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娟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閱讀指導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還對學生個人的語言表達、思維分析、聯(lián)想想象能力有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采取創(chuàng)新的閱讀教學策略來促使學生提高對閱讀的熱情,其中成效略微顯著的一種途徑是“整本書閱讀法”。本文的核心論點即為“何謂整本書閱讀及其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巧妙運用”,同時也列舉了幾大教學案例來證實文章的觀點,以期能夠讓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扎根于學生的內(nèi)在本質中。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本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整本書閱讀”的核心點主要在于“整”字,顯然它與單篇閱讀的含義是相反的,前者主張初中生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用心去品味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與思想。然而,很多學生誤以為“整本書閱讀”即為“強制性閱讀”,其實并不然,因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整本書閱讀”這項學習活動的實施地點與時間是與課堂無關的,它提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發(fā)展自己的閱讀興趣愛好,在合適的時間內(nèi)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和思考。這便為學生開創(chuàng)了一個自由平等的開放性閱讀平臺,學生能夠盡情徜徉于文學世界中,享受與文人的思想溝通。
一、對于“整本書閱讀”的基礎概念分析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平時課堂中所接觸到的閱讀通常是短篇閱讀。一般而言,整本書閱讀會被遺留到課外的時間進行,它是從一本書的全局出發(fā),對其進行內(nèi)容、思想上的“解剖”。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教導學生講究閱讀方法,必須要在泛讀、精讀、略讀之間把握好度,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好時間。整本書閱讀的范疇是不受限的,可以是文學類、哲學類或者是社科類,只要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汲取文學的營養(yǎng),就可以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對象。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久而久之學生也能得以個性化地成長與發(fā)展。
二、建立整本書閱讀的課程體系,制訂詳細的讀書計劃
在開展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之前,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組的教師理應先構建起完整的課程體系,否則學生很容易像“熱鍋上的螞蟻”,對于整本書的閱讀毫無頭緒。待課程體系建設完成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推進活動的開展,如章節(jié)導讀、故事講堂、名著引領等等,以上方法能夠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開一個好頭。當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永遠伴隨學生。大多數(shù)時間,學生還是需要自主閱讀,有不懂或者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詢問教師,學生還必須自主完成對整本書的閱讀。這就涉及“計劃”的問題,所謂“計劃”,就是詳細安排,包括內(nèi)容、時間、閱讀的方式等等,很顯然整本書的閱讀任務是非常艱苦的,有可能時間跨度達到“月”級別。這取決于學生的理解速度和能力,為了提高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效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完善閱讀計劃,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在整本書閱讀的伊始,教師一定要叮囑學生這一階段的重要性,因為萬事開頭難,如果學生在開頭就無法融入到閱讀中,那么后續(xù)就更難融入。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將文章的中心思想領悟到位。語文是集語言知識與技能為一體的文化科學,書有其要傳達給讀者和社會的含義,閱讀就是為了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距離,這樣才能進行人物情感分析、主題內(nèi)容、文章啟示、現(xiàn)實意義的點評。整本書閱讀也是如此,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法則,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完全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含義。
三、呼吁師生共同參與其中,鍛煉學生的文學思維
在初中階段,“整本書閱讀”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與書本內(nèi),文學的世界是沒有邊界的,教師應當成為文學海洋的“舵手”,帶領學生向著更為廣闊的方向進發(fā)。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開啟師生共讀的和諧模式。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特定的章節(jié)設置問題,讓學生用筆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感悟,這種方法類似于“壓力驅使”。對于學生而言,在閱讀中他們能夠帶著問題去文案中搜索答案,實現(xiàn)了在探索中學習的目的,這樣一來當學生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問題答案后,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這對于初中生的閱讀熱情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鞏固。
以魯迅先生的文學巨作——《駱駝祥子》為例,在學生正式開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列一份問題清單:了解魯迅先生的為人;你認為文中的主人公祥子是否有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可能;對于上一個問題請談一談你的想法的原因;祥子最終成了一個怎樣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夢想破滅了,所以幾經(jīng)社會的壓迫,他最終淪落為社會的混混之流,你認為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上述的問題清單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的深度是由淺入深的,如果學生不通讀作品,很容易對于其中的某個問題呈現(xiàn)出一知半解的情態(tài)。當整理完問題清單后,教師便可正式向學生下達任務,學生需要根據(jù)清單為自己制訂合理的閱讀計劃和時間。顯然以上問題沒有具體答案,每位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為問題量身定做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和他們進行一樣的任務,在最終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以身作則先發(fā)表自身對《駱駝祥子》的見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性也能得到良好的激發(fā),從而為后續(xù)開展活動奠定基礎。
四、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交流平臺,深化學生的思想境界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名言的意思是由于每個人思考的切入點和延伸面不同,對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單篇閱讀尚且如此,整本書的閱讀亦然。當學生用心讀完一整本書后,此時他們的感想是最豐厚的,正如同剛出爐的面包般濃醇,所以教師應當趁熱打鐵,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輕松、開放的評價交流平臺,可以借助當今盛行的信息媒介,如QQ群、微信群等等,學生彼此之間的思想交流能夠在無形之中深化他們的思想境界,久而久之,學生閱讀就會從深入的角度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
例如在研究“人物傳”的過程中,通?!毒永锓蛉藗鳌泛汀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是受眾面最廣的兩本讀物,對于前者,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完整本書后讓他們完成一個基礎性反饋的任務,學生需要為居里夫人建立一張完善的任務關系表,這一任務毫無疑問是貫穿全文的,學生掌握了所有任務之間的關聯(lián)性才能夠完成這項任務。對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著作,主人公保爾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評價性反饋的任務,以“你心目中的保爾”為視點進行深入的探討與評價,幫助學生增進彼此的了解。除以上兩種反饋方式,專題性反饋也是“整本書閱讀”后一種慣用的反饋方式。這些閱讀反饋有利于學生對閱讀的整體內(nèi)容作總體的二次回顧,一般而言,學生對于同一本書的第二次思考總會比第一次要更深刻,有了第一次的鋪墊,學生的思想才能得到深化,審美的情趣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采取適當?shù)姆椒ㄒ龑W生進行文字的閱覽、探究與感悟,如果采用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模式,對于學生整本書的閱讀將造成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后果。因此,為了吸取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訓,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閱讀技巧的掌握情況,若發(fā)現(xiàn)有學生半途而廢或是心神不寧,需及時加以點評和指正。這樣一來,學生在整本書讀完之后,才會有可能產(chǎn)生“撥開云霧見月明”的痛快之感,否則整本書的前后章節(jié)無法在學生的腦海中連成完整的篇幅,這樣的閱讀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參考文獻
[1]宋開菊.初中語文新課標視角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與策略[J].新課程(下),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