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雄英
【摘要】語文作為我國教育的基礎(chǔ)教育學科之一,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起到著重要的作用。語文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載體,我們在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時,往往會用文字作為載體,而文字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我們語文的延續(x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提供多種素材讓學生進行寫作或者是閱讀教學工作。隨著我們對于中華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重視,在中學語文閱讀理解中我們也多次看見歷史材料的身影。從某種角度而言,歷史材料是學生特別好進行寫作的素材來源,也會是語文閱讀理解的題目來源。我們要探索歷史材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途徑與策略,做好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工作。
【關(guān)鍵詞】歷史材料;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用途徑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學的教學科目中,歷史學科起到一個文化傳承與延續(xù)的作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歷史材料,不僅可以起到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作用,而且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對歷史文化所蘊含的內(nèi)在更好地進行理解,能夠?qū)?yōu)秀的歷史文化進行延續(xù)創(chuàng)新。歷史材料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是一個雙向共生的共同體。歷史材料能夠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被延續(xù),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找到了新的載體素材。在新課改的大時代背景之下,我們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更好地做好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
在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程中,我們往往會選擇現(xiàn)代文、散文或者是小說來進行學生的閱讀理解訓練,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我們使用次數(shù)較多的文學載體,學生對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審美疲勞感。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多次出現(xiàn)在我們的教學中,父親的人物形象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的腦海中。在這種情形下要求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父愛閱讀素材,像張之洞的《復兒子書》中對于在日本留學的兒子的諄諄教導,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進行書寫的,面對新的歷史材料,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也能從張之洞的文章中看到他對兒子深沉的愛。新的閱讀素材是我們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的。
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語文科目中,《世說新語》中的《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就可以作為我們的閱讀理解材料,閱讀理解這種古文歷史性材料,可以鍛煉自己的古文理解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文歷史材料的內(nèi)容理解,鍛煉學生的理解材料能力。歷史材料中我們除了有古文性的歷史材料,還可以有截取對話式的閱讀材料來讓學生進行理解。
譬如在《廉頗與藺相如》中,我們可以截取他們的對話來出閱讀理解題。首先,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他們的對話來理解兩者的人物性格,感悟他們各自的典型人物性格特征是怎樣的。其次,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歷史故事來進行閱讀理解教學。
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草船借箭》的故事中,通過這種歷史材料故事題,讓學生探討文章中的諸葛亮和周瑜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歷史材料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創(chuàng)新我們的閱讀理解素材,同時也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將歷史材料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也是我們需要進行研究探索實踐的。
將歷史材料運用到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來,我們也要對歷史材料進行一定的挑選,而不是全部運用,選擇的歷史材料第一是能夠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二是學生能夠接受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第三要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在應用歷史材料時,教師要注重對于材料的選擇,并且要學會運用恰當?shù)膶W生能夠接受的手段進行教學。
一、針對性材料挑選,目標契合實際
我國的歷史材料典籍數(shù)不勝數(shù),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應用時,要有目的性地進行選擇。選擇的歷史材料第一是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要是中學生能夠進行理解的,符合他們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特點的。在歷史材料的選擇上,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理解不同的含義,有些材料,教師想要讓學生理解它們的人物特點,例如《荊軻刺秦》《燭之武退秦師》;還有一些我們想要讓學生理解其產(chǎn)生的歷史時代背景,譬如《沁園春 長沙》;每一篇歷史材料背后蘊含的意義并不是單一的,我們要有重點地讓學生進行理解認知。在中學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每一篇歷史材料背后,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出題,讓學生對重點有所了解。在歷史材料運用于寫作中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行理解,進行寫作,只要他們的寫作角度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將歷史材料應用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對歷史材料進行選擇。
二、多種形式應用,靈活運用歷史材料
我們在選用歷史材料時,要注意選擇多種形式來進行運用。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往往選擇的歷史材料形式是故事或者是一些片段。在寫作時,教師也大多數(shù)是提供一段材料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理解,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進行寫作。歷史材料應用的多樣化,譬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歷史成語或者是其他歷史材料對話,讓學生進行理解和寫作。在進行歷史材料閱讀理解時,可以給學生提供四字的歷史成語典故,譬如臥薪嘗膽、圍魏救趙、霸王別姬等,讓學生知道這個成語所代表的故事以及傳達的思想是什么,并且能夠?qū)v史成語典故進行了解,知道其中蘊含的故事,知道其所帶給我們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歷史材料應用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多種形式的結(jié)合,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僅僅運用一種形式讓學生進行理解,也可以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理解,融會貫通。在不同形式的融匯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材料,并且也不會感覺到枯燥無聊。
三、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是否能夠很好實施,是否能夠達到課堂預設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學生對于有些歷史材料認為是比較晦澀難懂無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材料所蘊含的內(nèi)涵。
在《三顧茅廬》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表演出整個歷史材料。在這樣的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更加愿意跟著教師的步調(diào)的,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并且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記憶持久度是更加恒久的,更能讓學生記憶深刻?,F(xiàn)在大力提倡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運用情境式教學能夠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對于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能有特別大的影響。在閱讀理解時,讓學生自己學會“以身代景”“共情”,這樣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在這樣的策略下,學生能夠很好地進行理解。對于在后面的寫作中說,能夠很好地將自己已經(jīng)熟知的歷史材料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中去。這對于學生的寫作素材的積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讓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有話可說,不至于無話可說,甚至是胡亂說。
歷史材料應用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教師在現(xiàn)代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的一種新形式,對于歷史材料,如何更好地融匯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來,我們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來尋求更好地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閱讀教學的策略。
參考文獻
[1]石楠.初中語文古代經(jīng)典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8(30).
[2]鐘文.歷史素材作為中學語文寫作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5.
[3]倪云鵬.信息化時代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