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虎
(山西警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黨的十九大提出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繪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出了教育要“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要求。作為高等院校體育工作者,高校體育教師應該抓住全社會重視體育、參與健身、追求健康的歷史機遇,不斷探索新時期高等院校體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做法,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風貌迎接新一輪教育體制改革和體育工作變革。
體育意識是一個相對比較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概念,其包含的內容也比較多。廣義的體育意識是指,在體育實踐活動的參與中,對于體育發(fā)展的一種主觀印象,屬于人的社會意識觀念形態(tài)的一部分,是人的思維對于感覺材料的一種反映。簡單來說,體育意識就是指人們在體育運動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感受、思維、經驗、技巧等內容的統一印象。而狹義的體育意識是指某一可觀存在的體育項目在人們腦海中的直接反映,是具體針對某一體育運動項目的一種主觀印象[1]。
體育習慣是在長期的體育運動堅持下自動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體育習慣和體育鍛煉需要及行為存在直接的聯系,是在沒有外界監(jiān)督和個人意志的前提下可以實現的一種活動傾向。
就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來說,目前,高校公共體育的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沒有形成比較嚴謹的課程教學和評價模式,學校對于公共體育教學的重視度也不足,導致公共體育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自由散漫,有些甚至直接改成自由活動課,大家可以進行體育運動鍛煉,也可以自由活動。這種教學體系下,體育教學很難取得實效,學生對于體育課程也缺乏興趣度,很難有效培養(yǎng)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一些文科類班級中,女生較多,在開展公共體育運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也給予她們足夠的關照,導致一些女生存在偷懶的行為,學生不愿意上體育課的現象比較普遍[2]。
當前,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課程中,一般一周會安排四個課時的公共體育教學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的教務系統進行每學期的公共體育運動項目課程進行自主選擇,在期末考核階段,教師可以自定義考試項目,很多時候教師都不會出較難的體育考核試題,只要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的運動動作示范和技巧運用,就算過關了,一般公共體育課程不會有掛科的現象,除非學生本人在考核期間沒有到場。這種課程設置和考核模式存在很大的自主性,教師對于學生的考核更多的是憑借主觀印象和感受,并沒有什么科學的依據,這就導致學生即使一學期都沒有好好進行體育運動鍛煉,也能在期末考試中獲得較好的成績,成績的水分較大。這種狀況滋長了一些學生的懶惰心理,他們在平時的體育課程中不認真參與,不堅持鍛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也很常見,這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是很不利的[3]。
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并不容易,因為體育運動貴在堅持,而能夠長期堅持下來進行體育運動是很多大學生都很難做到的。在現階段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學生對于體育運動項目缺乏熱情和興趣,一些學生堅持運動,可能也是階段性的,有的是為了塑性、有的是為了減肥,而真正將體育運動當成是一種愛好的學生就很少的。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有效動力,學生缺乏動力,自然很難養(yǎng)成體育習慣。出現學生對于體育運動興趣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高?,F階段缺乏有效的體育運動氛圍,缺乏校園體育運動文化環(huán)境,學生沒有受到激勵和鼓舞,對于體育運動提不起興趣也是必然的。在開展體育運動活動和相關的競賽上,學校組織的次數很少,很多競賽甚至是學生自發(fā)組織開展的,一般學校在體育運動競賽中,僅僅是通過每學期或者是每年舉辦一次運動會來實現,這種數量較少的運動活動不足以激發(fā)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學生缺乏熱情的引導,體育意識很難提高,體育習慣也很難養(yǎng)成[4]。
就目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教學質量來看,體育課程開展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比較普遍。高校體育教師的整體教學素養(yǎng)還有待提升。沒有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在開展體育運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很難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示范,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運動指導,不利于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的提升。要知道,體育教師自身的體育教學技能、運動素養(yǎng)等都是體育教師自身的魅力所在,一個優(yōu)秀的體育教師能夠吸引一批不愛運動的學生積極投身于體育運動中去。而目前高校的體育教師隊伍中,專業(yè)的體育教育人才十分短缺,很多體育教師甚至是其他課程教師兼任的,也有一些體育教師是校外聘任的,這些教師自身的體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都有一定的欠缺,不利于幫助大學生提升體育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
當前,除了體育特長生外,其他專業(yè)的體育教育主要是通過公共體育課的形式實現的,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要深入改革,改革就是要學生將運動真正作為一種興趣、愛好、習慣等,自覺地加強練習,修煉身心,達到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相關體育教師要對體育課改革的方案及其實施過程、課程內容的選擇、師資培訓、評價方式等進行研討。提出高校體育課改革的具體要求要求:一是改革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運動的意義。運動可以獲得健康,培養(yǎng)能力,完善個性,最終獲得幸福。教師必須要先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督促者和帶頭人,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身體力行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對于課程改革所需要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能,教師應該虛心好學,相互切磋、交流,盡快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發(fā)揮好自身的作用。這是對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改革的一次全面的梳理和總結,這也會對今后進一步推進體育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5]。
新時期,高校要認識體育教育的形勢,明確本校在公共體育課改革方案、存在的困難,探討相應的對策。要不斷完善大學體育教學和評價模式,促進體育課程教學設置工作不斷推進。公共體育課要以提高學生體能素質、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為目的,積極探索“課堂教學+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推進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體育教師要認識到,公共體育課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要適度壓縮課內學時,增加課外訓練學時。要充分發(fā)揮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大數據監(jiān)測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學生課外鍛煉情況納入學生平時成績進行考核。此外,高校應將大學生體質能力測試項目要納入公共體育課教學內容,測試成績納入體育課成績。體質測試合格率要納入各二級學院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每年公開發(fā)布一次。體育教學一定要緊密圍繞著增強體質、培養(yǎng)愛好、形成習慣、終身受益的目標,在教學模式與方法、信息化平臺支撐、體育社團建設與體育活動開展、體育成績評價模式等方面實現創(chuàng)新,提升學校的體育氛圍,形成特有的體育文化。對新一輪體育教學綜合改革工作,體育教師要認識到任何課程的實施都要遵循教學的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在全社會重視體育、參與健身、追求健康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部門要大力支持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綜合改革,幫助高校不斷推進課程完善和改革工作,全面提升體育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體能素質[6]。
高校完善大學體育教學和評價模式,完善課程教學設置工作必須要僅僅圍繞“如何能夠在限有的體育資源條件下能夠更有效提高大學體育教學質量”“如何通過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習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專項技術”“如何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等主題展開研討。就大學公體教學現存的體制管理問題、場地設施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參加體育鍛煉意識培養(yǎng)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學校大學體育課教學應改革大學體育課程設置,打破原有的系別、年級、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在教務系統上可自主選擇體育教師、自主選擇體育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展體育課的時間和空間,營造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的學習氛圍。通過完善教學體系,進一步加強高校大學體育教學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高校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適的人才,以實現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5個領域的基本目標和發(fā)展目標,落實“教育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當前,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學校年度工作部署暨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會議精神,認真學習黨委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針對體育教學部的下一步發(fā)展,進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正確做到在體育教學中,繼續(xù)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工作,進一步推廣“運動世界校園”跑步軟件的應用,全面改進和加強軟件的檢測和識別能力。同時,體育教學部繼續(xù)負責組織開展全校范圍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進一步發(fā)揮全體教師的作用,繼續(xù)做好學校田徑運動會和金秋體育季團體競賽等重大賽事活動,充分利用體育活動、體育課程、體育比賽等,激發(fā)大學生體育熱情,增進大學生身體素質,將體育測試變成推動學生體質改善的動力。高校體育教學部全體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學校目標實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增強責任感,強化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規(guī)范開展。
為積極響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在“三走”活動的號召下,高校要積極引領學生廣泛投入體育運動,舉辦以各類體育競賽和文化活動為主題的學生體育節(jié)。旨在引導和幫助在校大學生激發(fā)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并從中培養(yǎng)堅持不懈、拼搏到底的精神。要確保體育節(jié)期間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掀起校園體育運動熱潮。舉辦多種形式的體育文化活動和競賽不僅是對學校體育活動整體水平和全校師生精神面貌的一次綜合檢閱,也是高校體育教學成果展示的盛宴[7]。通過開展和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和競賽,讓全體師生團結奮斗,精誠合作,展現高校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校風和校園文化精神,增強大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的優(yōu)良品質,同時也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豐富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體育運動的熱情和興趣,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讓體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推動終身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和實現。
當前,高校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就應該積極提升學校體育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通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體育教育人才,帶領大學生開展更高水平、高質量的體育運動學習。為切實提高廣大高校體育教師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高校要積極搭建平臺,提供學習機會,積極組織相關體育教師開展運動技能培訓工作,培訓內容要重點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和前沿性。學習有效的高校體育課的設計與評價模式,內容涵蓋說課、體育課的設計、教案的撰寫及評價,使廣大學員進一步明確上好一堂體育課的基本要求。通過培訓,幫助高校體育教師梳理如何開展好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體育教學培訓工作要以科研為引領,發(fā)揮科研在服務決策、指導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等方面的作用,體育教師要對學校體育各方面工作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健康的體育、科學的體育、全員的體育”的學校體育發(fā)展理念,積極推動學校體育的健康發(fā)展。
只有學校的體育教學質量提高了,大學生在開展體育運動項目中才能真正獲得提升,才能促進他們更好的培養(yǎng)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讓終身體育理念貫徹他們的思想和行動[8]。
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要實現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學校體育學”“體育教學論”等課程建設水平,要不斷完善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考核模式,完善體育教學體系建設,要積極為大學生搭建有效的課程學習和實踐平臺,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運動文化氛圍,激發(fā)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和興趣,讓更多的大學生自覺投入到體育運動中,身體力行,踐行體育運動,培養(yǎng)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此外,高校還要不斷提高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強化體育運動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體育教師專業(yè)教學技能培訓,呼喚體育教師轉換角色,勇做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積極構建科學銜接、循序漸進的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終身全面發(fā)展服務,為“全民健康”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