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非裔女作家,《所羅門之歌》是她創(chuàng)作的第三部作品,講述了主人公奶娃從困惑走向成熟的成長過程。本文致力于從成長小說視角對文本進行分析,以深化對文本的解讀。
關鍵詞:《所羅門之歌》;成長小說;引路人;頓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3--02
托尼·莫里森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端_門之歌》是她創(chuàng)作的第三部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奶娃的成長歷程。憑借這部作品,莫里森獲得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和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獎。本文試從成長小說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分析主人公奶娃在成長引路人的指引下,歷經成長的頓悟,尋回自我的成長過程。
一.《所羅門之歌》: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
在《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一書中,芮渝萍教授認為成長小說主要有四個特點:1.小說中有人物成長的敘事。2.從內容上看,成長小說展示了個人成長的過程。3.從結構上看,成長小說的敘述結構有固定模式:“天真--誘惑--出走--迷惘--考驗--失去天真--頓悟--認識人生和自我。4.從結果上看,主人公經歷一系列事件之后,終獲成長。
《所羅門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主人公奶娃在成長之初處于天真的狀態(tài),他生活在一個富裕的黑人家庭,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整天無所事事。六歲的奶娃還在吃媽媽的母乳,所以大家喊他奶娃。姑媽派拉特的出現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他對自己感到迷茫,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決定去南部尋金。丹維兒之行和沙理瑪之行促成了奶娃的成長。經歷了天真、誘惑、出走、歷險、頓悟并認識自我這樣一個典型的成長過程,奶娃從一個天真迷茫、無所事事的人變成一個有民族意識的黑人子孫,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二.成長的引路人
成長的引路人是成長小說中一個很重要的構成要素。年輕人個性的形成和自我身份的認同離不開引路人的影響。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對主人公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從不同方面指引著主人公,幫助主人公獲得成長。在《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一書中,芮渝萍教授將成長引路人分為四類:“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自然神靈,以及缺失的引路人”。在小說《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父親和母親是奶娃成長道路上的反面人物,他們在主人公奶娃的成長道路上不僅沒有對其進行良好的指引還阻礙了奶娃的成長。派拉特和吉他是奶娃成長道路上的正面引路人,他們在奶娃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指引奶娃不斷尋找自我,尋找自己的文化之根。自然神靈在奶娃的成長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神靈的指引下,奶娃進一步了解了自己的黑人文化。
(一)反面引路人----奶娃的父親和母親
芮渝萍教授認為,成長小說中的反面引路人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類是把主人公引向生命的歧路;第二類為主人公的成長提供了反面參照;第三類就像《圣經》中的撒旦,沒有他的誘惑,亞當和夏娃永遠處于天真無知的狀態(tài),仍舊是伊甸園中長生不老的快樂青年,他把人類引向智慧的同時又讓他們失去了天真和快樂。”《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父母不僅沒有以身作則,成為奶娃成長道路上的學習榜樣,反而成為奶娃成長道路上的反面參照,成為奶娃成長過程中的反面引路人。
1.奶娃的父親
奶娃的父親麥肯·戴德本是天真善良,但在經歷父親因守護財產而被殘忍殺害之后,受到巨大的傷害,變得自私冷漠。他不再堅守父親對他的教誨,不再堅守黑人傳統(tǒng)文化,認為只有摒棄黑人文化傳統(tǒng)才能成為白人眼中值得信賴的人,只有白人的價值觀才能給他帶來財富。麥肯認為世界上沒有什么比金錢更加重要,人生的奮斗目標只能是金錢。為了一袋金子,他與妹妹派拉特決裂,斷絕來往。為了收回房租,他無視黑人同胞的請求,毫不留情地將他們趕走。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他對孩子非常冷漠,不與孩子交流,不關心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隨意踐踏孩子的自尊。
奶娃的父親對民族文化的摒棄,對白人價值觀的推崇,將奶娃引向歧途,阻礙了奶娃對黑人民族文化的認識,阻礙了奶娃的成長。父親的自私與冷漠給奶娃的成長帶來的是無言的傷痛和心靈的創(chuàng)傷。在奶娃的成長過程中,他沒有值得尊敬與效仿的父親,造成奶娃在成長道路上的自我迷失。
2.奶娃的母親
莫里森認為母親具有雙重角色,不僅要照顧孩子的物質生活,還要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母親露絲只關心奶娃身體上的成長,并未重視奶娃精神上的成長。
露絲是黑人醫(yī)生福斯特的女兒,雖母親早逝,但從小在父親的極度呵護下長大。父親擔心露絲會受傷,甚至不允許已經會走路的露絲自己下床走路。結婚前,露絲依附于父親;結婚后,露絲依附于丈夫。父親福斯特醫(yī)生的過度溺愛造成露絲對父親的過度依賴,造成奶露絲的軟弱與順從,缺乏獨立人格。她在父親福斯特醫(yī)生的影響下,接受白人價值觀,未繼承黑人文化傳統(tǒng)。
奶娃母親的懦弱導致她母親身份的缺失,她給奶娃帶來的只有軟弱與順從,她無法給奶娃帶來精神上的滋養(yǎng),無法在奶娃的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形成獨立的人格,幫助他正視民族文化傳統(tǒng)。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奶娃的父親和母親不僅未能成為值得奶娃效仿的榜樣,而且還給奶娃傳遞了一些錯誤的價值觀,造成奶娃成長道路上的自我迷失,阻礙了奶娃的成長。
(二)正面引路人
在成長的道路上,若只有反面引路人的消極影響,而沒有正面引路人的積極影響,主人公將無法在成長的道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無法獲得真正的成長。芮渝萍教授認為,在成長小說中,反面引路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正面引路人是主人公成長道路上的榜樣,他們知識儲備豐富,人格健全,能夠引領者主人公逐漸走向成熟;第二類正面引路人是主人公的伙伴,在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陪伴著主人公,和主人公共同成長;第三類正面引路人在主人公的成長道路上偶然出現,給主人公帶來一些成長的啟示。《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姑媽和伙伴吉他是奶娃成長道路上的正面引路人。姑媽是第一類正面引路人,指引著奶娃找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到真正的自我;吉他是第二類引路人,陪伴著奶娃共同成長。
1.奶娃的姑媽--派拉特
奶娃的父母賦予奶娃生命,卻未給奶娃帶來精神上的成長。姑媽派拉特給予奶娃精神上的滋養(yǎng),幫助奶娃走出混沌的生活,指引著奶娃實現精神上的成長。
派拉特像父親老麥肯一樣,堅守著黑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初次見到姑媽派拉特,奶娃就感到特別幸福。在奶娃看來,姑媽充滿魅力,并不像父親描述的那樣古怪又丑陋;姑媽的家充滿了自然的氣息,并不像父親描述的那樣骯臟。派拉特講“林肯天堂”的故事給奶娃聽,她告訴奶娃黑色也可以有豐富多彩的變化,她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奶娃,向奶娃展示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要為自己擁有黑人的血統(tǒng)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派拉特是黑人文化的傳承者,她為黑人民族文化感到驕傲,她教奶娃唱民族歌謠,指引著奶娃的成長,指引奶娃尋找家族的歷史,尋找文化之根,傳承黑人文化傳統(tǒng),尋找真正的自我。
2.奶娃的伙伴--吉他
除了姑媽,奶娃的伙伴吉他是奶娃成長道路上另一位重要的正面引路人。機智又勇敢的吉他總能在奶娃困惑的時候,陪伴奶娃、安慰奶娃并幫助他解決困難。
當奶娃告訴吉他,他夢見母親被一片郁金香壓倒而自己卻無動于衷的時候,吉他暗示奶娃,男子漢應該保護女性,尤其是自己的母親。當奶娃不知是否應該去見姑媽派拉特的時候,吉他陪著他去。吉他告訴奶娃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的時候,順其自然、盡力而為是最好的選擇。生活在底層的吉他,深知黑人同胞的疾苦,內心對白人充滿了仇恨,他用自己的方式對抗白人,沖擊著奶娃心底深處的民族意識。
在奶娃的成長道路上,吉他陪伴著處于迷茫狀態(tài)的奶娃,讓奶娃看到了黑人在白人社會所遭受的壓迫與反抗,讓奶娃感受到自己的民族責任。
(三)自然神靈
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受到自然神靈的指引?!端_門之歌》中,主人公奶娃在自然神靈的指引下進一步成長。
南下尋根途中,奶娃與當地黑人一同狩獵。在叢林中,奶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就像一個老祖父的那雙粗糙卻充滿父愛的手在撫愛著他一樣”。大自然的寧靜震撼了奶娃的心靈,開拓了奶娃的視野,陶冶了奶娃的情操,讓奶娃開始反思自己那混沌的過去,反思自己在白人價值觀支配下迷失自我的過去。神靈的指引重新塑造了奶娃,讓奶娃真正感受到黑人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神靈的指引下,奶娃認識到白人價值觀的虛無,逐步融入當地黑人的生活,逐步接受黑人文化,對黑人同胞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
三.主人公的頓悟
“頓悟”一詞最初為宗教術語,意為上帝在人間顯靈。喬伊斯·詹姆斯首次將其引入文學領域,意為一種突然的精神顯靈。在成長小說中,頓悟是極其關鍵的一部分。經歷頓悟,主人公對一切事物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實現精神和心理上的成長。
芮渝萍教授認為,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頓悟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生活中自發(fā)產生的精神上的頓悟;另一種是生活中發(fā)生的震撼性事件給主人公帶來的精神上的頓悟,通常是悲劇性的事件?!端_門之歌》中,主人公奶娃經歷的頓悟既有自發(fā)性的頓悟,也有震撼性事件帶來的精神上的頓悟。
奶娃與父親的第一次正式談話見證了奶娃的第一次自發(fā)性頓悟。面對獨斷專行的父親,他希望父親能和他進行平等的對話。奶娃意識到12歲的自己已經不再是嗷嗷待哺、沒有思想的小孩。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開始思考自己的母親,開始思考姑媽派拉特對他說的話,開始思考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姓氏。
南下尋金途中的丹維爾之行和沙理瑪叢林狩獵給奶娃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頓悟,見證了奶娃的成長。來到祖父生活過的地方——-丹維爾,奶娃從當地人口中了解到祖父集所有黑人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于一身,是他們心中敬畏和愛戴的英雄人物,了解到父親也曾是勇敢、善良、勤奮的黑人少年。沙理瑪叢林狩獵過程中,奶娃面對長途跋涉的艱辛和野獸和同行獵人對他生命產生的威脅,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意識到金錢和物質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意識到個人能力和堅強意志的重要性。這些震撼性的事件都直接觸動了奶娃的心靈深處,讓奶娃不再像過去一樣即使對祖父被白人槍殺的遭遇也不以為意,喚起了奶娃的民族意識。奶娃開始接受自己的祖先,接受自己的父親,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
四.結論
《所羅門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主人公奶娃在姑媽派拉特和伙伴吉他的指引下,歷經自發(fā)性產生的頓悟和震撼性事件產生的頓悟,不再迷失與困惑,終獲成長。
參考文獻:
[1]Marcus, Mordecai.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A]. Coyle, W (Ed.).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 [C]. New York: The Odyssey Press, 1969.
[2]Morrison, Toni. Song of Solomon [M].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7.
[3]芮渝萍. 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4]托妮·莫里森. 所羅門之歌[M]. 胡允桓譯. 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