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玖 英
(井岡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崛起的圣地,是中國革命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偉大道路的起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整套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源頭。1927 年10 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在井岡山,毛澤東寫下了好幾首著名的革命詩詞,如《西江月·井岡山》, 《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等。本文將主要依據(jù)Hasan 的言語藝術模式并結合韓禮德的功能文體理論、語境理論和Martin 的評價理論,分析《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的三個層面,即主題、意象表達和語言表達等三層意義,從語言表達的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入手,通過分析意象表達層面特征并結合語境層面的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研究其文體特點和規(guī)律,領會語言的形式與意義以及詩歌語境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對該詩進行深層主題意義的解析。
語言是一個由語義層、詞匯—語法層和音位層構成的編碼系統(tǒng)(Halliday,1985)。[1]評價理論(Martin & Rose,2003)[2]是語篇或說話人表達、協(xié)商、自然化特定主體間的關系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語言資源。該理論更為關注的是表達態(tài)度中的情感、鑒別和判定的語言,以及一系列把語篇的命題和主張人際化的資源。評價性資源依照語義分為三個方面:態(tài)度、介入和分級。情感是對人的情感的表達,判定是對人的性格和行為的判定,鑒別是對事物的價值的評價。
Hasan(1985)[3]認為言語藝術包括三個層面:主題、意象表達和語言表達。語言表達就是運用語言資源表達意義的過程,為主題和意象表達服務。意象表達是由產(chǎn)生主題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構成的,前景化和語言模式的組合在這一層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Hasan 是功能文體學的另一主要創(chuàng)建人(劉世生&宋成方,2010)[4],但是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研究者對功能文體研究都是基于Halliday 的理論,而忽視了Hasan 的文體理論研究。在中國,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學者基于她的理論進行文體研究:劉世生&宋成方(2014)[5]對其言語模式進行修正,用于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王竹青&苗興偉(2015)[6]運用其框架,對長篇小說《麥田守望者》進行文體分析。覃玖英(2016[7]對其框架進行修改,用于中國詩歌的文體分析。本文將語境理論融入Hasan 的言語藝術框架,進一步增強其解釋力。
在語言表達層主要分析這首詞的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以及這兩種意義在表達詞的主題方面的作用。
3.1.1 概念意義
Halliday(1994)[8]將及物性分為6 個過程: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整首詞一共8 個小句,從語言層面分析及物性,突出敵人和我軍戰(zhàn)斗情況的強烈對比。整首詩詞共有3 個物質(zhì)過程,分別是:圍困、不動、宵遁;關系過程有2 個:森嚴壁壘、眾志成城;3個心理過程:在望、相聞、炮聲??;1 個言語過程:報道。物質(zhì)過程描述敵軍和我方所處境況以及最后的戰(zhàn)況?!皣А钡氖﹦诱呤恰皵耻姟保叭f千重”為環(huán)境成分,描寫敵軍之多,重重包圍我軍。與我軍狀況形成強烈對照:“巋然不動”?!安粍印钡氖﹦诱呤恰拔摇保鑼懳臆姷能娦姆€(wěn)定,頑強迎戰(zhàn);最后戰(zhàn)況是物質(zhì)過程 “宵遁”,施動者是“敵軍”,描述敵軍乘著黑夜狼狽逃竄的形象。關系過程中的‘森嚴壁壘’描寫了紅軍為戰(zhàn)爭所做的戰(zhàn)略準備非常充分,“早已”是環(huán)境成分做時間狀語,表明紅軍準備時間足夠,所以打勝仗;“眾志成城”描寫了戰(zhàn)士們對戰(zhàn)爭所做的心理準備也是非常充分的,紅軍戰(zhàn)士們斗志高昂,“更加”是環(huán)境成分作方式狀語。三個心理過程都是感知,“在望”“相聞”“炮聲隆”栩栩如生地描寫了戰(zhàn)爭的激烈場面:看見山下的戰(zhàn)旗搖蕩,聽見山頭的戰(zhàn)鼓聲、軍號聲以及隆隆炮聲。黃洋界處在井岡山上很高的位置,從這里向下遠望各山頭,到處是紅軍迎風招展的戰(zhàn)旗;到處軍號高鳴,戰(zhàn)鼓齊奏。而黃洋界上的炮聲隆隆,有力地鼓舞了紅軍軍民,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Halliday(1994)[9]將小句之間的關系分為兩類:排序關系與邏輯語義關系。排序關系可分為并列關系或主從關系。邏輯語義關系可分為投射和擴展關系?!段鹘隆ぞ畬健芬辉~分為上下兩闋,8 個小句。上闋中,(1)(2)句之間排序為并列關系,邏輯語義關系為延展;(3)(4) 句之間排序為并列關系,邏輯語義關系為延展關系。下闕(1)(2)句之間排序為并列關系,邏輯語義關系為延展;(3)(4) 句之間排序為主從關系,邏輯語義關系為投射關系。
整首詞上闋小句之間和下闋前兩句均為并列關系,且為擴展的延展關系。因此,下闋最后兩句的邏輯語義關系突顯出來,顯現(xiàn)“前景化”特征,證實其意義突顯的重要作用。在及物性分析中,整首詞中比較突出的是下闋的言語過程“報道”。言語過程報道了戰(zhàn)斗結果,戰(zhàn)斗取得了勝利。這勝利是通過“炮聲”傳報的,陳毅曾說,“此炮乃敵之起身炮,我之送行炮。”這一突出的言語過程與邏輯語義關系達成一致,都為“前景化”的特征
3.1.2 人際意義
這首詞中的人際意義主要依照Martin(2003)[10]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來分析詞中的評價資源。態(tài)度分為情感、判定和鑒別。情感是對人的情感的表達,是人的情緒上的反應和性情,通常由心理過程或關系過程來實現(xiàn)。情感有肯定的情感和否定的情感。情感表達的價值在于它可能是說話人對某個現(xiàn)象采取姿態(tài)的最明顯的表現(xiàn)。這首詞中有三個心理過程,“旌旗在望”、“鼓角相聞”和“炮聲隆”。詩人是在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寫下的詩句,因此詞中洋溢詩人勝利的喜悅之情??吹降氖钦归_的飄揚的紅軍旗,聽到的是響徹山頭的戰(zhàn)鼓聲和隆隆的炮火聲。在中國,古時候戰(zhàn)鼓聲一響,就能令人精神振奮,鼓舞士氣?!芭诼暵 眲t更是勝利的號角,宣告此次戰(zhàn)役的勝利,詩人的勝利喜悅之情一覽無余。
判定是對人的性格和行為的判定,是由制度規(guī)定的規(guī)范對人類行為的肯定和否定評價的意義。做評判時,我們把一個行為判定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社會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以及正常的或不正常的等。在這首詞中,詩人對此次戰(zhàn)役中的敵軍和我軍軍民有五處判定:“萬千重”“巋然不動”“更加”“眾志成城”和“宵遁”。“萬千重”是對敵軍的判定,肯定敵軍數(shù)量之多,武器之強大。但是面對數(shù)倍于我的敵軍,我軍是“巋然不動”。這種顯性肯定的判定其實是對敵人的莫大諷刺,也是對我軍的弱小卻取得勝利的強烈對比?!跋荨笔菍耻姺穸ǖ呐卸?,形象描述敵軍聽到隆隆的炮聲就倉皇逃跑的狼狽形象?!皫h然不動”是詩人對我軍戰(zhàn)士面對數(shù)倍敵人的包圍卻依然傲岸不可撼動行為的肯定?!案印焙汀氨娭境沙恰眱商幣卸ㄊ窃娙丝隙ㄎ臆娒鎸姶蟮臄耻娝龅男睦頊蕚洌鎸耻姴粴怵H,不妥協(xié),而是更加團結一心如筑成的堡壘,為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后面這三處判定都是顯性的和肯定的判定,表達詩人對軍民指戰(zhàn)員的贊賞。
鑒別是對事物的價值的評價,是評價產(chǎn)品和過程的系統(tǒng)。在這首詞中,詩人對此次戰(zhàn)役中的敵軍和我軍軍民有兩處鑒別:“早已”“森嚴壁壘”。這兩處鑒別是肯定我軍早早修筑的防御工事,而且對敵的防御工作做得很完備很充分,為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
從人際意義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對我軍軍民的物質(zhì)和心理兩方面的戰(zhàn)斗準備很滿意,對最后的勝利充滿欣喜和贊揚之情;對敵人是持否定和諷刺的判定。
Hasan(1985)[11]認為,意象表達是由產(chǎn)生主題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構成的,前景化模式和語言模式的組合在這一層面上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作品需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形象經(jīng)過詩人的挑選和判定而寫入即“象”,但是賦予了詩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即“意”,因此,這些賦予詩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的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形象可稱之為“意象”。
3.2.1 前景化模式
在這首詞中,突出的前景化模式和語言模式主要有夸張與對比兩種?!皵耻妵f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边@兩句用夸張手法描寫敵人的人多勢強和氣焰囂張,重重包圍紅軍;但是強烈的對比產(chǎn)生了,在這種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英勇的紅軍毫不驚慌,泰然自若,且沉著應戰(zhàn)?!皫h然”一詞則充分表現(xiàn)出紅軍巍然屹立的雄姿。這種夸張和對比諷刺了敵軍的無能且襯托了紅軍英勇善戰(zhàn)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3.2.2 意象表達意義
這首詞一共有3 個意象:“旌旗”、“鼓角”和“黃洋界”?!办浩臁焙汀肮慕恰敝傅氖窃谏缴蠄允氐募t軍?!吧较蚂浩煸谕敝傅氖窃谏较聢允氐牟糠旨t軍,具體是指由袁文才和王佐領導的三十二團和井岡山一帶的紅色赤衛(wèi)隊。這一意象描述山下也有紅軍堅守,陣地仍然在紅軍手里?!吧筋^鼓角相聞”,指的是堅守黃洋界的紅軍的一個營(三十一團),利用懸崖峭壁頑強抵抗敵人的進攻。這一意象描述了山頭的陣地也仍然在紅軍手里?!包S洋界”山頂海拔高達1300 多米,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著茫茫云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當時黃洋界哨所由三個工事和一個了望哨組成。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打退敵人四個團的兵力,因此,又可以說黃洋界是勝利的象征,以少勝多的象征和以弱勝強的象征。
語境層分為文化語境與情景語境。詩人寫詩時的歷史文化語境是:1928 年7 月,蔣介石發(fā)動對中央蘇區(qū)井岡山革命工農(nóng)紅軍的第一次“圍剿”,為抗擊敵人,毛澤東親率三十一團在永新縣城將敵軍圍困約一個月,而朱德、陳毅則親率紅軍二十八、二十九兩個團的主力向敵占區(qū)茶陵、酃縣進攻,用計“圍魏救趙”,迫使敵軍急忙回援茶陵,大破敵軍的首次“圍剿”。但后來兩個主力團向湘南冒進,在郴州卻先勝后敗,不得已向桂東轉(zhuǎn)移時,毛澤東親率三十一團主力去桂東接應。這時駐守井岡山的僅剩三十一團的一個營,敵人則乘機集合四個團向黃洋界哨口發(fā)動進攻。9 月26 日,毛主席返回井岡山,聽到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的喜訊后,寫下了這首充滿激情的贊歌。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不僅保衛(wèi)了井岡山這個重要的戰(zhàn)略基地,而且為紅四軍返回、打破敵軍第二次“圍剿”和恢復根據(jù)地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詩詞內(nèi)的情景語境:敵我兩軍;兩軍對壘激戰(zhàn):戰(zhàn)旗搖蕩,軍號吹響,炮聲隆隆;最后敵軍逃跑,我軍勝利。
以上語言表達層、意象表達層和語境分析都共同指向了本首詞的主題,即詞的最后兩句,熱烈贊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因此,這首詞表達的主題是:描述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殊死戰(zhàn)斗,贊揚紅軍將士憑借天險,以少勝多、英勇頑強的斗志與革命犧牲精神。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是整個井岡山斗爭的一個縮影,展現(xiàn)了整個革命斗爭的艱難形勢和以少勝多的特點。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文體為“選擇”,認為文體是受一定的情景語境的“促動”在語言系統(tǒng)中進行選擇的結果。任何選擇都是有意義的,選擇就是意義。本文以韓禮德、馬丁和哈桑的功能語言學和文體學理論作為分析理論,以語言為切入點,運用前景化的意象表達和詩歌的意象象征手法,并融入語境層,闡釋《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的主題意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此詞的主題,領會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和語言使用原則——選擇就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