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摘要】對于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不能一味地進行原文知識點的講解,要根據原文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挖掘,從而讓學生可以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故此,本文就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解讀過程中,以文本的關鍵點為切入點,通過追問線索、背景和矛盾,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了解,使其可以進行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從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獲取更深刻的情感體驗,以便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深度解讀;追問閱讀;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要依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情況,讓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和體會到文本的本質內容,實現(xiàn)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從而更好地去解讀文本的核心意思和本質內涵,如此,可以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取最真實的情感體驗。而要實現(xiàn)這一高效教學活動,就需要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精心地對課堂提問進行設計,特別是在課堂提問后的追問,這樣就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層層深入的理解,使其積極思考,從而在深入閱讀中獲取對文本內容最深刻的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通過追問背景,營造良好氛圍,促使學生對文本的深入了解
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文章和自身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又或者學生在知識量的儲備方面還比較欠缺,這就會阻礙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正確解讀。鑒于此,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追問的方式來正確引導學生對文本創(chuàng)作時期的背景作了解,而通過對文本背景的了解之后,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感情,從而對文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為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提供有利支持。
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社戲》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解,從而為更好地解讀此篇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大家知道在什么情況有社戲嗎?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家知道的還有哪些呢?你最喜歡魯迅的哪篇文章呢?”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回答這些問題不在話下,大家可以積極討論和交流自己所知道魯迅的其他文章,也可以說出魯迅文章中自己喜歡的一篇。在大家激烈的討論和交流中,教師就可以抓緊繼續(xù)追問:“有學生說喜歡魯迅所寫的《孔乙己》,那么大家對這篇文章有多少了解呢?知道什么是科舉考試嗎?知道這篇文章是魯迅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所寫的嗎?”這樣的問題對于初中生而言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也沒有經過具體了解,因此無法作答,而在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封建時期的科舉考試視頻來讓學生欣賞,從而讓學生對封建時期的科舉考試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加深學生對封建時期教育的了解。
二、通過追問線索,順藤摸瓜,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貫穿全文
教師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特別是對教材中一些小說類作品解讀時,需要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充分了解,對文本情感進行分析,而對這些的了解離不開線索。通過線索可以促使學生將整個文本的故事進行串聯(lián)。因此,教師要抓住文本的線索對學生進行追問,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文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學生在進行文本解讀時理清自己的思路,從而有效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故鄉(xiāng)》一文,《故鄉(xiāng)》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于1921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教師在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正確引導學生去對整篇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解,從而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好整篇課文的核心思想,并從閱讀文本故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教師在對這篇課文進行具體的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請同學們先認真閱讀這篇小說,然后思考一下課文中作者圍繞故鄉(xiāng)寫了幾部分內容?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根據教師提出來的問題,如果學生要進行回答,就必須對整篇課文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更好地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而當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對課文進行閱讀時,可以充分體會到作者魯迅在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三個階段的情感變化,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追加提問:“同學們,既然已經了解了作者魯迅在三個階段情感的變化,那么,課文中作者魯迅在故鄉(xiāng)時遇到的童年好友閏土,他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和兒時的閏土相比較,他的情感有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對這一段的相關內容進行仔細閱讀,然后也可以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毕襁@樣在教師的追問下,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去把握故事情節(jié),更可以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變化,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魯迅對當時封建社會的不滿情緒,以及想要創(chuàng)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可見,線索可以貫穿于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jié),而教師通過線索對學生進行追問,可以加快學生對整篇小說故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讓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在教師通過線索繼續(xù)追問的情況下,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文章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對文章有更深的探究和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感情。
三、進行矛盾追問,直擊心靈
入選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通常是經典之作,其中包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而在這些經典的文章中,作者往往會給文章設計一個亮點,這個亮點通常會以矛盾的形式呈現(xiàn)在文章中,對于文章中存在的矛盾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用這些矛盾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之后,還可以抓住這個矛盾點對學生進行追問,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體會文本內在的含義,而學生也能夠通過矛盾的關鍵點走進文本,進而形成自己對文本理解的深意。
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其中在課文中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自此以后,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在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倍渲械谋磉_就比較矛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會對這樣的矛盾語句產生質疑。鑒于此,教師也可以借助課文中的矛盾點對學生進行追問:“從文中最后來看,作者也不確定孔乙己是否已經死了,這個描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是不是作者在用詞方面出現(xiàn)了錯誤呢?對于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你們怎么看?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真的有矛盾嗎?”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和討論,在學生看來,作者魯迅是不會犯這種小錯誤的,他這樣寫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因此,學生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章進行結合分析,最終意識到通過這樣的矛盾點可以讓讀者更好的體會到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冷漠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封建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從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
以文章中的矛盾點作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追問,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對答案進行探索,而在對答案的探索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追問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追問線索、追問文章中的矛盾點,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去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步步追問,層層深入,不斷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效率,最終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龐文昌.步步追問讓閱讀教學層層深入[J].基礎教育研究,2018(18).
[2]寧巧燕.步步追問,助推語文閱讀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6(30).
[3]樊俊,王信.新課程改革視角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