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摘要:高校校報是校園的主要媒體之一,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推動高校教書育人方面具有輿論引導、典型示范、培育大學文化的功能。然而,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傳統(tǒng)的高校校報辦報模式面臨巨大的沖擊。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校報要更好地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當提高校報質量,積極創(chuàng)新內容;加強校報隊伍建設;加強與新媒體融合。如此,才能充分發(fā)揮輿論導向和報紙育人功能,發(fā)揮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劣勢;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65-03
高校校報是隨著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誕生而問世的。[1]4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校報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當今信息傳播有著新的環(huán)境,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報紙,比如高校校報,即刻面臨新媒體環(huán)境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生存空間日益受到擠壓。如何提高校報的閱讀率,符合師生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為校報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輿論引導
高校校報對大學生的輿論引導是有權威性的。校報是高校黨委主辦的報紙,是校黨委的機關報,是校黨委的“喉舌”,是校黨委直接領導下的輿論工具。在學校范圍內,校報發(fā)揮著一定的輿論指導作用。校報宣傳黨的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傳播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尤其是對于一些事物現(xiàn)象的評論,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由于高校校報有著這一特點,高校校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便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高校校報對大學生的輿論引導是有針對性的,校報的宣傳內容是明確的。校報始終站在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既是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時,校報也服務于學校發(fā)展大局。校報能夠結合學校實際,貼近學生生活,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空中樓閣”,它是真真切切的。[2]校報積極廣泛地反映大學生的真實校園生活,有意識地組織以正面為主的宣傳報道,用正能量化解校園建設中出現(xiàn)的不良思想,助力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二)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法寶。用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能夠激發(fā)起廣大學生的思想激情,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校報在校園思想政治宣傳中,發(fā)現(xiàn)、挖掘典型事跡,并進行精心策劃和準確報道,旗幟鮮明地贊美校園里的真、善、美,充分發(fā)揮模范先鋒和典型示范作用。這種典型示范“以小見大”,具有巨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是高校校報通過非權力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施加的積極影響,它把優(yōu)秀的精神品格轉化為鮮活案例,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的進取心和榮譽感,促進大學生崇高的理想、目標的建立,引導大學生棄惡揚善,端正態(tài)度,規(guī)范好自己的行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典型示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的群體特征而言,樹立一個良好的典型所起到的帶動作用是非常強的。而校報則是典型示范樹立方面的有效平臺,通過校報的宣傳來進行典型示范,往往也能夠獲得廣大同學很強的認同。
(三)培植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一所學校從建校以來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由該校歷屆師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形成的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等的總和,其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以及日常行為等方面的改善是極為深刻的。[3]營造優(yōu)秀的大學文化是每一所大學都追求的目標,而高校校報是營造大學文化的重要陣地。高校校報作為大學校園的主流媒體,匯聚了眾多高級知識分子,刊登了聚焦校園熱點、具有理論深度的評論文章。大學生思想活躍且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校報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能潛移默化地將價值觀念等傳播到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對他們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與引導力,能夠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高校校報能在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是傳承文明、培植大學文化的陣地。大學生群體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一個群體,思想開放并且十分多元化,不同的高校在大學文化方面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其核心和價值取向往往是一致的。因而校報在配置大學文化方面也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和工具,以校報為宣傳陣地進行大學文化配置,能夠形成富有正能量的大學文化,真正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大學文化的精髓,促進高校大學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
二、新時期高校校報面臨的困境
校報是高等學校黨政組織的“喉舌”,是校園內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主流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本身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如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權威性、豐富性、指導性等。但是也應當看到,在新時期的今天,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尤其是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普及,對于高校校報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得新時期高校校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臨困境和挑戰(zhàn)。
(一)校報自身存在的問題
1.出版周期長、時效性差。在信息爆炸的快餐文化時代,時間是新聞的靈魂,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體現(xiàn)。然而,高校校報在周期和時效方面存在問題。高校校報有一套組稿、編輯、排版、校定、審核的完整流程,加之資金、設備和人員等的制約,相對網(wǎng)絡媒體而言,校報出版周期較長、時效性較差。很多新聞出現(xiàn)在校報上就成了“舊聞”,失去了新聞的價值,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制約了校報發(fā)揮其輿論引導的功能。
2.信息量有限,且內容較枯燥,行政色彩濃厚。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校報須對信息進行遴選,同時校報的報道內容范圍狹小,刊登的新聞多數(shù)來自本?;蛐值茉盒#沟眯竺科谒馨l(fā)布的信息量不足。而且,高校校報是校黨委的機關報,其性質有一定的局限,過于宣傳學校領導活動,報道的內容較為枯燥、干癟、無營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報的可讀性,使得校報成了“公告欄”、“宣傳紙”、“會議記錄”,極大地影響了校報作為校園官方媒體的新聞傳播價值。
(二)來自采編隊伍的挑戰(zhàn)
就當前高校校報的運營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采編隊伍人員不足的問題。不少高校校報并沒有完善齊全的人員配置,導致校報的很多人員都集多項事務于一身,工作壓力大,學習和鉆研的時間極其有限。此外,校報編輯也無暇與師生進行互動,創(chuàng)新校報育人模式。對于校報編輯而言,主要是集采、寫、編、校于一體,無法與廣大師生進行有效地互動交流,難以及時了解師生對校報的看法,致使校報與師生之間有了疏離感。[4]校報編輯身心疲憊,校報工作也難以精益求精,嚴重影響了校報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新媒體的沖擊
作為新興的媒休,互聯(lián)網(wǎng)已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接受,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與普及,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體也深入到了各高校,各個高校都建立了校園網(wǎng),開通了許多新型的宣傳方式,如論壇、微博、微信;各類社團、組織,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微信、微博。網(wǎng)絡媒體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且更新速度快,信息渠道眾多,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有校報無法匹敵的優(yōu)勢,極大地奪取了校報的信息資源與受眾,校報的發(fā)展受到了沖擊。同時,當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逐漸多元化,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的世界,多元、開放、自主、自由,削弱了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認知與價值取向的影響,這對校報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
新媒介的興起對高校校報的原有地位及生存空間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高校校報應當創(chuàng)新出報模式、調整出版策略、提高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時代性、提升發(fā)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擔負起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成長成才的神圣使命。
(一)提高校報自身質量
1.注重深度報道。校報在時效性上無法與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一較高下,但可以改變視角,在常規(guī)題材中向深度拓展,挖掘內在價值,體現(xiàn)思想深度、貫徹“三貼近”原則。高校校報誕生之初,就承擔起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任,時至今日,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展現(xiàn)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功能,更是校報的重要職責,但這并不意味著校報成為各級文件、會議、活動、領導講話的公告欄。思想政治教育要凸顯時代性、科學性、現(xiàn)實性,校報在內容選擇上,應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師生”的“三貼近”原則,以此來擺脫校報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增強親和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人、教育人。
2.圖文并茂,豐富版面。版面設計是一種藝術,優(yōu)秀的版面設計和美化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這樣才能夠較好地提升高校校報的吸引力,也就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出高校校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校報要改變以往程式化的“老面孔”,將文字與圖片完美結合起來。圖片在表達效果上比文字更有直觀性、鮮活性和吸引力。要巧妙地利用圖片來豐富版面、創(chuàng)新版式、表達觀點。同時,也可以利用版面設計的藝術魅力,把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增強校報的美感,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3.堅持新聞內容的多樣性和典型性。校報要關注師生的學習和生活,滿足師生的需求。應當堅持報道內容的多樣性。如,對就業(yè)指導類、生活服務類和娛樂類的報道適當增多,提高校報的可讀性和閱讀率,這也符合師生多樣化信息的需求。此外,新聞的內容也要注重典型性,用典型事例、人物榜樣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說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能在無形中把健康向上、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精神思想傳遞給師生。
(二)加強校報隊伍建設
1.充實采編隊伍。人才是關鍵,隊伍是根本。雖然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校報編輯部,但依然存在人手短缺、工作壓力大等問題。校報的采編隊伍急需補充。針對此情況,一方面,可以引進社會媒體的優(yōu)秀人才。這既為校報注入了新鮮血液,又為校報帶來全新的辦報理念和管理制度,有助于校報的改革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記者隊伍。學生記者來源于學生,讓學生記者參與校報工作,使校報更貼近學生,也可以加強對學生記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學生記者的榜樣和引導作用,“以點帶面”,輻射更多的學生。
2.堅持“走出去”,加強對采編人員的培養(yǎng)。高校校報雖然處于高校這一特殊的環(huán)境中,有其他社會報業(yè)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校校報要堅持“走出去”的理念,積極地走出校園。在加強校報隊伍的建設中,應當注重建立起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的培訓機制,定期對采編人員進行相應的專業(yè)培訓,提升采編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這對于加強校報隊伍建設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應當與社會報刊聯(lián)動,也能學習優(yōu)秀社會報刊的做法與經(jīng)驗,加強對采編隊伍的培養(yǎng)和管理,提高采編人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使其在具體的工作中,能以過硬的職業(yè)素養(yǎng),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提高編輯的新媒體素養(yǎng)。新媒體時代,校報編輯只有傳統(tǒng)的采寫、編輯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校報編輯要具有新媒體素養(yǎng),熟練掌握微信、微博、知乎等新媒體工具的使用,采用網(wǎng)絡采編平臺對實際熱點進行整合、加工,歸入所構建的適當欄目,并根據(jù)受眾的反映進行回復討論,加強與受眾的交流與溝通,提高校報內容的質量和水準。如,利用電子郵件、網(wǎng)站宣傳等進行約稿;將文章摘要以微博形式發(fā)布;通過在線評論、QQ、微博等方式,與受眾良性互動。
(三)與新媒體融合
1.借助多種新媒體輔助校報。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校報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一般高校都有校園網(wǎng)、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校報可以利用它們的優(yōu)勢,輔助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校報可以把新聞報道和文章放到微信平臺上,在學校官方網(wǎng)站上開辟“校報專欄”,在校園網(wǎng)上開辟“數(shù)字校報”等,帶動校報的立體拓展。面對新媒體,校報應該主動與之融合,拓寬傳播渠道,利用它們的優(yōu)勢,彌補自身的不足。
2.加強校報網(wǎng)絡建設,實現(xiàn)校報的數(shù)字化。高校校報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加強校報網(wǎng)絡建設,在報網(wǎng)融合上下功夫。實施“報網(wǎng)互動”,積極構建校報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校報數(shù)字化發(fā)展,使校報信息時效性更強,傳播范圍更廣,輻射人員更多,影響范圍更大,是高校校報在當前形勢下擺脫困境及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利選擇。此外,當今報紙和雜志都重視對APP的開發(fā),校報可以借鑒優(yōu)秀的社會媒體APP經(jīng)驗,開發(fā)校報APP,進一步拓展校報的傳播渠道,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
四、結束語
教書育人是高等學校永恒的主題。對于高校而言,在新媒體對校報生存空間、功能發(fā)揮等造成很大沖擊的情勢下,把校報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結合起來,使校報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發(fā)展和完善,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筆者希望以后能為高校校報的發(fā)展提出更好的建設性意見,也相信在學界與校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校報能不斷調整出報思路,轉危為機,推陳出新,成為廣大師生群體的精神食糧,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平臺。
參考文獻:
[1]曹葦舫,金一斌.校報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郭映芬,韓賽.淺談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陳文.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4(2).
[4]隋長虹.互聯(lián)網(wǎng)視閾下高校校報創(chuàng)新發(fā)展探析[J].傳媒論壇,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