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濤
《詩經(jīng)》“婚戀時中”觀涉及婚戀過程中適婚主體對“中”與“時”的合理把控?!盎閼贂r中”強調(diào)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時世的變化而隨時進行變通,包涵豐富的倫理思想?!对娊?jīng)》“婚戀時中”在《大學》《中庸》的引《詩》中都有唯一體現(xiàn),表達出與時俱進的婚戀觀念,以適應不同婚戀境遇的要求。《大學》與《中庸》引《詩經(jīng)》“婚戀時中”具有承繼性,要想達成《大學》《中庸》所講的“婚戀時中”狀態(tài)也絕非易事,需以儒家的視角切入,同時需與西方倫理思想進行比較研究。
對于“婚戀時中”的解讀,應遵循“時-中-時中-婚戀時中”的邏輯發(fā)展。何為“時”“中”?《爾雅》釋“時”為“是也”[1],即此、這之意;釋“中”為“殷,齊”[2],即中間、當中之意?!墩f文解字》對《爾雅》的解釋做了進一步延伸,釋“時”為“四時也”[3],釋“中”為“內(nèi)也。從口,上下通”[4]?!犊滴踝值洹酚謱烧咦隽搜a充,釋時為“是也、伺也、中也”,釋“中”為“民受天地之中、舉正于中,天地之中、宅中圓大”等,豐富了“時”與“中”的內(nèi)涵。從上述考釋可見,“時”與“中”合意即有得當、恰好、當中之意。何為“時中”?源頭當尋至《周易》,《彖》曰:“蒙亨,以亨行時中也?!盵5]即,要亨行與合適的時機。“在達成‘時中’方面,‘中重于正’,‘中須以正為先’。‘正’是前提,凡事須先確定是非曲直,然后才能在程度上有所選擇與斟酌。但‘正’未必‘中’,‘中’必會‘正’,凡事應依據(jù)具體情況有所取舍裁定才能確定是否為‘正’?!盵6]那么,何為“婚戀時中”?這需結合《詩經(jīng)》婚戀詩歌去論述?!对娊?jīng)》雖全篇未曾出現(xiàn)“時中”的明確字眼,但學者研究表明,除了《魏風》《檜風》《曹風》《豳風》,其余十一國風均涉及婚戀問題,“婚戀時中”思想明顯。以《周南·關雎》與《陳風·衡門》為例。《周南·關雎》有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盵7]《陳風·衡門》有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8]這兩句詩歌看似前后沒有密切聯(lián)系,其實不然。前者“雎鳩”“食魚”已涉及“婚戀時中”之娶妻“以時”的思想。日本學者白川靜[9]曾在《詩經(jīng)研究》中對雎鳥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直都是善鳥的結論存有疑慮,白川靜認為這可能是深受《關雎》整體詩風影響所致,因為雎鳩是一種棲息于河邊擢魚而生的水鳥,把它用作淑女和君子的代名詞未必恰當。張啟成教授[10]對此以“食魚”隱喻為“娶妻”間接地解答了白川靜的疑惑,這與《關雎》所表達的君子應努力踐行娶妻“以時”的詩旨相吻合。上文所引兩句詩歌是表達貴族男子本該娶齊姜這樣的高貴妻子,但由于破落而娶不起所引發(fā)的兩個反問,這正是對娶妻“以時”不當?shù)淖坊跓┧??!蚌馒F”“娶妻”與“食魚”密切相關,“婚戀時中”亦貫穿始終。在婚戀過程中,應知曉有“中”無“時”,會閉塞婚戀之道,無法適應不同境遇的要求;有“時”無“中”,也會因缺少變化的標準與最終的理想追求背道而馳。因此,“時”與“中”表里為一,缺一不可,“時中”就是在個人所處不斷變化之時勢環(huán)境等情況下,“得其時而中,使無過與不及”,而“婚戀時中”就是在具體境遇中的實踐運用。
“婚戀時中”始終貫穿在《大學》《中庸》的引《詩》中,且都僅有唯一出現(xiàn)。“婚戀時中”的本質(zhì)在于依時而中,執(zhí)兩用中,因時勢的變化而因時制宜,隨時而中?!短邑病贰冻iΑ分猿1还俜轿墨I所引,主要在于表彰其“時中”得位。
第一,《桃夭》之于《大學》?!洞髮W》引《詩》多來自雅、頌,但唯一一處引國風便出自《桃夭》?!肮手螄邶R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盵11]為何在《大學》中獨引《桃夭》這一句?《桃夭》與“齊家”思想又有著什么關聯(lián)?要給出解答,還需返歸詩中。關于《桃夭》的詩旨,《毛序》云:“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已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12]鄭玄所作箋注也認同此說,僅有的補充只是對“鰥”進行了解釋:“老而無妻曰鰥?!薄叭以姟奔昂笫缹Υ艘捕蓟菊J同。朱子認為:“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故詩人因所見以起興,而嘆其女子之賢,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13]由此可見,《毛詩序》所言幾乎就是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標準解釋,其核心觀念便是“時”——“婚姻以時”。《桃夭》首章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宜其室家?!碧一m美艷,但終究不能綻放恒久,不免讓人傷感,但二三章“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子之于歸,宜其家人”化解了此種感傷,從“室家”到“家室”再到“家人”的描寫,并認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只是表面的美好,“婚姻以時”才是對妙齡女子美好青春的真實保留。在恰當?shù)臅r間點,做出恰如其分的決定,就會得到滿意的回報,女子的幸福就是一家人的幸福,這與《大學》中“齊家”思想很吻合。雖然有學者認為《桃夭》是武王娶邑姜事而非重在民間嫁娶之事[14],但倘若不去遵循“婚姻以時”,二者皆違背了《大學》“齊家”的理念。
第二,《常棣》之于《中庸》?!吨杏埂分猩婕盎閼俜矫娴囊对姟穬H有《常棣》一處:“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对姟吩唬骸拮雍煤?,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15]朱子對此論述道:“夫子誦此詩而贊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則父母其安樂之矣?!盵16]朱子要求從容易之事做起,循序漸進,這樣才能“父母其順矣乎!”這里,“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就是對《大學》倡導的“齊家”理念的顯現(xiàn)。毛序云:“《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盵17]鄭玄認為,此詩的作者是召公,因“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為作此詩,而歌之以親之”[18]?!冻iΑ放c《桃夭》一樣都以植物入題,《常棣》以詩中描寫的花萼、花蒂來暗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道理,正是由于“二叔不咸”才直接導致周本族內(nèi)亂,想借《常棣》一詩告誡周本族人團結的重要性。接著《常棣》三、五章寫道:“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有生?!蓖ㄟ^鮮明的對比,即兄弟與朋友的真情與假意,更能呼應“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中心思想,把握好“以時”就會帶來“和樂”。雖然《常棣》歌頌了兄弟情義,但其中從未忽視對“婚戀時中”的強調(diào),這在上文所指《中庸》所引《常棣》七、八章句就可以見得,“兄弟既具,和樂且孺”的結果取決于“妻子好合”“是究是圖”,后者是前者的保障,也是父母“其順矣乎”的保障?!靶值芗若狻薄捌拮雍煤稀倍俭w現(xiàn)了“婚戀時中”的思想,這都與《大學》“齊家”思想吻合。夫妻和睦、妻子好合是兄弟相親的前提。“婚戀時中”“齊家”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19]一句中的“孝”遙相呼應,“父志”中固然體現(xiàn)子女適婚成家以盡“孝”。
第三,《桃夭》《常棣》“婚戀時中”之思?!冻iΑ匪帷盎橐鰰r中”是《中庸》普遍原則的體現(xiàn),而《桃夭》的“婚姻以時”是“婚姻時中”的具體化,它與《常棣》所提出的“婚姻時中”是一種體用關系;但在如何“齊家”方面二者存有區(qū)別?!洞髮W》之引《桃夭》旨在細致地闡釋一個女子婚嫁、生子和顯榮三段時光,把“婚姻以時”具體在每一個階段的恰如其分。我國自古就與多子多福的觀念,而《桃夭》一詩之多子觀念就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婚姻與家族繁衍的密切關系,這是“齊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展示,《桃夭》強調(diào)周禮之重生育的觀念?!吨杏埂分冻iΑ窂男值芮榱x入手,間接引出“婚戀時中”的思想,但卻沒有明確指出何時以“時”何處而“中”,因而具有抽象性?!冻iΑ放c《桃夭》相比并不局限于家族繁衍,而是包含了對周禮之重婦功的全面概括。同時,兩者也都隱含一個共同的概念——如何達“孝”以“時中”,“齊家”上承“修身”,下啟“治國”,在忠、孝、仁、義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社會中,“孝”無疑處在根源性地位,在家是孝子,在廟堂才可能是忠臣,為官才可能守中正造福一方,而居“齊家”之首的“孝”莫過于成家立業(yè)。平民百姓家如此,皇宮貴族更是如此。如何處理“孝”以“時中”,也是“婚戀以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存有異同,這主要是由二者的不同社會背景、文化境遇等因素所致。盡管中西倫理文化有所差異,但還是可以尋定一個共通的原點來構架橋梁以啟思。
第一,《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都具有利他美德?!对娊?jīng)》“婚戀時中”在于扭轉(zhuǎn)一成不變的婚戀觀念,給適婚人群以“時”與“中”的合度把握,即便是在封建保守的社會,只要適婚人群充分認知“度”的合理運用就可以較為和諧地生存。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強調(diào)的是一種對他人友善的利他美德,因為它包含有“幸福作為最高善”“幸福的獲得”等內(nèi)容。政治學的目的是最高善,想要把城邦公民教育成有德行的人。因此,倫理道德就作為政治學中不容忽視的內(nèi)容。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包含了兩種構成因素:一是德性,二是現(xiàn)實活動?!靶腋!钡墨@得涉及對諸多德性的恰當運用,“德性的報償或結局必定是最好的,必定是某種神圣的福祉”[20]。所以,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能以德性對待他人,而不只是對待自身,亞里士多德承認自愛的合理性,但反對自私。
第二,《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都訴諸某一規(guī)范作為衡量標準。《詩經(jīng)》“婚戀時中”用禮來釋義,即按照禮的標準來“克己”以“時中”,使禮和“時中”不可分離,避免以“時中”作為隨意判斷的工具。如《周南·桃夭》末章就以桃樹滿蔭為起興,明顯是在傳達新婚后只有治家以崇禮才可使家繁榮興旺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新婚后治家”顯然越不出三綱五常、倫理尊卑等禮法限制,《周南·桃夭》所有的美好描述都是以此為基礎的。亞里士多德更看重公正,雖然他認為政治和幸福并不是同一回事,但幸福的生活總是需要立法去支撐。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的獲得應由法律控制整個人類的生活范圍,并且適度加強對所有美德的指導。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在勇敢、節(jié)制等美德中的標準與其說是外在的不如說是內(nèi)在的,公正與它們的不同之處恰恰在于,最終要求公正與社會環(huán)境的標準相一致。
第三,《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都包含、統(tǒng)攝、指導著其他德性。“婚戀時中”包含、統(tǒng)攝、指導諸如婦德之“善”、婦言之“順”及婦功之“真”的合理使用。例如,《周南·關雎》的“婚戀時中”體現(xiàn)夫婦關系的適度、《周南·雀巢》的“婚戀時中”體現(xiàn)婚姻締結禮數(shù)的適度以及《周南·葛覃》的“婚戀時中”體現(xiàn)婦功表現(xiàn)的適度等。從狹義上來說,“婚戀時中”包含“禮樂”思想、統(tǒng)攝所有婚戀德性、指導實際的婚戀行為。從廣義上來說,婚戀“時中”必以“禮樂”為核心,以“時中”為方法,以“君子”為踐行標準。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包含、統(tǒng)攝、指導的其他德性是為達其“幸?!倍盏?。例如,亞里士多德談及“慷慨”,他明確提出要預防吝嗇,要理性區(qū)分與“慷慨”相關的實際情況,因為有的時候過多使用“慷慨”適得其反,使用“慷慨”要持守“中道”,也要突顯這一德性的價值。在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中,“中道”是亞里士多德論道德選擇的依據(jù),“幸福”是亞里士多德論道德選擇的目標,但在此之前還需要一個道德選擇的理論前提,即“理性”。
第一,《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的研究視角不同。《詩經(jīng)》“婚戀時中”以禮樂教化為中心。如《衛(wèi)風·新臺》《衛(wèi)風·與子偕老》等,它們都充斥著對傳統(tǒng)道德的反叛。從內(nèi)因上說,是貴族人物忘卻了婚姻“厚別附遠”的政治含義;從外因上說,衛(wèi)地貴族的墮落是東方野性婚戀習俗浸染的結果,受殷人風俗和性情的影響[21]。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前者刺衛(wèi)宣公,后者專刺姜宣,以此來傳達禮樂教化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以政治教化為中心。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就在于行“中道”,每個人只要合于“中道”行動便能達到幸福,目是要證明“中道”是唯一正確的道德原則。人們只有遵循這一原則并順應理性,才能成為有德性的幸福的人。幸福一定需要立法來支撐,立法可以對倫理道德進行更多的指引,法律的特點在于強制與遵守,而幸福在于行“中道”,倘若幸福在行“中道”的過程中受到阻礙,那么就需要法律來懲治。
第二,《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的道德層級不同?!对娊?jīng)》“婚戀時中”主要針對貴族階層、民眾。其中,貴族為主,民眾為次。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主要針對統(tǒng)治者、貴族階層、業(yè)界同行和城邦青年。很顯然,這比“婚戀時中”所涉的層級更廣泛,這基于對一味糾正他人的錯誤不給予適當?shù)目隙ㄍ巧婆e,忽視實際的政治生存條件,多少會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jié)。于是,亞里士多德開始注重把自己的理念傳授給更多適宜的受眾群體,上至國王,下至青年,開始有步驟、分次序地傳播自己的觀念,這樣既傳播了理念,又給他人以思考審視的空間,既尊重了知識,又尊重了人格。
第三,《詩經(jīng)》“婚戀時中”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的運行機制不同。《詩經(jīng)》“婚戀時中”是情的投射,道德主體之間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詩經(jīng)》“婚戀時中”希冀讓人形成強烈而穩(wěn)固的道德感,即傳達情感是儒者行仁義、守禮的動力和保障。而亞里士多德“幸福中道”認為公正和合法是理性的敘事,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公民關系”那樣,“需要似乎是把雙方聯(lián)系起來的惟一的紐帶”。此處的需要是指公民之間物質(zhì)交換的需要,要達成一個能互利互惠的雙贏關系,必然要訴求于理性的定奪,即一個能獲得“幸?!钡娜烁驹谟谒且粋€理性人。在公正與合法中,就情感的強烈涉入而言,這明顯少于《詩經(jīng)》“婚戀時中”的情之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