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摘 要: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工具,地圖可以直觀、形象、簡單地將地理知識呈現(xiàn)出來。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以圖導學”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文章從善于運用地圖形式、根據(jù)地圖進行分析、借助地圖訓練思維、結合地圖聯(lián)系生活等方面,對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實踐進行研究。
關鍵詞:“以圖導學”;地理教學;教學實踐;認知水平;訓練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5-0064-02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地圖,可以幫助學生更為直觀準確地認知外界環(huán)境,通過有效解析地理位置及地形外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圖導學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合理利用地圖,充分發(fā)揮好地圖的作用,讓學生在“以圖導學”的實踐中,體會到地理學習的快樂。
一、善于運用地圖形式
地圖是地理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的紐帶,人們通過對地圖的學習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地貌特征以及氣候知識。在初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地圖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夠讓學生們看到一個縮小了的世界,并能夠通過地圖學習到更多的地理知識。可以說,地圖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了便利,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所謂的“以圖導學”,就是教師通過呈現(xiàn)地圖的方式,將地理知識直觀、具體地展示出來,讓學生便于理解,便于記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圖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地理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并能夠識圖、用圖,從而更好地發(fā)揮“以圖導學”的重要作用。
“以圖導學”教學方式能較好地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觀念和空間意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地圖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以圖導學”教學方式下,學生可以將理論化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圖像進行記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zhì)量。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一張地圖,這樣能將教師講解的地理知識與地圖信息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地圖能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學生在地圖的輔助下能更好地進行地理學習。學生通過觀看不同形式的地圖,還可以獲得不同的地理知識。如通過觀看山川分布的地圖,學生會有以下認識: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jīng)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根據(jù)地圖進行分析
在初中階段,教師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水平,要學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地理教學。如有的學生認為地理難學,對一些地理知識記憶得很模糊,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難以提高學習成績;有的學生認為地理學習枯燥、乏味,對地理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無法激發(fā)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轉(zhuǎn)換教學方式,通過“以圖導學”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全球氣候類型”這一知識點時,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樣的氣候分布在哪些地區(qū),以及這些地區(qū)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氣候。這不僅僅需要結合相應的地理知識,認真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讀圖能力,能夠根據(jù)地圖識別具體的氣候類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如中國的東南部屬于亞熱帶氣候,教師可圈出東南部的地理位置,并引導學生觀看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加深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理解,從而將文字信息轉(zhuǎn)化為圖片信息。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點擊中國東南部的圖片,以展現(xiàn)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自然景觀。教師通過一張張圖片的展示,能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從而對氣候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
三、借助地圖訓練思維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地圖訓練學生思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內(nèi)容與歷史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地球是圓的,這一知識學生在歷史中可以學到。如著名的歷史人物進行航海,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但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我看到地圖展示的地球都是平面的呀,為什么地球是圓的呢?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張地圖引導學生進行演示,先讓學生將地圖左邊和右邊折疊并連接起來,然后再將中間上下兩端用手捏到一起,這樣,學生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地球近似于一個球體。
除此之外,在講解關于地球上的一些基礎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南北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等。然后再讓學生找出自己所在地區(qū)的位置,并讓他們對自己所在的位置進行描述,準確說出所在位置的經(jīng)度和緯度。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又將地理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達到地理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我國的鄰國”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地球儀或世界地圖對中國的鄰國進行查找,并將查找到的鄰國列出來。在查找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握手方向,可以順時針查找,也可以逆時針查找,這有利于記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通過讀圖,可以了解這樣的情況:北面俄蒙古,朝鮮在東岸;西北哈吉塔,三個皆斯坦;印尼和不丹,三國在西南;西邊有巴基,還有阿富汗;南面三國家,老緬和越南。
四、結合地圖聯(lián)系生活
教師要結合地圖聯(lián)系生活開展地理教學,向?qū)W生灌輸?shù)乩碇R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告訴學生地理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中所講的復雜的理論知識,更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將地理學習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元素。例如,在教學“多變的天氣”這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后,教師可讓學生收看天氣預報,并復習與天氣符號相關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天氣符號提供當天的天氣預報,讓學生作為小小預報員進行播報,體會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地理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在家中,學生也可以為父母講解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將地理學習真正融入到生活之中。
生活中與地理聯(lián)系密切的事物還有很多,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地理攝影圖片讓學生分析地理地貌,也可以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蛱攸c對氣溫變化圖像進行分析。例如,在教學“氣溫”這一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為什么冬天冷,夏天熱?全球的夏天都是熱的嗎?并針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氣溫分布圖,并讓學生知道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xiàn)在正午過后(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針對季節(jié)的變化,教師可以做出這樣的解釋: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shù)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xiàn)在7月,南半球出現(xiàn)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xiàn)在1月,南半球出現(xiàn)在7月。
總之,地圖是連接生活與地理知識的媒介,采用“以圖導學”的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地理知識抽象性較強,以圖導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還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zhì)量。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以圖導學”實踐中完成對地理知識的遷移與理解,為學生的地理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陸雁.“以圖導學”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D].云南師范大學,2019.
[2]申春林.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J].甘肅教育,2017(11).
[3]高長青.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J].地理教育,2017(S1).
[4]林小紅.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6).
[5]孫欽英.以圖導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參考,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