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治宇 張琳 馮思豫 韓冬 邵繼紅
摘要: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媒介,以文字和聲音的形式將信息傳遞給彼此。建筑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有著自身的語言。無論是有著繁瑣裝飾的古典主義建筑還是以功能性和嚴謹性著稱的現代主義建筑,又或是具有強烈設計感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它們的設計都能傳達出語言內涵。然而在景觀設計的平面布局與空間營造上,其構成語言與建筑有著極其相似之處。文章以建筑大師卡拉特拉瓦的建筑設計作為研究案例對此進行探索。
關鍵詞:建筑語言;形式語言;景觀設計
一、建筑語言與景觀設計
與文字語言不同,建筑語言作為建筑形式的載體對于建筑結構的設計以及建筑體塊的塑造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筑語言亦稱作為建筑的形式語言,簡單來說就是建筑的結構關系和表現手法。別具一格的形式語言能為建筑設計增色不少。當然,在景觀設計之中,無論是整體布局還是小品塑造都會運用特定的形式。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離不開語言形式的選擇。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在語言形式上有著相似性。
(一)建筑語言的內涵
就現代建筑形式來看,其體塊構成相對簡潔,主要包括幾何形體和不規(guī)則形體,其中不規(guī)則形體由幾何形體經過各種變化而來,這些變化可以是簡單的拼接、疊加和復制,也可以是拆分、扭曲與旋轉。
除此之外,點、線、面的構成形式也是建筑物塑造過程中常用的語言,其組織形式也具有更多的變化。比如對于線性語言來說,通常分為直線和曲線,并且一般以二維式的變化較為多見;為了追求生動的變化,可以打破這種二維式的線性變化,使得平面狀態(tài)下的線性語言在三維空間內有所起伏、有所扭曲。這種形式的線性語言可以參考游樂場的過山車軌道。至于面構成除了規(guī)則的矩形平面之外,也包括斜面和曲面等富有個性的形式語言,直面與曲線的穿插、曲面與直線的結合,多種多樣建筑語言的應用,多種形式建筑語言的組合可以為建筑本體帶來更多的視覺變化。當然,一切的形式語言都應該以功能性為根基,正所謂“形式服從功能”。以功能性為前提的形式語言才能實現空間利用的最大化。
(二)景觀設計的基本語言形式
景觀作為與建筑相輔相成的空間形式,其設計語言與建筑的形式語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在開始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平面空間的各部分布置以及景區(qū)道路的規(guī)劃對于景觀設計師而言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無論是使用幾何形體的塊狀語言,還是使用以消減或是疊加產生的不規(guī)則形式語言,其排列組合的方式有很多種。景觀設計的語言形式也應當遵循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
對于景觀道路的規(guī)劃一般分為曲線式與直線式兩種語言形式。曲線式的道路布局在中國古典園林景觀之中使用較多,其目的是為了追求曲折環(huán)繞的意境美的同時,漸而實現景觀效果的最大化。然而,這種蜿蜒曲折的語言形式與人們習慣抄近路而追求辦事效率的思維模式背道而馳;因此在許多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會出現大量規(guī)整的直線型道路和幾何形式的園區(qū)規(guī)劃。不過,地形也是左右景觀設計語言的一大因素。當地勢比較平緩自然可以選擇直線與幾何形體語言來塑造空間,但是當地形為崎嶇不平的山地時,考慮到安全性,還是曲線型的設計語言更加適宜。
當然,為了增強景觀設計的趣味性,除了在平面布局上設計之外,在景觀的立面與剖面也可以做出許多不同的變化。比如,地面下沉與地面抬升的應用。而且無論抬升還是下沉都可以運用相應的語言打破規(guī)則的形式使之形成一定的韻律感。
二、卡拉特拉瓦的建筑設計
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有著建筑師、工程師、設計師和藝術家等多重身份,因此他的建筑作品中同時體現著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生動性。他的作品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有著很好地把控,并且他認為力學工程作為建筑設計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很好地表達建筑的美學特征。而大自然之中,花草樹木、魚蟲鳥獸其體態(tài)造型也可以恰到好處地作為建筑語言,在滿足建筑物力學效應的同時表達出建筑的形式與美感。
(一)卡拉特拉瓦的作品簡析
1. 瑞典扭轉大廈
2013年,總高310米、共73層的建筑在瑞典落成。這座摩天大廈外觀新穎別致,有很強的設計感。它最大特點是樓體實現了三維空間90度的旋轉。大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人體DNA的雙螺旋結構,樓體每一層之間都有1.2度的旋轉錯落,從而實現了總體90度轉角的獨特外觀。
在這座建筑中,卡拉特拉瓦借助了DNA旋轉扭曲的形式語言對長方體的標準幾何形體進行了扭曲變形的處理,此外建筑外部有柱形鋼架結構對建筑本體進行描邊,其目的是為了擔當建筑承重的組件。該建筑的成功之處在于設計師很好地運用了“旋轉扭曲”的形式語言。簡單純粹的形式語言營造出了建筑本體直入云霄的動態(tài)美。
2. 法國里昂國際機場
里昂國際機場,是法國重要交通樞紐。圓弧形的建筑主體,具有醒目性和高張力的視覺效果,是一座很好的地標建筑。建筑仿佛骨胳一般,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又同時具備合理性與安全性。由于人體骨骼具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將骨骼的這種層層疊加、反復環(huán)繞的形式語言用于建筑中,在滿足建筑物力學原理的同時,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建筑結構的仿生美。
此外,建筑形式呈扁平狀,好似骨骼平放于地面之上,以一個巨大的孤形為主體,通過黑色金屬構架的穿插對內外進行塑造;直線與斜線的語言形式隨著中間的大弧形不斷改變,富有節(jié)奏韻律的動態(tài)形式與力學承重的功能性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二)卡拉特拉瓦的建筑語言特征
由于卡拉特拉瓦善于使用仿生學的設計理念,加上多種形式語言的運用,他的建筑作品普遍具有強烈的設計感。其作品大多以幾何形體為基準,其中包矩形、弧形、流線形、以及少量不規(guī)則形體。在確定形體的基礎上,通過拼接、旋轉、平移、疊加等多種語言對上述幾何形體進行塑造與構筑。從而形成造型奇特,創(chuàng)意新穎,設計感與形式美并存的建筑作品。然而在這些作品中無論使用何種建筑語言進行何種形式變化,其宗旨都與生物學語言、力學語言以及美學語言緊密相連,畢竟大自然中的魚蟲鳥獸、葉木莖干都是他建筑造型的靈感來源。事實上,要想塑造出仿生概念的形式并不容易,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力學承重。于是幾何形體的排列組成配合上堅固厚重的金屬構架很好地解決了此問題,并且也讓建筑一并具備相應的美學要素。
在一系列建筑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卡拉特拉瓦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造型奇特的形式主義,而是他本人對于生物學、力學以及美學的追求。感性思維與理性主義的結合通過其建筑語言恰到好處地表達,從而形成了卡拉特拉瓦特點的設計新穎,形式豐富且滿足相應功能性的建筑作品。
三、卡式建筑語言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當代景觀作為新時期的公共活動空間,其形式語言相對于傳統(tǒng)景觀而言可以追求更多的變化。卡拉特拉瓦所提倡的仿生概念與當代景觀設計具有很高的契合度,營造空間趣味性的同時又能夠體現出科學嚴謹的思維模式。這種感性表達與理性思維同時具備的景觀作品在當代景觀設計中是十分出彩的。
(一) 卡式建筑語言在景觀道路規(guī)劃中的應用
對于景觀設計而言道路規(guī)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道路一方面作為景區(qū)內部交通的媒介,是景觀構成的基礎;另一方面道路的存在可以作為景區(qū)內部空間劃分的一種手段,與空間形式相輔相成。在中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道路一般都不作徑直處理,目的是為了營造曲徑通幽的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最大化的觀賞效果。然而,現如今人們普遍都具有效率意識,對于彎路人們更愿意抄近道,這也意味著可以更多的使用直線語言與斜線語言作為道路的基本形式。雖然卡式建筑語言大多都以仿生學的扭曲形式為主,但這樣的形式也能與直線和斜線語言很好的結合。
假設景觀道路設計成了直線型,這方便了游人的使用提高了行走效率。但為了打破直線語言單調的形式,可以利用卡式仿生學的理念,在筆直的路邊設計環(huán)狀的小道路作為休息區(qū)域。畢竟在自然界中,環(huán)形的植物莖葉種類豐富,以植物莖葉的環(huán)繞式語言用作小路正是卡式仿生學語言的體現。小路的外圍也可以設置圓弧形的座椅,與小路相呼應。至于環(huán)狀道路中間可以由植被遮擋,形成障景從而引導游人深入探索。
至于道路形式除了在平面空間構成之外,為了滿足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小型山丘地形需要,道路也需隨著地形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小橋梁作為景觀道路的表現形式之一能成為跨越障礙的捷徑,也是水景之上的景觀元素。橋梁的形式也可以借鑒卡式語言中的力學原理對小型橋梁進行塑造,畢竟橋梁設計具有一定的力學效應。其用法也可以利用生物的結構形式,通過規(guī)則形體的變化來塑造橋體,橋墩則可利用拱形與橋體銜接。
(二)卡式建筑語言在景觀小品塑造中的應用
景觀小品作為小體量設施,其內容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廊架、涼亭、花壇、休閑座椅、文化墻、公共雕塑。一般來說,景觀小品是一個景區(qū)內部相對主要的內容,景觀小品的成功設計能為整體景觀增色不少。具有設計感的小品也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突出景觀小品的設計感,也給以借鑒卡式語言中的仿生學形式和力學規(guī)律對小品進行塑造。
比如景觀廊架的設計,也可以用到DNA的雙螺旋結構。廊架作為景觀設計中的要素之一,一般來說,它以常用的線性語言有規(guī)律地排列。倘若加入了DNA的螺旋式語言,那么廊架的整體造型也應該在水平地面上呈現出扭曲的螺旋形式;然而為了方便游人行走,因此地面還是應該保持平整的樣貌,廊架的兩側和頂部會出現螺旋式的扭轉造型。當游人在廊架內部行走的時候,空間扭曲的真實感受會自然而然地傳達給游人,這與傳統(tǒng)廊架所帶來的視覺體驗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形式的設計也正是卡式語言的體現。
除此之外,涼亭、公共雕塑以及座椅、花壇的設計也可以用到卡式語言。例如公共雕塑的設計可以將它理解為“小建筑”,在此基礎上結合卡拉特拉瓦的力學概念。其形式可以用到方體、柱體、錐體和球體,基本形體確定之后再運用堆積、疊加和旋轉等多種語言使之呈現出受力均勻,穩(wěn)定性較強的新造型。當然,也可以利用單一的幾何形體為基本形,在此基礎上進行切割,配合上力學承重的相關概念將分散開的形體有規(guī)律地重組,這樣一來也能形成新穎的形式。
四、總結
在景觀設計中,使用卡式建筑語言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環(huán)境因素和使用價值。因為景觀設計與使用人群、植物配置和生態(tài)環(huán)保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單純地模仿可能會給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傷害。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理念已成為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社會的發(fā)展也要求人們更加重視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設計。設計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好的設計不應該只滿足人的審美需求,還應該滿足人的使用需求、健康需求,只有這樣設計才會發(fā)揮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葛祥國.后現代景觀設計的形式語言與反現代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2]丁京楠.基于卡拉特拉瓦大空間公共建筑作品及其構件特點研究[J].華中建筑,2016(06).
[3]李偉.結構的意義——對卡拉特拉瓦建筑結構形態(tài)的解析[J].建筑師,2018(04).
[4]高暉.景觀的語言——符號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與文化,2016(04).
[5]王云才.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的邏輯思路及體系框架[J].風景園林,2017(02).
[6]黃靖雅.淺論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理性主義建筑結構的意義與美學邏輯[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05).
(作者單位:馮治宇、張琳、馮思豫、韓冬,桂林理工大學;邵繼紅,湖北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