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花 張 雪
解放軍第960醫(yī)院泰安分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結核性胸膜炎(TBP)由結核桿菌侵入胸膜所引起,在結核桿菌侵入胸膜后,患者的機體將會出現超敏反應,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炎性癥狀,包括胸液滲出、胸膜充血及胸膜水腫等[1]。本研究觀察了尿激酶聯(lián)合胸腔置管治療TBP的療效,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治療的102例TBP患者作為療效觀察對象,入選標準:經胸膜活檢證實存在結核病理變化,胸水中的抗酸桿菌呈陽性;胸水中的白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存在典型性結核中毒表現;胸水中的ADA值>45U/L,胸水ATA檢測結果為陽性,胸水蛋白與血清蛋白之比>0.5[2]。排除由其他原因所引發(fā)的胸膜炎患者,干性胸膜炎、胸膜處于粘連及增厚狀態(tài)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代謝疾病、免疫功能異常、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將102例分成聯(lián)合組、置管組,每組51例。聯(lián)合組中男31例,女20例;年齡為29歲~71歲,平均(57.2±5.4)歲;TBP病程為3~20 d,平均(10.4±1.2)d;左側胸腔積液24例,右側胸腔積液27例。置管組中男32例,女19例;年齡為27~70歲,平均(56.7±5.1)歲;TBP病程為2~21 d,平均(10.8±1.1)d;左側胸腔積液23例,右側胸腔積液28例。兩組TBP患者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聯(lián)合組及置管組TBP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如給予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同時讓患者服用潑尼松,服用劑量為30 mg/次,1次/d,服用7 d后逐漸減少給藥劑量,潑尼松的給藥時間為14~21 d。在應用常規(guī)療法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采用尿激酶與胸腔置管療法治療聯(lián)合組中的51例TBP患者,在治療置管組中的TBP患者時僅采用了胸腔置管療法。胸腔置管方法如下:置管前先行X線檢查或超聲檢查,以了解積液位置;隨后對胸腔部位進行消毒鋪巾處理,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利多卡因對胸腔局部進行麻醉,在麻醉后進行試抽,以了解是否已經成功穿刺胸膜腔,證實成功穿刺后,作一直徑為4 mm左右的切口,同時將套管針緩慢置入切口中,置入后采用擴張器對通路進行擴張,在套管針達到胸腔后,可將針蕊退出,同時利用導絲將引流管置入胸腔中,成功插入引流管后及時將導絲拔出,引流管在胸腔中插入的深度為8~10 cm。完成上述操作后在引流管的末端連接好注射器、三通開關、引流袋,待胸液開始流出后可將套針的外套管退出,同時對局部進行消毒與固定。對于置管組中的51例TBP患者,在固定好引流管后進行緩慢引流與持續(xù)放液,引流至1000 ml左右時,將引流管夾閉8 h左右;如引流過程中出現氣短、咳嗽或胸悶癥狀,則暫時夾閉管道,在癥狀緩解后重新恢復引流,必要時利用注射器抽吸胸液。對于聯(lián)合組中的TBP患者,則采用注射器抽取胸液,首次抽取500 ml左右,在第2次抽液時盡量抽盡,將20萬單位尿激酶與40 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注入引流管中,注入尿激酶后讓患者適當變換體位,確保胸膜與藥物充分接觸,5~6 h后開放引流。在兩組TBP患者的胸液量<60 ml/d時可將引流管拔除。
1.3觀察指標 治療后行超聲檢查,同時檢查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觀察聯(lián)合組、置管組TBP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同時對比了兩組TBP患者在治療后的抽液總量、胸膜厚度及胸水吸收的時間。
1.4療效判定 在治療后經X線或超聲檢查證實胸膜無肥厚表現,且胸腔積液已經被完全吸收,判定為治愈。如治療后經影像學檢查證實肺部的結核病灶消失,肋膈角部位的胸膜存在輕度肥厚表現,其余部位無肥厚表現,且胸腔中的積液已經被完全吸收,判定為顯效。如經X線或超聲檢查證實肺部結核病灶消失,但胸膜存在明顯增厚表現,胸腔中的積液被吸收,為好轉。在治療后經X線或超聲檢查證實結核病灶未消失,胸膜肥厚表現明顯,胸腔積液未被吸收,為無效[3-4]。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分析數據的差異性,兩組TBP患者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差異檢驗法為χ2檢驗,兩組抽液總量、胸膜厚度等差異檢驗方法為t檢驗,如P≤0.05,則數據比較差異明顯。
聯(lián)合組的總有效率為94.12%,置管組為80.39%,聯(lián)合組TBP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置管組(P<0.05),見表1。治療過程中兩組TBP患者的肝腎功能與凝血功能無異常表現,兩組的不良反應包括胸痛、血性積液、呼吸困難等,兩組TBP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此外,聯(lián)合組在治療后的抽液總量較多,胸膜厚度較小,且胸液吸收的時間較短,與置管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1 聯(lián)合組、置管組療效[n(%)]
表2 聯(lián)合組、置管組不良反應比較[n(%)]
表3 兩組抽液總量、胸膜厚度、胸液吸收的時間對比
TBP患者在發(fā)病后胸水中的纖維蛋白值將會明顯升高,再加上胸膜可能存在多房性積液問題,因此在無法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可造成胸膜遭到積液的惡性刺激,并由此造成病情不斷惡化[5]。對此,在治療中需要及時引流胸腔中的積液,以減少胸膜受到的刺激與緩解TBP癥狀。胸腔置管是臨床中常用的積液引流方法,采用胸腔置管抽液的方法能夠有效減輕TBP患者出現的中毒癥狀,可以解除TBP患者心臟血管與肺臟受到的壓力,加快炎癥吸收速度與促進退熱,還可以有效預防因胸腔中的纖維蛋白大量沉積而引起胸膜出現肥厚或粘連等并發(fā)癥,對于TBP患者機體循環(huán)功能與呼吸功能的改善有重要意義[6]。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在采用胸腔置管的方法對TBP患者進行治療后,有可能導致纖維蛋白出現廣泛性滲出問題,在纖維蛋白出現滲出問題的情況下可增加完全抽凈積液的難度,因此可對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7]。本研究在治療聯(lián)合組TBP患者時聯(lián)合應用了胸腔置管法與尿激酶,結果發(fā)現聯(lián)合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置管組,且聯(lián)合組的抽液總量較多、胸膜厚度較小及胸液吸收的時間也較短,因此可以認為在應用胸腔置管療法治療TBP患者時聯(lián)合應用尿激酶可以顯著改善療效。尿激酶提取自健康腎組織或健康人尿,屬于一種酶蛋白,進入人體后可以明顯增強纖溶酶的表達活性,因此能夠有效促使纖維蛋白發(fā)生降解現象[8]。在實施胸腔置管治療的過程中應用尿激酶,不但可以加快降解纖維蛋白,同時能降低積液黏稠度,避免胸膜發(fā)生分隔或粘連癥狀,有助于增加胸液的引流量,加快炎癥吸收速度與預防胸膜肥厚,本研究再次證實了上述觀點。綜上,聯(lián)合使用尿激酶與胸腔置管可以有效改善TBP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