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葆華
【摘要】高中階段的國學經典教育并非單軌道:資源篩選上,應該由技能技法到人文指向;課堂滲透上,應該由單一介入到深度融合;活動強化上,應該由單項灌注到多法并舉,以此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言語生命、閱讀生命和精神生命。
【關鍵詞】國學經典? 人文素養(yǎng)? 人文指向? 深度融合? 多法并舉
【課題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在國學經典教育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成果之義,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070。
【中圖分類號】G122;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237-01
常常驚喜于這樣的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沉甸甸的人文指向;不僅僅是單一介入,也是活潑潑的深度融合;不僅僅是單項灌注,也是喜滋滋的多法并舉……這樣的國學經典風景中,人文素養(yǎng)在無痕間落地生根,文明之花不經意間在學生的心間生根發(fā)芽。關鍵就在于,國學經典滲透的路徑、方法、措施是否恰當,優(yōu)秀文化是否真正參與了學生的生命建設?經典文化是否真正為學生的成長助力?國學經典與高中語文深度融合中重新活出來的文化,是否真正反哺了師生?
一、資源篩選:由技能技法到人文指向
國學經典如汪洋大海般博大精深,并非想選什么就選什么。時下,一部分教師為了高考,擇其經典名句進行背記的現象并不少見,高考考什么就讓學生背什么的現象也是常態(tài)。這樣的國學經典篩選其實是不健全的,換來的只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低下、課堂的費時低效和教師的無可奈何。這樣的狀況不能繼續(xù)下去了,我們必須重建一種選擇觀,以此讓國學經典真正成為豐富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滋養(yǎng)劑”。
比如,面對優(yōu)等生,除了高中語文課文中的國學經典文章之外,還應給他們推薦一些有深度、有對接、有傳承意義的經典精粹,如范圍更廣、題材更多樣的唐詩宋詞,《三國演義》等名著,適合于和高中生內心對接的漢賦和六朝駢文等等。
面對學困生,應引領他們基于課本這塊“自留地”中的國學經典文章,有所背記、有所內化、有所拓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力所能及地讀一些簡短的、容易理解的經典讀物,一點一滴地讓人文素養(yǎng)充盈在孩子們的精神細胞中。
當然,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yōu)等生,我們都強調,國學經典的耳聞目染,不僅僅在于技能技法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yǎng)的指向。的確,背會了幾個經典名句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積淀、品性道德的淬煉、精神世界的凈化,才是國學經典教育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
二、課堂滲透:由單一介入到深度融合
國學經典教育必須要有一定的憑借和抓手。而這個“憑借和抓手”就是課堂教學。然而,由于教師、學生、家長等對此的定位不容,其結果也就不盡一樣。比如,為了高考,有的僅僅要求記住文學常識,至于對經典國學的深度把握、自我解讀和拓展延伸就成為一句空話,更奢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疊加和精神品味的提高。引領學生從單一介入到深度融合,或許文明的種子更易播散,經典的特質更易附著在學生的身上。
一是注重整體把握。的確,好的國學經典“在于整體把握,而不在于支離破碎。”[1]比如,讀孟子,不是單純理解“富貴不能淫”的意思就行了,而是整體上從時代背景、文本背后的境況、作家隱秘的內心去整體理解。
二是注重自主自悟。高中階段,尤其要扔掉教師的拐杖,而充分張揚學生的自我體驗、內化和解讀。比如,喜歡張飛、豬八戒、魯智深等等并沒有錯,關鍵要讓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并在這樣的互動、合作和辯解中洞開多重視域、獲得個性體驗、積累人文素養(yǎng)。
三、活動強化:由單項灌注到多法并舉
僅靠課堂創(chuàng)新是不夠的,國學經典教育必須滲透到具體的活動中,讓活動成為學生內心成長和品性純化的跑道和臺階。的確,好的經典國學教育不能僅僅沉湎于單項的理論灌輸中,而應和活潑潑的活動聯系在一起,才是強化孩子們印象和體驗的應有之義。
比如,可以把《鴻門宴》改變成課本劇,教師一定要放權:改編權、排練權、表演權、反饋權、評價權都統(tǒng)統(tǒng)給予學生,盡可能讓更多的人“上上鏡”,盡可能讓更多的人在感受、體驗和磨礪中收獲沉甸甸的人文素養(yǎng)。
還比如,引領學生深刻挖掘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中的國學經典因子,巧妙地融合在各種儀式、節(jié)慶、主題活動之中,如清明節(jié)安排網絡搜尋“思鄉(xiāng)之詞有多少”活動,中秋節(jié)進行“小家大家共團圓”詩文誦讀活動,重陽節(jié)進行“禮儀孝悌”詩文比賽活動等等。如此,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明理、在明理中成長,道德的生成變得自然而然。什么校園心理劇、演講比賽、成語大賽、經典唱讀、“經典好詩文”連連看活動……只要能活潑潑地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都可以大膽一試,讓國學經典文化的浸潤與滋養(yǎng)落地生根。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合適的篩選者——篩選那些最有分量、最有價值、最易傳承的國學經典,以此成為孩子們精神大廈必需的“維他命”;應該是一個高效的引領者——引領學生深度內化國學經典中的精髓,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涵詠、轉化和滋養(yǎng);一個多姿的設計者——設計各種豐富多彩、意蘊十足的國學經典活動,讓學生在其間習得技能、受到感染,收獲沉甸甸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積忠.經典滋養(yǎng),不是單軌道[J].中小學德育,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