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宇
道末咸初之際,為擺脫財政危機,并及時處理因金融問題造成一系列政權不穩(wěn)定的因素,繼而舉國上下掀起金融改革的浪潮。通過對貨幣經(jīng)濟困窘的分析,推行新幣法的政策則提上議事日程,然而新幣法如何推行,政府怎樣調(diào)控等一系列問題浮出水面,并在清廷內(nèi)部展開了大討論。根據(jù)討論的結果,清廷內(nèi)部遂而分為兩派。一派以王瑬為代表的名目論者提倡廢銀行鈔論,以及為滿足封建王朝的財政需要為主要出發(fā)點〔1〕而采用行鈔的手段的政策。另一派以許楣、許梿兄弟為代表的金屬論者則持有反對王瑬所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的觀點,不僅如此,許楣還提出維持白銀貨幣制度,針對王瑬要廢除銀的貨幣地位,顯得極度反感。〔2〕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符合現(xiàn)代經(jīng)濟理論體系中“本位制度”的觀念。
王、許的爭論,實際對王茂蔭的貨幣觀念起了巨大的影響。然而現(xiàn)階段學者對王茂蔭貨幣思想的認識,絕大部分都來自于其年譜及奏牘方面的了解。鮮有對其幣制改革思想的背景、淵源方面研究。本文以道咸以來的財政困窘問題為背景,以論證幣制改革的內(nèi)容為主線,并用貨幣經(jīng)濟史料為依托,從而闡述道咸年間的幣制改革事件及王茂蔭的貨幣思想觀。
道末咸初之際,社會動蕩,內(nèi)有地方農(nóng)民起義,外有西方列強窺視。清政府為戡亂救國,施行靖內(nèi)亂而撫外強的政策,從而大舉撥款用兵。又因官吏層生貪弊,耗費大量國帑,藩庫面臨銀荒,賦役征收不利,市場金融紊亂,以致國家財政問題顯著。史載:
道光之季,軍需、河工、賑務、賠款之用,及歷次事例之開,鹽商等報効修河工料之攤征,凡為不時之入與供不時之出者,為數(shù)均鉅。然例定之歲入歲出,仍守乾隆之舊。〔3〕
遇此亂世,財政支出龐大,而收入?yún)s每況愈下。下圖為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例定歲入歲出(表中單位為萬兩)〔4〕:
為扭轉財政收入?yún)T乏的弊端,增加軍費開支,平定叛亂。朝中出現(xiàn)了幣制改革的聲音,其中發(fā)行鈔幣的理論和大錢制度的提出逐步成了幣制改革的焦點。然而據(jù)此幣制改革的觀點嗣一提出,則無形中挑戰(zhàn)了清初對幣制定意的祖制。在新的貨幣觀點尚在萌芽之中,統(tǒng)治者就用雷厲的手段給扼殺了。史載,有清一朝(特別是清中期)統(tǒng)治者無不重視推鈔之弊。更有甚者,統(tǒng)治者在一時間則提出禁鈔的政策。例如嘉慶十九年(1814年)因鎮(zhèn)壓白蓮教及各地農(nóng)民起義,朝廷不僅花光了乾隆時期國庫攢下的積蓄,并且再度開捐賣官。侍講學士蔡之定為解決財政困窘,并奏請國家發(fā)行紙鈔,然而意見既出就立即遭到皇帝的嚴厲斥責。嘉慶認為:“楮幣較之金錢,尤易作偽,必致訟獄繁興,麗法者眾,殊非利用便民之道。且國家經(jīng)費量入為出,不致遽形匱乏,何得輕改舊章,利未興而害己滋甚乎?”〔5〕因此,蔡之定以妄言政改罪而交部議處。
然時隔不久,隨著對外貿(mào)易體現(xiàn)出一系列金融問題的困擾〔6〕,中西貿(mào)易逆差不斷的增值,白銀外流嚴重,清廷不得不重新認識幣制改革的重要性。進而清廷內(nèi)部又出現(xiàn)了論證鈔幣與大錢改革的聲音。在道光年間對于銀貴錢賤的原因與解決方案中,因受到各方面思維的影響,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幣制主張。一方面,一部分人認為造成銀貴錢賤的原因是鴉片貿(mào)易中白銀外流嚴重導致的,故主張嚴禁鴉片貿(mào)易與白銀外流出洋。不過他們對于用銀為幣卻不反對,畢竟稅銀解部也是大清祖制。這些支持用銀為幣者大多是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開明派。尤其在貨幣上的見解,魏源認為:“貨幣者,圣人所以權衡萬勿之輕重”?!?〕雖然國家有嚴禁白銀外流之心,并不惜以霹靂手段去實施預防“銀荒”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但之前對外商貿(mào)已久,前期流外的白銀已并非現(xiàn)有措施所能挽救。故而在道光時期國家財政收入已然顯示出白銀短缺。
為了能增加白銀數(shù)額,穩(wěn)定國家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不少人則把銀貴錢賤的原因歸結于用銀為幣本身,所以他們主張行鈔、鑄大錢。王瑬就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8〕王瑬認為:“今欲操錢幣之權,必也行鈔以收銀,使銀賤而不為幣,行鈔以收銅,使銅多,而廣鑄錢,則國用常足,而民財同阜矣?!薄?〕王瑬對幣制改革提出的意見,其本意是在銀貴錢賤的客觀背景下,為了緩解國家財政因“銀荒”現(xiàn)象凸顯的經(jīng)濟困窘狀態(tài),不惜廢除銀兩制度轉而大量收銅制錢。他認為,只要國庫物富庫盈,就能解決財政困窘的危機,從而化解“銀荒”所帶來的麻煩。故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王瑬《鈔幣芻言》中提出:“更鑄當百、當十大錢以便民用?!薄?0〕王瑬的初衷是為了緩解白銀短缺問題而增加大錢面值,大量制錢,從而廢除銀兩而改行大錢制度。但這無疑是金融領域舊疾中再添新癥。他沒有考慮到在增加大錢面值的同時,會不會影響到民間物價問題與民間私鑄大錢引發(fā)的金融紊亂問題。此法導致在原本白銀缺乏的基礎上,大錢又造成通貨膨脹,從而主張一出,就立即遭到反對?!?1〕
反對者包世臣在《再答王亮生書》中指出:“尊議又兼鑄當十、當百大錢以濟現(xiàn)錢之乏,而嚴銅禁以飭錢法云云,鈔法一行,則現(xiàn)錢足用而私鑄自息。銅禁之嚴,莫如憲廟,其時政事無不令行禁止者,而銅禁竟不能行,何況可必于今日乎?”面對大錢制度的質(zhì)疑及銅原料的短缺,王瑬遂而轉變了原制大錢的政策,更多的偏向于行鈔。又在《鈔幣芻言》中舉例說明:
本朝順治八年,始兼行鈔幣,歲造十二萬有奇,十八年,因國庫用充余停止。茍其有害無利,何以前代行之如是其久,我朝聊一試而絕不聞有弊哉?〔12〕
就單論王瑬其言與蔡之定上書嘉慶帝相比例舉言詞則有過而不及。不過王瑬的言論在特定時期卻沒有被統(tǒng)治者所抨擊。王瑬認為行鈔有十便〔13〕,皆有匡扶財政得失之功效。故王瑬又言:“鈔行而銀不行,其銀盡實內(nèi)帑”,“凡以他物為幣皆有盡,惟鈔無盡,造百萬即百萬,造千萬即千萬,則操不涸之財源,其大利一也。萬物之利權,收之于上,布之于下,則尊國家之體統(tǒng),其大利二也……”〔14〕由此,王瑬足可堪稱典型的激進型名目論者,他認為商品貨幣與紙幣本身材質(zhì)無實質(zhì)性區(qū)別。盡管他這一論斷嚴重的違背了經(jīng)濟理論常態(tài),但王瑬提出貨幣的價值并不是基于貨幣資料本身而是建立在政府的權勢之上,這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15〕而正因他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說話,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清廷對王瑬的觀點還是中肯的,他的影響力度在當時是比較大的??陀^的說,王瑬的幣制理論堪為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的源泉。正如馬克思形容說這種種現(xiàn)象的實質(zhì),是政府用紙幣這個“紙蝴蝶”,把財富“從公眾的錢袋誘入空虛的國庫里去”?!?6〕故在當時王瑬的言論一出,又有人站出來反對。
反對者正是典型的激進金屬論者許楣。許楣認為:“鈔者,紙而已矣,以紙取錢,非以紙代錢也。以紙代錢,此宋、金、元沿流之弊,而非鈔法之初意也?!薄?7〕不僅如此,許楣又對王瑬所倡的幣制理論戲謔稱:“千萬之紙,而易以一星之銀,則笑而不與;千萬之銀,而易以一束之紙,則欣然與之;豈其明于愛紙,而昧于愛銀也?”〔18〕針對王瑬的“廢銀改鈔”的言論,許楣辯駁曰:“有物于此,值銀一兩,有銀杯于此,其重一兩,因以杯市。推而至于十兩百兩皆然”。〔19〕在許楣看來不管是銀器還是銀塊作為貨幣,都有其本身的價值所在。貨幣與其商品交換必須是按價值進行等價交換。許楣認為王瑬的觀點已經(jīng)嚴重的違背了貨幣價值規(guī)律,繼而對其貨幣思想上的批判是不可避免的。
統(tǒng)而言之,道咸以來的幣制改革問題之爭延續(xù)十數(shù)年之久。官僚內(nèi)部因幣制問題爭論始終都沒有達成共識。然而朝廷財政收入江河日下,民間通貨膨脹弊端日益激增。以至咸豐年間頒行大錢政策與推行鈔法所造成的財政困境更是積重難返。在朝廷內(nèi)外財政困境的交織下急需找出能臣干吏來厘清財政弊端問題。究竟如何改變財政困境?此為清廷倍感深思。
咸豐元年(1851年),朝廷為平太平天國運動所帶來的政權威脅,進而在廣西大舉用兵。與此同時,漕運河工修款落無實處。在國家經(jīng)費有常,開支無額外之用的情況下,時任從五品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王茂蔭〔20〕于九月初二日上書其仕宦以來第一本奏折《條議鈔法折》。該折總結歷史上的行鈔十弊,并據(jù)此擬訂了他的行鈔方案。首先,為嚴防造偽,王茂蔭提出發(fā)行絲織鈔幣,精工制作并設置標識,又加以平色庫銀堅挺繼而確定鈔幣額度。其次在如何流通市場的問題上,王茂蔭采取了先將鈔幣發(fā)行與民間銀號代為流通。銀號按所另鈔幣的面值于次月繳銀給政府,重量按市平(比庫平稍輕)計算,算是“準與微利”。銀號領鈔后在鈔上加蓋圖記即可使用,但以后要對這些鈔幣負兌現(xiàn)責任。〔21〕王茂蔭認為這種做法不僅能緩解民間金融通脹問題,又能保護國庫存銀外流民間,以至于“銀貴錢賤”的事件再次發(fā)生。因為這是穩(wěn)定貨幣經(jīng)濟進而取信于民的措施。然而當時咸豐還不想靠行鈔來解決財政問題,故王茂蔭此舉卻未被重視,只是硃批:“大學士會同戶部議奏,欽此?!薄?2〕
至咸豐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國運動波及安徽,金陵等處,從而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根基。再因清政府連年征剿,大筆播銀使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一時間出現(xiàn)了戶部因庫儲告竭以至于發(fā)生了朝廷春季不能放俸的現(xiàn)象。為解決這財政燃眉問題,經(jīng)個別大臣提奏,咸豐準與實行在柱國大臣中“敲一筆竹杠”。在(清)崇實所著《惕庵年譜》中記載:
副都御使文小云瑞奏令富紳捐助,即可湊成巨款。上命其指出何人,伊稱穆鶴舫、潘芝軒、卓海帆、耆介春、陳偉堂五相國,與孫大司農(nóng)符卿,及實等十八家以應。久之,穆、卓、耆三位共捐四萬,潘相捐三千,孫大司農(nóng)捐五千。陳太史介祺始書一萬,而僧王不允,緣其家甫收一銀號,知有現(xiàn)銀,故勒至四萬而后止。〔23〕
此法雖解一時之需,然頻用此法則必遭人怨。咸豐深知,貨幣短缺問題已經(jīng)迫在眉睫。據(jù)此,在咸豐三年正月,朝廷終于決定行鈔。為確保行鈔制度盡快落實,咸豐命左都御史花沙納、陜西道御史王茂蔭,會同戶部堂官速議章程,奏明辦理?!?4〕另外朝廷為應急度支,三月戶部又奏準鑄造當十、當五十兩大錢。同年十一月擢王茂蔭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接著咸豐帝進一步命令戶部鑄造當百、當五百和當千三種大錢。〔25〕然王茂蔭對增加大錢面值卻極力反對,他認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難以為千?!?6〕據(jù)此,王茂蔭又進一步闡明,自古以來大錢制度的失敗,多半是由于民間的投機分子私鑄貨幣成風造成的,所以導致物價連連上漲。得其結論即是,介于大錢的廣泛實施,民間私鑄大錢盛行,通貨膨脹的金融弊病只能日趨彰顯,國家財政疲軟狀態(tài)更是江河日下。故,王茂蔭于咸豐四年正月十二日再遞奏本痛陳大錢私鑄繁興,虧國病民,懇請停鑄。因而,為應對貨幣短缺,度支告罄。王茂蔭更加堅定了行鈔的信念。
為針對行鈔時出現(xiàn)的弊端,王茂蔭于咸豐四年三月初五日上《再議鈔法折》。并酌四點以拾遺,分別闡述了擬令錢鈔可取錢、擬令銀票并可取銀、擬令各項店鋪用鈔可以易銀和擬令典鋪出入均準搭鈔四項內(nèi)容??傮w來講,即是鈔錢流通商鋪,銀兩可兌鈔錢,民間鈔、銀共通用。其幣制改革的目的則是使商民便用,以足銀為本位的同時可“以鈔輔銀”。
對于王茂蔭的貨幣思想而言,在如今看來的確是穩(wěn)健的金融政策??稍诋敃r的環(huán)境下,這是統(tǒng)治者所不能理解的。缺乏經(jīng)濟通腦的咸豐帝是需要見得到摸得著的真金白銀來為龐大的國家所開支。并沒有對民間的經(jīng)濟紊亂有過多的考慮。故咸豐帝認為王茂蔭只是站在商民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而沒有分清幣制改革的主次矛盾,又因王茂蔭不揣圣意,執(zhí)意孤行己見。以至于后期咸豐帝對王茂蔭態(tài)度大為轉變,并在咸豐四年三月初八日以審議《再議鈔法折》為由對王茂蔭進行傳旨申斥。旨意中稱:“乃于鈔法初行之時,先不能和衷共濟,只知以專利商賈之詞率行瀆奏,竟置國事于不問,殊屬不知大體?!薄?7〕至此王茂蔭在幣制改革上的發(fā)言權就被終結了。
道咸年間的幣制爭議及整改持續(xù)十數(shù)年之久,始終都沒有達成共識,以至于國家財政困窘愈發(fā)嚴重。但是幣制爭議的內(nèi)容卻是道咸年間涉及金融問題的一大亮點,引發(fā)后人深思。據(jù)王茂蔭的貨幣思想考究,其所上陳的奏疏而言,不難看出有著獨具與王瑬、許楣之外的貨幣思想。而王茂蔭的這種思想在某些程度上更是接近于現(xiàn)代的貨幣經(jīng)濟體系。首先,王茂蔭依據(jù)前人的貨幣思想并結合時下朝廷所面臨的金融問題作為出發(fā)點,從根本上否定了國家政權力量能使價值符號的名義價值變成實際價值。這是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通貨貶值政策的有力駁斥?!?8〕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否決了王瑬的名目論觀點。再次,王茂蔭的論斷與許楣《鈔幣論》中的部分觀點則是大庭相徑。其相同點都是反對大肆發(fā)行大錢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但究其根本,其與許楣觀點不同的卻是王茂蔭認為鈔法可行,而大錢不可行。王茂蔭提出:“鈔法以實運虛,雖虛可實;大錢以虛作實,似實而虛。”〔29〕的觀點比起許楣只拘泥于把商品和貨幣交換看成是物物交換的思想則在貨幣理論中又是一大進步。
然而對于王茂蔭的貨幣觀念創(chuàng)新點而言,王茂蔭認為鈔幣雖無價值,但堅挺鈔幣的白銀卻是有價值的。因為鈔幣的幣值與白銀掛鉤,并在商品交換時是可充當媒介作用的。繼而他在咸豐四年所呈的《再議鈔法折》中指出“以實運虛”和錢鈔可兌換銀兩的紙幣發(fā)行理念。其對于鈔法的施行,王茂蔭著重體現(xiàn)出安商、撫民的觀點。因為他知道,國家行使鈔法的首要目的即是解決財政困難,解決財政困難的首要措施則是穩(wěn)定金融,穩(wěn)定金融的首要方法則是安撫民眾。故,據(jù)此可推出王茂蔭的一系列貨幣思想都離不開安商撫民的想法。歷史證明,王茂蔭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卻沒有引起重視,反而給王茂蔭扣上了“專利商賈”的帽子。因此罪名,王茂蔭最終被排出戶部。王茂蔭的仕宦生涯雖然是波折的,但是他的貨幣理念卻流芳與后世。他的理念觀點在西方世界的金融領域中看來卻是充滿崇敬與贊嘆。馬克思在討論兩種不同紙幣(信用貨幣和不兌換貨幣)的發(fā)展歷程時,在注解中提到:清朝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折,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xiàn)的鈔票?!?0〕并給予高度的評價。
〔1〕〔2〕〔8〕〔9〕〔12〕〔13〕〔14〕〔清〕王瑬.《錢幣芻言》整理與研究〔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0:143-144,150,143,06,07,07-08,08.
〔3〕〔4〕〔6〕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1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3704,3704,3645.
〔5〕王經(jīng)一.王茂蔭年譜〔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20.
〔7〕〔清〕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 1976:858.
〔10〕〔11〕楊端六,編著.清代貨幣金融史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87,87.
〔15〕樓一飛.王茂蔭紙幣思想新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52-59+157,54-55.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57.
〔17〕〔18〕陳紹聞,主編.中國近代經(jīng)濟文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23,124.
〔19〕趙靖,易夢虹,編.中國近代經(jīng)濟思想史(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4:148.
〔20〕王茂蔭(1798-1865年),字椿年,安徽歙縣人。道光十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咸豐元年遷御史,歷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戶部(兼管錢法堂事)、兵部、工部、吏部侍郎。趙爾巽等撰.清史稿 第40冊〔M〕.北京:中華書局:12141.
〔21〕〔25〕〔28〕葉世昌.近代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4,55,57.
〔22〕〔26〕〔29〕(清)王茂蔭,張新旭,等,點校. 王侍郎奏議〔M〕.合肥:黃山書社,2014:07,92,92.
〔23〕黃濬.李吉奎,整理.花隨人圣庵摭憶(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6:419-420.
〔24〕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編. 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1輯 清政府統(tǒng)治時期 1840-1911)〔M〕.北京:中華書局,1964:349.
〔27〕趙雄,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咸豐朝上諭檔 第4冊 咸豐4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67.
〔3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注83.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