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程
(南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南丹縣 547200)
南丹縣境內的瑤族為白褲瑤,系瑤族當中的一個分支,因男子常年穿著及膝白褲而得名。瑤族銅鼓文化以里湖瑤族鄉(xiāng)、八圩瑤族鄉(xiāng)為主要核心區(qū),輻射至周邊有白褲瑤散居分布的城關鎮(zhèn)、車河鎮(zhèn)、六寨鎮(zhèn)、芒場鎮(zhèn),分布區(qū)域愈指向核心區(qū),銅鼓文化氛圍愈濃厚。
銅鼓在白褲瑤群眾的心目中極具“神性”和人格化屬性,每面銅鼓購買回來時都要舉行專門的取名儀式(瑤語“薩歐別”),取名過后即視同家庭成員一樣。迄今為止,從其自身民俗習慣出發(fā),白褲瑤銅鼓依然只在喪葬當中使用,在葬禮開始籌備時由各方鄉(xiāng)親背負銅鼓至主家敲擊,敲響前由鬼師手持稻穗蘸酒輕拍鼓面中心太陽紋、口中念念有詞(言明使用的目的,通過鼓聲將逝者順利送入陰間),之后又在送葬環(huán)節(jié)上舉行盛大的銅鼓送葬儀式,銅鼓數(shù)量越多、鼓陣越大,表明逝者生前越受人尊敬,銅鼓的數(shù)量與葬禮的隆重程度相關聯(lián)。
敲打的方式也頗為特別。多個銅鼓環(huán)繞中央一個大皮鼓,跟隨皮鼓鼓點敲擊,需要兩名鼓手躬身以半蹲姿態(tài)配合進行。首先將銅鼓吊起至膝蓋位置,擊鼓手一手持藤制鼓槌擊打銅鼓太陽紋中心、一手持竹條拍打鼓腰打節(jié)奏,兩手交替動作;接音手手持無耳木桶按節(jié)奏向鼓腔內部抽送,一般是銅鼓響第一聲末送入、第二響時抽出,可形成“噔……咚……”兩個具有區(qū)分性的響聲(一聲脆響、一聲鈍響),中間伴有滑音,起到豐富銅鼓音色、增加共鳴的效果。民俗活動中一般是豎立幾個支架或幾個木樁,在兩支架或兩木樁之間橫架一根木杠,利用木杠的空間,粗繩綁系鼓身一側、一對鼓耳將銅鼓吊起依次排列,為固定式打法;在展示展演中則運用類似銅鑼架、帶有萬向輪的銅鼓架,一個鼓架搭載一面銅鼓,使用時只需將銅鼓直接鉤掛上去系以固定即可,主要為方便搬運、裝卸、轉場等,并且能夠根據(jù)展示展演需要隨時變換銅鼓陣型,起到美化鼓陣效果的作用[1]。
南丹壯族屬于桂西北紅水河流域方言分區(qū)土著居民,至今仍然占據(jù)南丹人口的56%。以莫、羅姓為代表的壯族土司,曾延續(xù)近千年。然而就壯族銅鼓實體分布范圍而言,僅包含了現(xiàn)今的吾隘鎮(zhèn)、羅富鎮(zhèn)、六寨鎮(zhèn);而銅鼓活態(tài)文化保留范圍則僅主要在吾隘鎮(zhèn)一帶,區(qū)域越靠近東蘭,壯族銅鼓文化氛圍愈濃厚、原真性保持得越好。南丹壯族銅鼓文化音樂體系發(fā)展較為豐富:吾隘鎮(zhèn)古蘭村一帶流行有并不多見的雙槌擊鼓法;那地、昌里村一帶,又盛行以皮鼓引領銅鼓敲奏(古蘭村亦流行);獨田、塘謀村一帶與東蘭縣隔紅水河相望,銅鼓文化與東蘭壯族類似,采用四面不同音高銅鼓的組合打法,鼓調多樣[2]。
古蘭、那地、昌里三個村的銅鼓,一般在壯族螞拐節(jié)、敬牛節(jié)等重大節(jié)慶時使用,還配合有鑼鼓、鑼、鈸等響器敲奏;獨田、塘謀一帶的銅鼓在日常民俗活動中亦使用較多,如春節(jié)、螞拐節(jié)、進新房、葬禮等,系以銅鼓為主要的響器,并發(fā)展有能夠對應婚喪嫁娶等不同民俗情境的銅鼓鼓點(當?shù)卮迕裱约霸樗桩斨幸嘤刑с~鼓接親習俗,現(xiàn)已不多見)。其四聲銅鼓打法需四面不同音高的銅鼓組合,鼓手一手持鼓槌擊打鼓面太陽紋,一手持木條、石塊、或指上套鐵指環(huán)擊打鼓腰,四鼓分順序槌擊,四人敲擊節(jié)奏相同,主要采取四拍節(jié)奏,即鼓腰擊打四下、鼓面擊打一下。鼓點可采用“斑鳩爭鳴”式、“反復離合復原”式敲奏出明快、激進、亢奮的節(jié)奏,與熟練的鼓手配合,可不限定二隨一,四隨三,四鼓交叉互隨互離,展現(xiàn)輕松、愉悅的氣氛;在喪葬祭祀活動則用“隱錘重疊分離”式,節(jié)奏頓挫緩慢,能襯托出沉穩(wěn)、莊重、肅穆的氛圍。
南丹瑤族人口4萬多人,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瑤族銅鼓每年以一百多面的數(shù)量增加,目前民間持有銅鼓量達960多面,在延續(xù)著家族或者“威瑤”組織(有別于“油鍋組織”的社會關系)共有銅鼓(主要為傳世銅鼓)的傳統(tǒng)情況下,70%以上的家庭同時獨立擁有銅鼓(大多數(shù)為新銅鼓)。壯族人口占據(jù)南丹總人口的56%,銅鼓的分布區(qū)域主要集中在六寨、羅富、吾隘3個鎮(zhèn)內,民間銅鼓擁有量為160余面,少部分為家庭單獨擁有,多數(shù)為以村民小組、家族為單位的集體擁有,后期補充的新鑄造銅鼓亦多采取村民集資購買的方式添置,而后再屬于集體所有。
瑤族銅鼓在瑤族群眾心目中極為神圣,有著“神器”的地位,在葬禮中能夠溝通天地、傳遞陰陽信息,有著各自的名字,被視同家庭當中的一員。在葬禮上使用前須進行祭鼓儀式(家庭單獨使用時而進行的祭鼓儀式現(xiàn)已不多見),使用者為清一色男性,宗教文化意味比較濃厚。壯族銅鼓的宗教文化意味相對單薄,以娛樂趣味為主,男女均可使用。
瑤族群眾喜好購置太陽紋凹平、芒尖短凸、器型碩大、聲音渾厚的“母鼓”,鼓面直徑多在45cm以上,一般居于50cm-55cm之間,追求聲音響亮、渾厚、悠長。一般由皮鼓進行指揮,使用竹簽和雞血藤制成鼓槌,軟槌輕敲,整個場面節(jié)奏整齊劃一、音效深邃悠揚。
壯族群眾傾向于購置太陽紋光體突出、芒尖長短不一(以長居多)、器型中等、音高不同的“公母鼓”進行組合敲奏,鼓面直徑在35cm-50cm之間不等,一般以在直徑42cm-48cm之間的中型銅鼓居多,打法相對多樣,有四鼓一組單槌擊,有雙槌擊與皮鼓響器組合等打法,使用木棍卷制傳送皮帶或包裹布鞋底制成鼓槌,音高較高、調式多樣,敲奏起來總體效果明快激進、錯落有致。
壯族銅鼓一般處于自娛自樂狀態(tài),多用于民間民俗節(jié)慶活動?,幾邈~鼓除了用于葬禮活動,三十多年來,頻繁參加各類展示展演活動,屢屢亮相于各類媒體。
南丹瑤族、壯族銅鼓的使用、展示,均無法一個人完成,都需要多個人進行配合敲奏,敲奏者需要左右手并用、按照復雜的調式進行擊打,單靠視覺捕捉動作很難學會,一旦某個敲奏環(huán)節(jié)出錯、即能夠使整體合奏出現(xiàn)不協(xié)調點,因而不僅個體敲奏技巧難度大,更考驗鼓陣(隊)整體合作的協(xié)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