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文化館,福建龍巖 364302)
中國歷史上移民潮此起彼伏,因避戰(zhàn)亂等原因,中原大批漢人南遷。在唐末宋初出至宋末元初時期,一部分南遷漢人遷移到閩粵贛邊地區(qū)生活,并逐步和當?shù)赝林蜕贁?shù)民族相融合,成為以南遷漢人為主的客家先民。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南遷漢人不斷融合了當?shù)赝林蜕贁?shù)民族,由于他們在人數(shù)上、經(jīng)濟上、文化上占優(yōu)勢,逐步形成了客家文化以及客家民系。
畬族,又被稱為畬客、山客,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閩、粵、贛、浙等省,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廣大山區(qū)。畬人自稱為“山哈”,意思為居住在山里的人,較早的文獻記載稱之為“蠻”、“徭”、“蠻僚”、“侗蠻”或“侗僚”等。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xiàn)“畬民”和“峯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民族識別,1956年國務院正式確定該民族為“畬族”。
關于客家與畬族的關系,很多文化學者在不少的著作中都指出客家與畬族的關系“非常密切”。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文化學者認為客家文化是博大的,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一部分含有畬族文化的成分,并認為客家及其客家文化的形成是漢畬長期交融互動,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融合并形成的。
武平縣,位于福建省西南部,處于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鄰上杭,西毗江西,南接廣東,北連長汀,是閩西客家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永平鎮(zhèn)中湍村位于縣城中部梁野山北麓山間谷地,全村人都姓藍,是歷史上畬族的重要居住地之一。本文拋開語言、服飾、飲食、生產(chǎn)技能、生活習慣、通婚等方面漢畬兩族關系也密切的因素,只從武平縣永平鎮(zhèn)中湍村的“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過錐床”這項省級非遺項目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抽絲剝繭從現(xiàn)象到本質,探討客家文化與畬族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年的11月20日,也就是農(nóng)歷十月十五,是武平縣永平鎮(zhèn)中湍村一年一度打醮的日子。按照當?shù)亓鱾鞯牧曀?,每隔三年都要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過錐床”等民間絕活表演。在民間絕活表演之前,當?shù)匦疟娫谙惆盖叭蚓虐?,俗稱“迎神”。
“上刀山”也叫“上刀桿”。首先是扎立刀桿。根據(jù)“小年三十六,大年七十二”的刀把數(shù)確定刀桿的長短,一般用近30公尺的杉樹原木桿,用鋒利長刀插在刀桿上。刀桿下部還有三道關卡,刀桿的兩側交叉穿插地釘著36或72把長刀,像階梯一樣,刀把用繩子上下連著綁穩(wěn),刀刃向上,看去閃閃發(fā)光。以高聳的刀桿頂端為圓心,向地面四周拉扯上9條繩,每條繩上扎有黃、白、紅、綠、藍的各種紙花和神符小旗,高聳的刀桿如“云梯”直沖藍天。上刀山之前會在刀桿下舉辦供刀神儀式,貢品為一豬九雞,供奉位置分別為刀桿腳下供一豬一雞,四方、四樁各供一只雞。由祭司主祭,祭師穿著新衣服,用黃布包頭纏腰,打赤腳,口念《孝經(jīng)》,并頻頻呼喊:“銅皮鐵骨祖師到!”待時辰一到,他便舉足踏上刀山,雙手攀握木柱兩旁刀口,兩腳也分別踩在木柱兩側的刀刃上,慢慢地攀援而上,至頂坐在丁字形橫板上。對其后也要上刀山者,他便跌筶請示菩薩同意后,依次而上,至頂端后隨即下來。
下火海,也叫過火坑,用土磚砌成寬約2米,長約8至 9米的坑,里面堆著滿滿的木炭,木炭在經(jīng)過了近2個小時的燃燒后,燒得通紅,成為了一片“火?!保嗽谖迕字畠榷寄芨杏X到熱浪翻滾?!按缘茏印边吥睢缎⒔?jīng)》,邊撒食鹽等物于炭火中,并斷斷續(xù)續(xù)地高呼“雪山師傅到!”“雪山師傅千年雪、萬年霜!”隨著撒食鹽的次數(shù)增多,炭火由紅漸變成綠色,火焰上沖的氣也漸次降低。當火焰變綠和火勢降低到相當程度時,“代言弟子”就宣稱:“雪山師傅到了,可以過了!”接著他就帶頭打赤腳走過火坑,隨后要過火坑的人也都赤腳依次走過。
“撈油鍋”即是在熊熊爐火中把鐵鍋里的油燒沸,人們把一簸箕農(nóng)家做的白色米粄放入油鍋。10多分鐘后,白色的米粄漸漸炸成了金黃色。米粄炸熟后,有幾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雙手伸入滾燙的油鍋里將米粄撈起,表演者舉起雙手,證明未有任何傷害。
“過錐床”即是在布滿鐵釘?shù)腻F床上行走。錐床是一塊長近2米、寬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兩三厘米釘一枚8.3厘米長的鐵釘,共釘了2300多枚,鋒利的鐵釘尖頭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斑^錐床”開始,隨著一聲聲吆喝,表演者脫去鞋襪,邁著小步緩緩走過錐床,走完后腳底完好無損。
這項民間絕技,在2005年,被確定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前有3個省級非遺傳承人。
畬族以四大姓氏鐘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畬族漢姓,永平鎮(zhèn)中湍村全村百姓都姓藍,屬于客家典型的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湍村現(xiàn)有藍姓村民3000多人,現(xiàn)都是講客家話,是武平藍姓的聚居區(qū)之一。
據(jù)史學研究,藍姓起源于今西安市藍田縣,歷秦漢而降,藍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三地為藍姓最早發(fā)祥地,后世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隋唐,畬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xù)向閩中、閩西、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大量出現(xiàn)于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qū)。廣東潮州府鳳凰山是畬族的聚居地,后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其中部分來到武平居住,直至現(xiàn)在武平仍有“鐘半縣”之稱,而鐘姓便是畬族的其中漢化姓之一,大約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葉以前這支畬族先民又遷到贛東北居住。
筆者通過族譜和《武平志》了解到,在客家文化研究中武平姓氏的遷入時間以鐘姓為早,于公元776年前后也就是宋初遷入武平,鐘姓又恰恰和藍姓一樣是畬族的漢化姓氏,為畬族的四大漢姓之一。武平在宋淳化五年,也就是公元994年建縣,以上史料說明,畬族在武平還是武平場未建縣之時就已遷入。武平藍姓遷入的時間為公元1323年,也就是元朝時遷入。遷入武平的畬族時間跨度在宋朝至明朝。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根源上,藍姓始于中原,和客家人的根源為同一脈;遷徙路線上,經(jīng)由寧化石壁再遷徙,與武平很多的姓氏遷徙路線是一樣的,寧化為客家祖地,武平很大一部分客家先民經(jīng)寧化遷徙而來;在定居繁衍上,藍姓宋時已在福建南部發(fā)展鼎盛,后來南遷至潮州、梅州,再北遷至武平,這和最早的客家先民定居在閩粵贛邊的時間點是不謀而合的。
“上刀山下火?!眮碓匆恢蔽从幸粋€統(tǒng)一的定論,比較讓大家認同的有兩種。一種傳說是青年龍九郎為醫(yī)治同胞的眼疾之苦,他跨過了72座刀山,又穿過了72片火海,歷經(jīng)千難險阻終于采得仙藥,為大家解除了病痛。為了紀念他為民解除病痛的功德,大伙創(chuàng)造了上刀山、下火海的絕技神功。又傳說明朝兵部尚書王驥將軍,王驥三征麓川回朝后被奸臣所害,而閩西客家人和畬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就是為了紀念王將軍。
但這些只是傳說,通過筆者在深山中調研走訪并和客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勞作相結合發(fā)現(xiàn),這些很多的民間絕技都源自于畬族祖先勞作方式的演變。客家地區(qū)山高林密,并無多少平坦的土地可供耕種,人們只好向山林討生活,但山林中各種野獸出沒無常,因此古時人們的生存條件是極其惡劣的。在山林中由于自然雷電等原因會出現(xiàn)森林大火,這些大火燒灼森林的同時將林中的各類動物也燒熟,古人便在林火的灰燼中獲得各種食物,雙腳時常踩在余火中。在武平219個行政村的村名中,由很多村帶有“畬”字,如永平鎮(zhèn)的石畬村,東留鎮(zhèn)的黃畬村、蘇畬村,桃溪鎮(zhèn)的洋畬村、林崗畬村,武東鎮(zhèn)的袁畬村、張畬村等。這個村名中的“畬”字有以下兩種含義,一是畬族;二是焚燒山地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據(jù)《臨汀匯考》載:“畬客開山種樹,掘燒亂草,乘土暖種之,分粘、不粘二種。四月種,九月收”。唐代南岳玄泰禪師作《畬山謠》曰:“畬山兒,畬山兒,無所知。年年斫斷青山嵋。猿揉路絕巖崖出,芝術失根茆草肥。年年斫罷仍再鋤,千秋終是難復初。又道今年種不多,來年更所向陽坡?!痹谙蛏搅謷甑酶氐姆偕街?,畬人更是會蹈火而過,便被逐漸演化成“過火?!?。在山林中碰到各種野獸,先人便會勇敢迅速地攀爬到大樹的頂端以獲得安全,由此便衍生出上刀山的活動。其余“撈油鍋”“過錐床”等絕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亦有異曲同工之處。
早期來到這片土地的客家先民,面臨著同樣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客家先民的生存發(fā)展和畬族并無差異,只是在過程中畬族衍生出了“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過錐床”這樣具有聚落性的一種特定的習俗。
中湍村有一座忠新館,里面供奉著三排九尊塑像,由下而上第一排分別為關圣帝君、文昌帝君、姜大圣人;第二排為雪山祖師、張大元君、何老仙姑;第三排為普庵祖師、王母仙娘(王母娘娘)、太上老君。這9尊塑像涵蓋儒釋道三種,如文昌帝君、姜大圣人為儒教,普庵祖師、雪山祖師為佛教,王母娘娘、太上老君、關圣帝君、張大元君、何老仙姑為道教。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中湍村都要進行“打醮”活動,“打醮”時,全村人就要進館燒香念《孝經(jīng)》,《孝經(jīng)》是講述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學的著作,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為典型的儒家學說。由此可肯定中湍村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之深,這也是畬族文化和客家文化融合的一個明顯見證。若逢寅、申、巳、亥年,其活動規(guī)模更大,稱作“打大醮”,期間要遵照神明的旨意“大開法門”,即“上刀山”、“ 過火坑”。這里的神明即指供奉在忠新館里的9個代表儒釋道教派的神明。在醮壇里,由“代言弟子”主持念《孝經(jīng)》的,如果“代言弟子”代表神明說了什么,善男信女就堅信照辦。在這里我們又可看出,崇拜“圣人"、“仙師”等表現(xiàn)出很濃厚的巫術色彩,如:“何老仙姑”即何仙姑,她是武平縣志記載上最長壽的人,擅長藥術醫(yī)治病人,據(jù)說活到了150歲,是《武平志》中有記載最長壽的人,為八仙之一。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受佛教和儒家文化影響甚深,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隨著客家先民在這里定居,儒教和佛教文化也隨之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图业乃聫R基本較少有單純的佛教、道教或儒教場所,很多場所同時供奉儒釋道三種甚至更多教派,從這方面反映出客家人信俗是多元化的。從中湍村忠新館的供奉也可看出其信俗也已多元化,畬族信俗發(fā)展已與客家信俗發(fā)展融合在一起了。
在畬族中廣泛流傳含有南蠻意識“盤瓠”傳說,畬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畬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述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畬族的始祖。
“盤瓠”傳說是畬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畬族中,由于受“盤瓠”傳說故事的影響,所以產(chǎn)生的牛崇拜和狗崇拜是比較典型的。在中湍村,有關牛崇拜和狗崇拜的故事也是十分引人注目,具有比較原始的色彩,至今還傳有“牛欄祖地”的故事,當?shù)嘏H獠荒茏鳛楣┢饭┓钭嫦?。每年的四月初八日則是牛的生日,這天要侍奉好牛,讓牛吃好玩好。與此類似,畬族神明崇拜中,因狗在畬族起源中是高辛氏身上耳蟲變化而來的,因此中湍村民認為,狗是通靈神圣的,狗肉不能作為祭祀神明、祖先的供品,體現(xiàn)對祖先的敬仰。另外,即使因特殊情況需要殺狗時,也不能在家中宰殺,應在遠離住所偏僻的井邊、河邊切成塊后才能拿回家去煮,并且不以狗肉待客。每年的六月初六是狗生日,這天村民家中有狗的要替狗洗澡。
中湍村民在每三年一次的“打大醮”時,需“上刀山”“下火?!薄皳朴湾仭薄斑^錐床”的男子須戒狗肉、戒牛肉、戒色等半個月,這些顯示出濃厚的祖先崇拜。
武平縣省級非遺項目“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過錐床”等民間絕技,在過程中保留了不少較原始的痕跡,具有比較濃厚的畬族色彩。但細細分析來好多東西已并不僅僅是畬族才具有的,它在漫長的發(fā)展傳承中很多方面又融合和客家的文化,顯現(xiàn)出與客家文化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我想,這要理清畬族文化和客家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是一項很龐大的研究體系,還要從婚喪嫁娶、成人禮儀、節(jié)日風俗等全方位分析,今天我們僅從此項非遺活動中窺見一斑,期待再深入后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