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祥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學習和培養(yǎng),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史料分析能力占據(jù)其中重要一環(huán)。歷史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面較廣,交叉學科涉及語文、政治、地理、美術等等。其中,最考驗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無非是對于歷史史料的解讀。歷史史料不僅包括文字材料,也包含歷史地圖和考古圖片等。對于歷史地圖的分析和把握就要求在學習歷史時善于古今聯(lián)系和地域變化辨別的基本能力。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材中歷史地圖頗為豐富,較好的呈現(xiàn)了綜合性強的學科特色。鑒于七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并不充分,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的特點,因此需要教師著重分析和把握歷史課本上出現(xiàn)的地圖信息。
歷史地圖信息所蘊含的史料豐富,有著不言而喻的直觀效果,相比較簡單的文字記載,歷史地圖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者歷史證據(jù)和歷史變遷的重大使命。例如統(tǒng)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以下簡稱《絲路》),有三幅地圖需要著重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了解絲綢之路,了解古今絲綢之路的變遷,繼而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絲路》這一課共出現(xiàn)三幅歷史地圖。分別是課本63頁《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課本64頁《絲綢之路線路圖》和課本65頁《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七年級的學生需要依據(jù)具體學情特點如背景知識掌握不足這一實際情況綜合來考慮,同時,這三幅地圖從不同層面展現(xiàn)“絲綢之路”的文明,因而實際的教學目的也不完全一致,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絲路》課中第一幅地圖講的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圖。在這里,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來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沿途路線。西漢都城位于長安,張騫出使西域的起點位于長安,沿途經(jīng)過隴西越過祁連山到達樓蘭,最遠達到大月氏。為何去往大月氏便折返不在往前,此時需要教師適時補充一則文本材料,“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逃遁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同時聯(lián)系課本,由學生進行地圖分析得知原因,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無奈張騫到達西域之時大月氏早已無心再戰(zhàn),張騫無功而返。教師此時在此基礎上提問,張騫出使西域沿途所經(jīng)之地可能會存在哪些危險。張騫是如何克服困難的,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和情感。被困匈奴十年依然堅持回到漢朝的張騫為了逃避匈奴的夾擊,返程路線與前往路線不同,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標出。通過看地圖再結合文本進行歷史分析,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又分析了歷史地圖,圖史結合,生動豐富。
《絲路》課中第二幅地圖史料是《絲綢之路線路圖》,請同學結合地圖分析溝通東西方貿(mào)易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從都城長安出發(fā),途徑河西走廊,穿過河西走廊經(jīng)西域到達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最遠到達了大秦,也就是古羅馬。由于地圖標注的沿線各個地點十分明確,再加上課本文本具體介紹了絲綢之路路線,學生分析起來難度不大。這里需要著重幫助學生分析的內(nèi)容是漢代地圖和當今地圖的地點名稱不盡相同。長安—西安,玉門關—敦煌,疏勒—新疆喀什,安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大月氏—阿姆河流域,大秦—古羅馬,今地中海地區(qū)。需要將漢代歷史地圖中的地名對照當今地名進行古今聯(lián)系,方能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概念,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地圖中包含的史料問題。歷史地圖史料的分析過程中,常態(tài)的工作便是古今地名的轉換理解,這也是學習史料乃至學習歷史的必修內(nèi)容。
第三幅歷史地圖則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通過和第二幅地圖類似之法,幫助學生結合課本提到的路線,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最主要的一條路線在地圖中占據(jù)顯要位置,一覽無余,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最重要一條航線是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fā),經(jīng)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那么,這里就預設了學生會想當然以為地圖中就一條航線,進而忽視了地圖中左上角篇幅不多的另外一條航線,教師需要提問來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誰來找找地圖上還有沒有另外一條航線,如果有,那么它位于哪里,航線走向是怎么樣的呢,大家一起結合課本和地圖來找找看。學生在分析地圖中經(jīng)過一段尋找終將發(fā)現(xiàn)位于地圖右上角的位置還有一條較為簡短的航線,從山東半島出發(fā),繞過黃海,到達朝鮮和日本。學生從這幅歷史地圖中學會了發(fā)現(xiàn)地圖中的小細節(jié),也學會了更好的利用歷史地圖解決難題。這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就是,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咽喉,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中國通往歐洲航線的最快和最經(jīng)濟路線。教師拓展背景知識對學生進行知識補充,聯(lián)系當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知,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則是從中亞西亞出發(fā)到達瓜達爾港等地,馬六甲海峽已經(jīng)不在之列,緣何舍近求遠開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因是為了增強同沿線中亞和西亞各國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更是因為美國從中作梗,控制了馬六甲的海峽治權,阻塞了古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當今中國另辟蹊徑,尋找了一條新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就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教師在這里不僅需要合理處理教材內(nèi)容,“用教材教”,采取相應的策略準備教學,同時要增加內(nèi)容,補充材料,完善材料的價值。與此同時,這樣利用材料分析材料也符合新課程提倡的開放性,需要教師將社會上的新情況、新材料、新問題、新內(nèi)容納入到課程中來,彌補教材上的不足……顯而易見,這樣補充教材之外的內(nèi)容,加強了學生對于地圖史料的印象,也有利于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
由此可知,歷史地圖也是歷史史料的重要內(nèi)容,歷史材料的分析和運用少不了歷史地圖的解析。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地圖的分析和探究也為歷史課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