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魏琪 王生婷 李倩
【摘要】組織胚胎學是護理專業(yè)及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組織學(Histology)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胚胎學(Embryology)是研究個體發(fā)生、發(fā)育規(guī)律及其機制的科學。這兩門課程均為形態(tài)學科,是學習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續(xù)課程和臨床實踐所必備的基礎。組織學與胚胎學既相互聯(lián)系又自成體系,屬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程。目前雖然改革初具成效,但仍有一些弊端,現(xiàn)簡要對病原生物和免疫學基礎這門課的教學現(xiàn)狀加以描述并找出改善措施。
【關鍵詞】組織胚胎學;教學現(xiàn)狀;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王玉芳(1988.01-),女,漢族,河南人,西安培華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基礎醫(yī)學研究;魏琪,王生婷,李倩,西安培華學院。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結構,特別是微細結構的自組織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即研究個體從生命確立、發(fā)育、生長到成熟、衰亡整個生命過程中形態(tài)結構演化的科學?,F(xiàn)代人體組織學是細胞學、胚胎學和傳統(tǒng)組織學及其發(fā)展而來的細胞生物學、發(fā)育生物學、組織生物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門重要現(xiàn)代綜合性生物學科。本課程要求學生獲得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通過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教學和學習,充分運用標本、模型、多媒體、圖表、幻燈片、教學電影、電視片等直觀教具以及光鏡觀察,要求學生能辨認不同細胞、組織和器官的顯微和超微結構,了解這些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對從微觀形態(tài)學角度研究人體形成、發(fā)展與衰亡過程及人體生命過程中從整體到細微結構的發(fā)生、演化的自組織過程有較系統(tǒng)的認識,因此這門課相對比較抽象和枯燥,高職高專學生本身基礎較差,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也都較差,再者高職高專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面向一線職業(yè)技術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因此這門課如何適應高職教育、教學發(fā)展趨勢,都是我們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F(xiàn)對這一現(xiàn)狀進行探討,希望對次門課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組織學與胚胎學這門課的教學現(xiàn)狀
1.注重理論教學。組織胚胎學是一門觀察器官、組織細胞細微結構的一門課程,要求學生能用光鏡辨認各種組織和器官的顯微結構及其特征,能夠初步識別主要系統(tǒng)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的亞微結構,且能用文字及繪圖正確描述或描繪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各種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這門課程主要講解形態(tài)學特征和正常的組織結構,因此課程相對比較抽象和枯燥,部分教師上課單純講知識點,很少告訴學生形象的描述和擴展,導致學生上課提不起興趣,上課愛睡覺。同時因為這門課程的內容較抽象,學生不能夠想象得出細胞的結構及形態(tài)不便于學生理解課本內容,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利用圖片信息較少,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2.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椗咛W安排有實踐課,學生能用光鏡辨認各種組織和器官的結構,但通常情況下,由于學生較多,實驗室的顯微鏡數(shù)量較少及利用率較高,導致理論課先于實驗課,學生理論課學習的知識等到實驗課時,遺忘較多,需要實驗課老師重新講解基礎理論知識,留給學生真正實踐的時間大大地減少,不僅浪費了時間,學生真正學到的知識也變少了。實踐課學生由于理論知識掌握較差,對于顯微鏡下結構分辨不清,同時實驗課學生數(shù)量較多,老師管理較松,學生不認真看片子,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
3.學生獨立自主性差。組織胚胎學這門課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和枯燥,越來越多的高職高專學生選拔不經過高考這個坎,以至于學生底子越來越薄弱,導致學習較比較吃力,學生自我約束力差,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變少,加之很少課前預習、主動查找資料以及課后復習,導致上課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最終這門課學習起來越來越難,有些學生最后干脆放棄了這門課程。
4.課程難度大。醫(yī)學相關課程具有獨特的嚴謹性與復雜性,因此比起其他專業(yè)課程,醫(yī)學有關課程內容難度較大,由于組織胚胎學這門課研究的比較細微,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知識書面抽象,導致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學生很難通過文字較好的理解這些組織細胞的真正形態(tài)、作用,思想上也很難形成較為立體、完整的思路,知識難以梳理。并且課程要求對知識具有嚴謹性、科學性,記憶性也對學生造成極大考驗,學生要記憶大篇幅枯燥晦澀的文字,自然興趣提不起來。
二、淺談組織胚胎學課程改善措施
1.教材需創(chuàng)新。組織胚胎學課本有大量的相關知識圖片,但部分教材不是彩印,不同細胞及間質同一種顏色,無法明顯直觀區(qū)別開來,學生很難看懂晦澀的圖片,也提不起興趣,因此組織胚胎學教材需要彩印。除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外,還需要開發(fā)適用于醫(yī)學的動畫,讓學生不會在單一的文字中放棄學習的動力。教材也適當加入知識導航、學習小結,以及一些與臨床或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擴展內容,同時可給出電子教案和講課幻燈,方便學生使用。利用現(xiàn)有的網絡及APP更加直觀地讓學生看到組織結構和細胞結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鼓勵學生課下多上網瀏覽相關圖片信息,更好做好課程學習。
2.實踐緊跟理論步伐。組織胚胎學實踐性比較強,需要給予足夠的實踐課時,且實踐緊跟理論之后,比如現(xiàn)在就有教師將組織胚胎學進行課改,理論與實踐都在實驗室進行,理論課講完直接講解切片讓學生看切片,理論知識直接用于實踐,學生理解性更高,也節(jié)省了較多時間接受更多的知識。有些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和動畫讓學生主動識別組織結構,讓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3.教師講課需創(chuàng)新?,F(xiàn)在各高校進行應用型課程改革,組織胚胎課程也不例外。對一些難懂的、容易遺忘的知識點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法便于學生理解,比如講到小腸壁的杯狀細胞時,從形態(tài)上給學生講解像喝紅酒的高腳杯,有杯托,細胞核在杯托部位;又比如講解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它包含柱狀細胞、梭形細胞和椎體細胞,學生很容易記錯各個細胞特征功能等,若把這三種細胞比作一家人,柱狀細胞比作留著小平頭的爸爸,最高大,梭形細胞比作中年發(fā)福的媽媽,矮小的錐形細胞比作家里可愛的寶寶,雖然三個人的個頭不一樣高,腳都踩在同一片大地上,所以它們屬于單層上皮。通過將肉眼看不懂的知識化作現(xiàn)實具體的實物,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
4.人文情懷的融入。醫(yī)學的特殊性在于它帶有社會科學屬性,需要融入人文情懷。教師講課帶入人文情懷,勢必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很少產生不良情緒,甚至駭人聽聞的“馬加爵事件”。學生感受除過理論實踐,人文關懷也非常重要,這對他們以后在醫(yī)院工作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給予患者更多人文關懷。
綜合所述,組織胚胎學仍處于改革的道路中,教材的編寫與選用,師資隊伍、學生資質等仍待改善。也可適當采用PBL教學方式,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輔助作用。對于組織胚胎學這門課的改革,我們還需要共同為之努力,培養(yǎng)越來越優(yōu)秀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曾園山,李朝紅,朱永紅,謝富康,馮英,丁英,劉樹迎,秦麗娜,孫希.以教材建設提升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探索與實踐[J].解剖學研究,2019,41(04):307-309.
[2]楊娟,王莉娟,李永玲.高職檢驗專業(yè)《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肝臟教學設計[J].科技風,2019(21):27.
[3]裴巖巖.“自主研討式”教學模式在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9,46(08):228-229.
[4]馮昕煒,石長青,艾克拜爾·熱合曼.翻轉課堂在動物組織胚胎學部分章節(jié)教學中的應用與評價[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9,40(05):90-92.
[5]李秀芬,董亞楠.翻轉課堂背景下高職組織胚胎學中微課應用的探索[J].才智,2019(17):98-99.
[6]巫佳翠,劉敏,張愛清,王玉孝,杜貴成,郭連軍,高洪泉.組織學與胚胎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應用[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9,28(01):85-88.
[7]史俊青.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微課的設計與制作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9,17(11):179-181.
[8]馬麗梅,張慶文,李坪,袁云,郭小兵.TBL教學模式在組織胚胎學教學的實踐[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0(0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