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小寧
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為“親屬”“氏族”“家族”等。圖騰作為一種特定文化,是部落所崇拜的圣物,同時將其作為部落的保護神,來尋求其庇佑,并通過祭祀活動與之產(chǎn)生相應的圖騰禁忌[1]。原始人對圖騰的選擇有三個特點:一是,圖騰形象源于周圍常見的物種,如山川河流等;二是,圖騰形象是對人有用無害的物質(zhì),但是原始人也會選擇強壯兇猛的動物作為自己的圖騰;三是,圖騰形象與本部落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圖騰會使人們產(chǎn)生心理認同感,圖騰一旦確立就不會輕易變換,所以它也有著團結人心的作用。[2]圖騰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原始社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現(xiàn)代社會也依然傳承使用,如彝族對虎圖騰的傳承。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彝族將老虎作為本部落的圖騰,關于虎圖騰的來源,可以分為三方面闡述。第一,神話來源。在彝族民間史詩《梅葛》中有關于老虎造世的記載:“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天尾/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注]《梅葛》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diào)查隊整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第一章,第15頁。[3]這部記載反映了彝族人對老虎崇拜具有神話色彩。第二,老虎的自然屬性。彝族人將老虎作為部落的圖騰,且將其奉為自己的祖先。他們看重圖騰的形象,希望自己的族人像老虎一樣強壯、勇猛、彪悍,希望自己的部落堅不可摧、有著強大的生存競爭力。同時在原始的生存方式中,老虎代表狩獵,彝族最早的生存方式就是以狩獵為生,兩者關系密切。第三,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還處在原始宗教的階段,對于圖騰崇拜的認識依然相同與遠古時期。認為自己是虎的化身。在彝族有諺語說“阿達提莫鳥都茨其”。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骨是虎造,我血是虎造”;彝族也流傳著另一句話“人死一頭虎,虎死一只花”,所以彝族人認為祖先死后,靈魂會還原成他們的圖騰,會給活人禍福的指示,在危難時刻保佑部落,因此彝族人對虎圖騰加以崇拜,祈求其給部落子民降福。
“萬物有靈”的觀念認識起源于原始時期人類的普遍意識,原始人不僅認為人有靈魂,更認為自然事物,花鳥魚獸等動植物也有靈魂,靈魂具有獨立性,在人死去后,靈魂會寄存在山川湖海等萬事萬物的身上,所以宇宙間所有靈魂都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這種觀念認識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這種觀點認為萬物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物質(zhì)的屬性。在一些宗教文化中,“萬物有靈”的觀念也是其文化核心,在敦煌壁畫《飛仙圖》、北魏《鹿王本生圖》等文化作品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觀念。清朝袁枚的“性靈說”中“性靈”的文化本意是指人的心靈,這也與“萬物有靈”的觀念相關,心靈和靈魂是真實存在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意識的,靈魂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由靈魂幻化出來。
彝族對自然的崇拜來源于對“萬物有靈”的觀念的認識,原始時期人類生產(chǎn)力低下,他們無法掌控自然,對四季變化、山河湖海、日月星辰、電閃雷鳴等自然現(xiàn)象,感到震撼的同時又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但這些自然現(xiàn)象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于是他們將自然物、自然現(xiàn)象視為有生命意識、有強大力量的存在,并視作崇拜對象。為了取得這種自然力量的同情與幫助,就產(chǎn)生了自然崇拜,他們開始舉行農(nóng)業(yè)祭祀,祭“谷神”,尋求谷神和大自然的保佑,保佑他們農(nóng)業(yè)豐收[4]。與此同時,這種自然崇拜在原始彝族人狩獵過程中,使他們對老虎產(chǎn)生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他們臣服于虎的強大,對虎的自然屬性產(chǎn)生崇拜,將虎認作自己的祖先,自己是虎的孩子[5]。他們把虎的形象設計成自己的圖騰,供奉虎形祖靈,在墻壁上掛虎圖騰的壁掛。直到現(xiàn)在,彝族人依然認為自己是虎人。他們對老虎有著統(tǒng)一的稱呼——“羅”,所以男人自稱“羅羅頗”,意為公老虎,女人自稱“羅羅摩”,意為母老虎。
在自然風貌上,彝族人對于自然事物也常以虎命名。楚雄有一座村民供放先靈的高山稱為“阿笨本”,也就是“黑虎山”。此外還有一些高山被稱為“母虎山”“大虎山”等等。在云南雙柏縣麥地沖村的村口,有一座由石頭組成的3米高的石虎,名為“羅麻”。在當?shù)厝搜壑?,它是保護神。彝族人將這些自然事物都用虎的名字命名,是他們對虎崇拜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彝族人還有很多關于虎的民間活動,如跳虎笙舞等。彝族人將虎神作為心中最崇高的神靈,希望虎神保佑自己平安順意。彝族人將自己,將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平安幸福都寄托于虎神的保佑。在生肖輪回中,也將虎作為十二生肖之首,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在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虎圖騰文化也因此在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得以保存。
在服裝裝飾上,彝族人將虎圖騰作為花紋樣式應用在服飾、刺繡中。在服裝圖案上,以虎為代表作為圖案選擇,虎圖騰具有保平安的象征。彝族人常用的虎紋樣是四方八虎圖,該圖四個方向都有一雄一雌兩虎,兩虎在顏色上區(qū)分明確,有著虎鎮(zhèn)八方的寓意和雙虎陰陽的宇宙觀。彝族人在女人婚嫁生育時會送去這幅圖,是為了告訴子孫,我們的祖先是虎,虎是我們的標記。同時祈求虎能夠保佑彝族的子孫茁壯成長。彝族人不但在服飾上運用虎的紋樣,在造型上也采用虎的形象,如小孩的虎頭帽,虎頭鞋等。
在色彩崇拜上,以服裝為例,彝族的服飾多以黑、紅、黃三色為主。他們以黑色為服飾基底,認為黑色為美、為貴,一是因為黑色耐臟、保暖的自然屬性。二是因為服飾的黑與白標志著地位的高低貴賤。三是因為黑色代表土地和財富,及莊重肅穆。紅色與彝族的神話有關,彝族人崇尚火,認為紅色是生命的顏色,同時紅色也象征著彝族人的熱情和勇敢。黃色與彝族民族文化相關,在彝族抒情長詩《媽媽的女兒》中描寫道“女兒出生這一天,.....,蕎子永遠黃澄澄,雞婆永遠黃生生,女兒前程金燦燦。”[6]這首詩體現(xiàn)了黃色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它代表著太陽,代表繁衍、美麗、吉祥如意。
隨著社會進步,圖騰逐漸遠離了我們,但并非消失不見。除了彝族將虎圖騰傳承下來以外,還有傣族的象圖騰、蒙古族的狼圖騰等等,甚至是整個華夏民族都認同的龍圖騰。圖騰使中國人民對祖國產(chǎn)生認同感、責任感,同時圖騰也增強了家族、國家的凝聚力。圖騰從具有神話色彩的圣物,逐漸被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北京奧運的吉祥物福娃,它不是圖騰,但也與我國人民的圖騰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圖騰是伴隨人類走過荒蕪歲月的崇拜物,它并未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它依然存在于現(xiàn)代社會,起到它獨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