占橋墩的1/5,每個橋墩的分水尖頂垂直安置一根約26厘米長的三角形鐵柱,俗稱“斬龍劍”,可千萬別小瞧這不算太長的分水尖,它的作用可大著呢,每當(dāng)洪水和未融化的冰塊由上游沖刺而來時,這個分水尖都會緩解水流及冰凌對橋體的撞擊力,從而對橋墩起著保護作用。除了分水尖以外,盧溝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石刻藝術(shù)。
盧溝橋上石雕眾多,首先說說石橋護欄的兩頭,橋西是一對站立的石象,橋東則是一對大石獅,這兩對看似只是裝飾品的石雕,除了裝飾作用外其實還有更大的用途,它們對石橋的護欄是起支撐作用的。北方的石拱橋護欄一般做成石獸或抱鼓石造型,但此橋的護欄卻為罕見的站立式頭頂端柱的頂獸造型,且石橋兩端的頂獸還不相同。據(jù)專家考證,橋西石象為金代建橋時遺留下來的原物,橋東的石獅則為清代后補的。石橋上最多的石雕當(dāng)數(shù)石獅了,北京不是還有句歇后語,“盧溝橋上的獅子——數(shù)不清”。石橋望柱上的獅子及華表上的獅子一共有上百只,這些獅子神態(tài)各異,生動優(yōu)美,活靈活現(xiàn),是石刻藝術(shù)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有的獅子正歪著頭專注地看著腳下的繡球,好像生怕被別人搶走似的;有的獅子面含微笑溫柔地注視著懷中正在玩耍的小獅子,舔犢之情油然而生;有的獅子突胸張嘴作咆哮狀,威風(fēng)凜凜不可一世;還有獅子好像側(cè)耳傾聽橋下潺潺的水聲。盧溝橋上的獅子雖然很多,但并非真的數(shù)不清楚,1983年經(jīng)文物工作者核查,橋上石獅共計498只,其中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只,小石獅211只,華表頂部石獅4只,伏地石獅2只。1997年政府對盧溝橋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時,又修復(fù)了3只原來被雷電劈毀的石獅,現(xiàn)共有石獅501只。
盧溝橋上這些姿態(tài)各異、構(gòu)思巧妙的石獅子分別來自金、元、明、清、民國幾個時期,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石獅是有區(qū)別的,如:身軀瘦長,面目較窄,頸部系飄帶的是金元時期的;身軀較短,足踏繡球或足踏小獅的為明朝時期的;身上間有小獅,頸下有寬大的系帶,卷毛高突,雕工細膩為清康熙至乾隆時期的;外表較新,雕工粗獷的則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
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就在此地。石橋東頭北側(cè)有一座碑亭,亭內(nèi)立著一塊由清乾隆皇帝親筆御題的石碑,其碑陽題寫的正是“盧溝曉月”四個雄渾威武的大字;碑陰則是乾隆皇帝為盧溝橋所題的御詩:“蘭若霜鐘斷續(xù)鳴,盧溝曉月正西橫。蒼煙淡接平蕪迥,曙色才分遠水明。傍岸人行聞犬吠,蹙波風(fēng)動見魚驚。車馳馬驟長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我們知道,乾隆皇帝的書法還是很有水平的,因為他到處題字,常寫常練,因此他的毛筆字也就很耐看了。尤其這一首七律,乾隆皇帝用了他最擅長的行草來書寫,字跡更是飄逸瀟灑,可供后人欣賞。除了這塊最有名的石碑外,橋西還有三座石碑:一座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盧溝橋碑;一座是康熙御題視察永定河詩碑;最后一座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葺盧溝橋碑。
盧溝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朝代的更迭及日本侵略者的轟炸都未曾摧毀它,盡管歲月滄桑斑駁了它美麗的身軀,但凹凸不平的地面,殘缺不全的石獅卻又為它增加了一抹厚重的歷史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曾多次撥款修整盧溝橋。1967年,盧溝橋加寬400余米的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1985年,市政府為了保護古橋,在其旁邊新建了三座新橋,車與行人改走新橋,盧溝橋從此“光榮退休”;1986年,市政府成立了“盧溝橋文物修復(fù)委員會”,同年市政府對石橋進行了保護性修建,恢復(fù)了石橋原貌,修整后的盧溝橋作為古跡供游人參觀游覽;1997年,政府又對雷擊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修繕補救。
近些年科技迅猛發(fā)展,文物數(shù)字化是一個大趨勢。2017年啟動了盧溝橋石質(zhì)文物數(shù)字化的活動,通過3D掃描和色彩采集技術(shù),為盧溝橋的501只石獅、舊橋橋面及石橋各個構(gòu)件等石質(zhì)文物建立數(shù)字化檔案,數(shù)字化工程完工后,人們不用出家門就可以全方位精準(zhǔn)地欣賞到盧溝橋立體高清的歷史風(fēng)貌。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這座城市里有看不完的美景,數(shù)不清的古跡以及聽不厭的傳說。盧溝橋是北京最古老的一座石橋,在民間也流傳著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美麗傳說。
相傳,早年永定河上并沒有橋,人們要靠坐船出行。一位住在永定河畔名為盧溝的青年就以擺渡為業(yè),盧溝長年送人過河,常見河中那條惡龍鬧水,這龍一鬧就是幾日幾夜,人們根本沒法出門,他常常琢磨能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可以治住惡龍,方便行人出門。一年夏日,又趕上惡龍鬧水,盧溝只能收工在家,這時,來了個老人說有急事非要過河,盧溝看老人家非常著急,無奈只能冒險送他過河。說來也怪,自打老人坐上船后,河面上風(fēng)平浪靜,不似剛才那般風(fēng)卷云涌、驚濤駭浪。盧溝正在納悶,就聽老人說:“這河上要建座橋,河下的惡龍就被鎮(zhèn)住了!以后再也不敢瞎胡鬧了?!北R溝正想再多問老人幾句,卻突然發(fā)現(xiàn)老人消失不見了,盧溝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從此,盧溝就一心想著修橋。
盧溝每日擺渡后就到西山伐樹,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終于在河上搭起一座大木橋。橋架好以后,鄉(xiāng)親們都非常高興,以后再也不用坐船過河了,但河里的惡龍可生氣了,它來到橋下,用身子纏住橋樁稍加用力,這座木橋就散架了。盧溝看到惡龍毀了木橋,心里特別生氣,他發(fā)誓這次要搭座磚橋與惡龍再繼續(xù)斗爭。三年里盧溝不眠不休地?zé)u搭橋,終于又建了一座磚橋。盧溝看著這座結(jié)實的磚橋十分滿意,心想這回惡龍一定拆不動這座橋了??烧l想到惡龍游到橋下,先撞了撞橋墩,看到橋并沒有倒,就又游到橋拱處,惡龍不停地撞擊橋拱,沒多久橋拱處就塌了,好好的一座磚橋又被惡龍撞散了。盧溝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的磚橋也塌了,眼前一黑就暈了過去,等他再睜開眼睛的時候,之前見的老神仙卻站在他的面前。老神仙說:“好孩子,你的努力我都看到了,我現(xiàn)在幫你建座大石橋來鎮(zhèn)壓這條惡龍!”老神仙帶著盧溝來到西山,指著那里的大石頭說:“你把這些石頭鑿出810塊大方石,140根石柱,鑿好后到云水洞找我?!北R溝拿起老神仙給他的錘子和鑿子,夜以繼日又干了3年,都準(zhǔn)備好后,便到云水洞找到老神仙。老神仙看到盧溝鑿出的方石、石柱非常滿意,但告訴盧溝還需要準(zhǔn)備10把石劍。盧溝又干了100天,終于鑿出了10把兩面鋒利的石劍。老神仙又對盧溝說道:所需物品雖然基本都準(zhǔn)備好了,但還缺490頭大小不一的石獅和4頭大象,盧溝聽完后又馬不停蹄地干了5年。
當(dāng)石獅和石象都鑿好后,老神仙突然出現(xiàn)在盧溝面前。老神仙對盧溝說:“孩子,這些年你為了建橋,耽誤了自己成家立業(yè),但你要知道,你現(xiàn)在做的是一件大事,子孫后代都會感激你的。石橋所需的東西都準(zhǔn)備好了,現(xiàn)在可以修建了,但我太老了,就讓獅子和大象幫你吧?!闭f完,老神仙挨個拍拍石獅和石象,沒想到石獅和石象竟然全活動了起來,馱起建橋所用的石料到了永定河邊上。盧溝喜出望外,連夜將石橋建好,百姓們看到這座宏偉的石橋拔地而起,也都萬分高興,像過節(jié)一樣敲鑼打鼓慶賀。此時,河里的惡龍可氣壞了,興風(fēng)作浪沖向石橋的橋墩,它故技重施纏住橋墩,可萬萬沒想到,橋礅是用石劍做的,一下刺得它鮮血淋淋,它疼得上躥下跳,拼命向橋面頂去!見著平坦的橋面被它拱彎了,400多只石獅一看形勢不妙,全都跳上橋欄桿壓住了橋身。惡龍見橋身也撞不壞,便又去撞橋頭,石象一看不好,全都撲上去頂住了橋頭。惡龍又氣又累,吐了幾口黑血,累死了!從此百姓們出行方便了,而且再也不用怕惡龍在水中作怪了?;实鄣弥R溝新建了一座漂亮的大石橋,也非常高興,賜名此橋為“廣利橋”,但百姓們?yōu)榱思o(jì)念盧溝的功績,也不管皇帝的什么金口玉言,干脆就管這座橋叫“盧溝橋”!
這個美麗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人們看到橋柱上那些三兩成團的石獅,還會說那是當(dāng)時因壓橋跳得慢而擠在一起的石獅。而幫助過盧溝建橋的老神仙又是誰呢?我想大家一定都猜得出來,他就是工匠之神魯班爺,親自來助盧溝一臂之力了!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