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偉德
(山東省昌樂縣西湖小學,山東濰坊 262400)
考場作文在語文試卷中占半壁江山,很多語文教師平時疏于對學生的作文訓練,可是又想使作文得高分,不得已在臨近考試的一段時間強化學生的作文訓練,利用各種各樣美麗的外衣(如小標題式、書信式、劇本式、前言后記式、證明題式等各種各樣的外在形式)把本來內(nèi)容空洞毫無特點的文章掩蓋在這樣的漂亮面紗之下,這種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誤導了學生。在內(nèi)容充實的基礎上配以華麗的外表,本無可厚非,可使文章更加出彩,但如果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這方面,不培養(yǎng)學生平時積累的語言的習慣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談何提高,可想而知這樣的考場作文也不會出彩。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小學生寫作文時很容易寫成流水賬,空話、套話太多,雖然他們很想寫好,但苦于囊中羞澀,因此“無米下鍋”。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小學生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積累,很多的寫作素才由于他們不會觀察,不會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就從身邊溜走。當提筆書寫時,腦子里空空如也?!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生活,有了生活做基礎,才能給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迸發(fā)出寫作的欲望和靈感。因此,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就尤為重要。
一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積累素材。平日的學習生活包括同學們聽課、做作業(yè)、搞實驗、思考、向老師請教疑難問題,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 藝術節(jié)等等。作文是一種艱苦而充滿樂趣的腦力勞動。不論是解開了一道數(shù)學題,還是成功地做了一次實驗;不論是總結了一個經(jīng)驗,還是得了一個教訓。同學們只要認真地思索,深入的觀察,就不難找到作文素材。
二是通過實踐性家庭作業(yè)積累素材。利用閑暇時間,布置有意義的家庭作業(yè),如布置學生科技小制作、小發(fā)明等。和嚴厲的父親、慈愛的母親、活潑調(diào)皮的弟妹之間的碰碰撞撞、恩恩怨怨。做飯、炒菜、洗衣服等家務勞動,這些發(fā)生在學生的自身上的事情,就又成了作文中的好素材。
三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如組織學生各種課外活動,活動結束要求學生寫出習作或者感想等。春游、爬山、參觀等,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置身于大自然中,擁抱大自然,拋開了課堂上煩瑣的課本知識,更能讓學生與大自然產(chǎn)生共鳴,從而打開了寫作思路,寫好作文也就順理成章了。
每周五下午是作文課,我們學校開始的“趣樂情”習作研究已進行了好多年,學生已掌握課堂作文模式,課前的一分鐘演講,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自由演講,內(nèi)容不定,談什么都行,天文地理,奇聞逸事,家庭矛盾,鄰里親情……學生們興趣非常高,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為下一步的習作積累了素材。
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有親身體驗。例如,在學完一篇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續(xù)寫人物的命運,來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早讀的時間舉行讀書會或講故事會。老師提前布置作業(yè),平時讓學生多讀課外書,記錄整理有用的東西,以備講故事或演講中使用,這樣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把書中的素材化成了自己作文中的內(nèi)容。
有了豐富的觀察和積累做基礎,學生兜里有了米,就不怕做不出一鍋香噴噴的米飯。
雖然寫作離不開生活,但光有觀察和體驗還是遠遠不夠的,廣泛地大量的課內(nèi)外閱讀更重要。因為它是習作的基礎,沒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做功底,觀察生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課內(nèi)外閱讀,打牢這個基礎,學生才有習作的潛力,才能夠一勞永逸。
把閱讀教學貫穿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主題叢書中與之有關的文章,從中找出此類文章中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包括: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寫作上用到的東西,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并教會學生寫旁批的方法,每周兩次的讀書筆記是不可少的,簡單的重復性的摘抄是不需要的,關鍵讓學生寫一些感悟性的東西和體會。
在加強課外閱讀的同時,也注重課外古詩詞的背誦,并持之以恒進行下去,過一段時進行一次詩詞大會或讀書報告會,學生興致非常高,有了雄厚的閱讀為基礎,就會產(chǎn)生厚積薄發(fā)的可喜局面。
2.3.1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想辦法,出點子,筆者經(jīng)常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把自己喜愛的文章,整理到一個本子中,或者背誦。因為筆者以前讀過大量的書,喜歡背誦古詩詞,這個習慣在做學生時代就有,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因此,在作文課之前或者在其他合適的時間,讀給學生聽或者背誦給他們,給他們講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每每這時候,他們不自覺地就會產(chǎn)生羨慕之情到這時候,就會告訴學生,只要他們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他們也能夠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讀一本好書,好像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這些讀書的名言讓學生熟記在心。課堂閱讀時,或采取小組競爭的方式;或采取量化打分的方式,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欲望,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爭論研討,激起靈感的火花。
2.3.2 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利用作文課和平時的語文教學,把課外閱讀的方法教給學生。從選擇的書目,閱讀的內(nèi)容等方面都要個學生以指導。把平時課堂上閱讀的方法運用到閱讀課外書上,并且讀書與思考,記錄結合起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一邊讀一邊記一邊思考,只有這樣,書本上的東西才會慢慢變成有營養(yǎng)的東西,消化在自己的知識倉庫里,變成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要求學生在讀書的時候都要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把自己平時的感悟,課外記住的優(yōu)美詩篇及時補充進去。此外,詩詞大會、讀書報告會都會運用到自己平時閱讀中所積累的知識,這樣就逼迫學生自己去進行課外閱讀。隨著課外知識的增多,學生的知識面更加擴大,語言積累就越多,學生也就不再愁寫作文,他們嘗到了閱讀的甜頭,閱讀的興趣就會更高,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就越來越高。
2.3.3 指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學習
讓學生以有獨立的地位,讓學生通過閱讀,學會自主學習,能溝通過反復品味,走進作品,在自讀、自悟、自得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意識。
語文主題學習堅持以語言學習為核心,教材文本和主題學習叢書為主要的憑借,體驗書中的情感為主線,聽說讀為主要方式,寫為最終的結果。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閱讀的能力,并為儲備作文素材打下基礎,
2.3.4 要加強背誦
在教學中要強調(diào)背誦的重要性,特別是唐詩宋詞及名人名言的背誦,只有背熟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俗話說得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有了充足的“米”那就不怕做不出“香噴噴的飯”了。
這樣,做好了“積學以儲寶”“聚材而吸收”的工作,有了相應的知識儲備、 生活積累及真切體驗,就不怕“無話可說”了。學生走出無話可說、無從下筆的困境。
言為心聲,話如其人。對話描寫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個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都要熟練掌握人物對話的幾種形式,更要把握好人物語言描寫的可信度,即人物對話要合情合理,要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那種為了拔高人物身份,或為了主題深刻而有意編造的情節(jié)反而會弄巧成拙。從以下兩篇文段中就不難看出學生的作文中存在著這樣的毛病。
“怎么?又沒考好?肯定又是沒有認真復習所致?要么又是粗心大意! ”
“怎么?又和同學鬧矛盾了。你的脾氣又犟,性格又急躁。經(jīng)常要你遇事冷靜,三思而行。說話要文明! 可你……”
……
父母是同學們最熟悉的人。家里的人、家里的事是同學們常寫的對象。以上兩段人物的語言描寫,在家庭類的文章里經(jīng)常看到。乍一看沒什么,再仔細一琢磨,才覺得有些問題。
作為一名農(nóng)村教師,所接觸的學生家長大多是農(nóng)民,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因人而異,各不相同,但教育自己的孩子時,筆者想他們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為什么? 上面兩例,書卷味太濃,說教氣太盛。這兩句話好像是班主任教育學生時說的。這些話從老師口中說出,自然貼切;而一旦從家長口中說出,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別扭。
不妨再看看這位同學寫的《期待的眼神》:
有一天晚上,我鼓足勇氣,終于對父親說出了藏在我心中很久很久的那個念頭。
“爸……我……我不想上學了,我想幫家里掙錢!”
“什么! 你說什么! ”
“渾小子,你怎么這么沒出息,沒見識。養(yǎng)兒不讀書,只當喂頭豬……”在黃昏的燈光下,父親像一頭發(fā)怒的豹子,布滿血絲的眼睛里透出憤怒、無奈還有絕望。
此時此刻,我終于讀懂了父親的眼神。
在這個片段中,你根本看不到拔高了的、美化了的人物對話,人物的語言完全是具備個性與特色的老百姓的語言,帶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氣息,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人物鮮明的個性。這樣的人物對話,豈不叫人覺得自然貼切,讓人更喜歡嗎?
總之,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進行下去,小學生習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但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校內(nèi)活動與校外活動相結合,還要結合老師的啟發(fā)誘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體驗,學生才能真正積累好寫作素材,做到有米下鍋,做出香噴噴的“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