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提出明確了高校各門課程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播的功能,更承載著育人的重任。本文以《奧黛麗·赫本---人間天使》一課為例,探討了在大學英語課堂里如何實施思想政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關(guān)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2-0-01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思政課程”已經(jīng)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舞臺,大學的課程都應(yīng)該具有傳授知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yīng)”。本文試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三單元《奧黛麗· 赫本---人間天使》一課為例,探索大學英語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
二、挖掘思政元素,確立教學目標
《奧黛麗· 赫本---人間天使》一文通過介紹赫本一生的幾個主要階段,突出了赫本純樸、仁愛、善良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程里,教學目標的設(shè)定往往圍繞著語言點的習得和技能的掌握。即學完課文后,學生要掌握相關(guān)詞匯,其次要理解赫本一生的幾個階段,以及為什么作者稱她為人間天使,另外還要學會傳記的寫法。那么除了這些目標,學習這個課文的思政目標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如果從課文本身挖掘答案,可能更多的是圍繞赫本有一顆仁慈博愛的心,息影后不辭辛勞的幫助戰(zhàn)爭地區(qū)的兒童。這些內(nèi)容雖然網(wǎng)上有視頻資料可以搜集,但是離學生的生活相差甚遠,很難讓他們產(chǎn)生情感共鳴,更不用提人生觀價值觀的的塑造。所以教師需要提前閱讀赫本的傳記,并且從中篩選更有用的資料。赫本曾經(jīng)說過回顧自己的一生,覺得自己是特別幸運的??墒强纯此纳罱?jīng)歷,就會發(fā)現(xiàn)她從童年時期起就受了不少苦難,包括六歲遭到父親遺棄,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的戰(zhàn)亂、饑荒、疾病,當芭蕾舞團領(lǐng)舞夢想破滅,離過兩次婚并多次流產(chǎn)。那么赫本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為什么她說自己是幸運的呢?基于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本課的思政目標定為引導學生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幸運不幸。
二、翻轉(zhuǎn)課堂,循序漸進
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翻轉(zhuǎn)課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尤其是目前大學英語的課時普遍減少的情況下,課堂之外的自學過程尤為必要。教師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去讀赫本的傳記,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同時也讓學生對于赫本的生活經(jīng)歷有了更多的直觀感受,畢竟課本受篇幅的影響很多細節(jié)都被省略了。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檢測學生對課本以及補充材料的理解,并且設(shè)計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分析赫本。赫本的人生被分為童年時期,求學與事業(yè),情感,慈善大使五個部分進行梳理,讓學生分為五大組來討論赫本在各個階段的幸運與不幸,并讓小組代表在討論結(jié)束后進行匯報。經(jīng)過大家共同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赫本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幸運和不幸的事情。赫本童年雖然遭受父親遺棄,但是出生貴族家庭,容貌出眾,家境優(yōu)越,受到良好教育,會說五國語言。二戰(zhàn)期間,雖然被俘,卻成功逃脫,雖然遭受饑荒和疾病,卻活了下來。當芭蕾舞團領(lǐng)舞的夢想因為身體因素不得不放棄,但是卻意外走向熒幕成為享譽全球的巨星?;橐鰞纱问?,卻最終找到人生伴侶。雖然一再流產(chǎn),卻最終能懷上自己的孩子。有了這樣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再讓學生去討論到底赫本是不是一個幸運的女孩?并引導學生認識到誰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有挫敗、意外或失利的局面。重要的不是期盼幸運的到來,或怨天尤人,而是堅信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困難的局面終將被克服。在討論課后,讓學生以“幸運”為主題,寫出對于課堂討論題的反思。學生從課前自學的直觀感受,課堂討論的深入理解,經(jīng)過老師的有意識的引導,以及課后寫作對話題的進一步思考,逐步地形成自己的判斷,完成思想教育的過程。
三、思政教育的反思
1.教師思政意識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shè)計者和實施者,如果教師不知“課程思政”為何物,沒有思政意識,那么“課程思政”只會淪為口號。 只有教師了解“課程思政”,才能主動挖掘現(xiàn)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意識的將大學生實際需要和課程內(nèi)容相結(jié)合,設(shè)定具體可行的思政目標,并安排相應(yīng)的教學活動,助力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2.教學活動的安排
當說到思政教育,大家往往都能想到要進行討論或反思。但是如果將思政教育和討論劃上等號卻大大低估了思政教育的難度。尤其作為大學英語課程,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是有限的,單一的討論往往會讓學生無話可說,最后演變?yōu)榻處煹莫毥菓颍@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是既沒有鍛煉到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沒能完成思政目標。所以教師在設(shè)計討論或反思這樣難度較大的活動時,應(yīng)該確保學生是有充分的話題背景信息的,第二這些背景信息能用英文進行表達。當老師提供給了學生完成任務(wù)的腳手架(文秋芳2014),學生說出來的觀點才是有理有據(jù)的,才是真正用英語來表達自己思維的。教師對每單元需實現(xiàn)的目標進行深入剖析,提供完成目標所需的輸入材料,設(shè)計各種輸出活動,有步驟地幫助學生完成語言的消化和思想素材的積累,為思政教育的實現(xiàn)打好基礎(chǔ)。
3.教學效果的評估
“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中,還只是摸索階段,并沒有形成比較成熟教學體系和方法。那么教學效果到底如何,就需要教師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評估的方式也應(yīng)該是多元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課堂的討論,可以是檢查學生課后寫的反思,還可以是以問卷的形式展開。
4.教材的編寫
“課程思政”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輸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還需要從教材這個源頭進行調(diào)整。大學英語的教材里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的部分非常少。缺少教材的依托,讓每位教師補充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會讓知識的學習缺乏體系,同時也影響正常的教學安排。大學英語的教材亟需進行進一步豐富,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合在課本當中。
四、結(jié)語
“課程思政”和大學英語課堂的無縫對接是一項長期的任務(wù)。教師需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總結(jié),逐步形成系統(tǒng)的思政方法,實現(xiàn)英語課堂的知識傳授和人文教育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博.“課程思政”建設(shè)在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實踐研究[J].才智,201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