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志群(福建省云霄縣元光小學 福建 漳州 363300)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边@標志著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又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征程與歷史方位。同時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fā)生了轉變,即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還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新時代,新的社會矛盾之下,研究中國武術文化自信,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中國武術的一種責任與擔當,更是一種歷史的使命。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陰陽”被引申為一對辨證對立的范疇,被視為自然界最根本的規(guī)律。中國武術即傳承了這樣的辯證規(guī)律:陰陽調和、剛柔相濟、能分能和、合二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等辯證思想。將這些思維運用在武術競技與養(yǎng)生中,則體現為豐富而又兼具智慧的技擊理論和養(yǎng)生方法。
道家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主要以老子和莊子的學說為代表。在中國武術的發(fā)展當中,老莊學說可謂是至關重要,尤其是“反者道之動”以及“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等思想,在中國武術的運用當中極為常見,如虛實的把握、動靜的結合、剛柔的運用、曲直的度量、強弱的辯證、生死的不懼不驚、萬物的不介不擾等思想在中國武術中體現的淋漓至盡。如傳統(tǒng)武術中除了技擊的訓練還有文化的修養(yǎng)和心靈的頓悟,其間的旁若無人、靜態(tài)修養(yǎng)與感知天地是中國靜態(tài)武術的源頭,以及在太極拳中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慢制快”等思想無疑是老莊學說最好的體現與運用。
儒家哲學影響了中國古代歷代統(tǒng)治者,其思想被視作君王治國理政的圭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為深刻,因而在中國武術中也不能例外。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武備”學說推動了動態(tài)型技擊武術的發(fā)展。其體現為體育標準的制定,武學制度的確定,即“禮”的確立。在武術中則體現為嚴格執(zhí)行“禮”的制度,講求“講武之禮”、“軍禮”等,這對中國武術技擊技巧的形成與發(fā)展起了決定作用。此外還有“仁、義、禮”的儒家哲學思想也是中國武術的思想精髓,在武術顯性文化明顯的趨勢下,提倡內在文化的追求是中國武術的瑰寶。中國武術重德重禮、嚴格的生活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等特點是西方體育所不能媲美的。這種武學思想在文化自信中表現為行健不息,剛健有為,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目前,我國正處于新形勢、新時代、新征程的發(fā)展階段,文化自信是基于社會發(fā)展的現狀與現實需要,黨和國家高層在針對當下社會發(fā)展所作出的一種預判。文化自信是國家頂層設計高屋建瓴式的價值引導,在此價值觀導向下,將中國武術置身其中,研究其深意。
文化自信是民族內在神韻的應有之義,透過文化可以彰顯一個民族的底蘊和色彩,文化自信標榜著民族的精神與脊梁。在新時代下,將中國武術的文化自信提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弘揚與展示。長期以來,受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西體東漸,西方體育思潮愈盛,反觀我國傳統(tǒng)體育卻日漸消弭和冷落。無疑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這種表現,隨著時代的推進,并不利于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傳播,更不能彰顯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底蘊。長期以往,這些優(yōu)秀文化容易瀕臨絕境。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思想更是如此,在一步步的退后與隱忍后則趨向于小眾文化。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找到應對西方體育的強勢“入侵”,彰顯出中國體育文化底蘊之路是當務之急。因此,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復興實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在文化自信深意中的中國武術,理應肩負起此重任,扛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崛起的大旗,時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宣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彰顯民族之氣、之精神、之底蘊,使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中國武術汲取了中國古代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足夠的底蘊和沉淀,可以助人們以強健體魄;可以輔人們以中正規(guī)矩;可以合人們以知行一體。中國武術自古以來剛正不阿、凜然正氣,體現了民族氣節(jié),給予人們的是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形象,也是社會的公平、公正的體現。因此中國武術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與技擊,還是規(guī)矩與知行合一的道德標準的外化表現。人們通過習得武術,去強健筋骨,也可以通過武術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將中華文化內化于心,以此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尤其在新形勢新時代,新的社會矛盾下,國人物質生活水平極大豐富,然而內心追求與精神追求不平衡不充分,極易使人產生浮躁心理,不平衡心理,崇洋媚外、癡迷權勢與金錢等。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在消費主義與拜金觀念的影響下,呈現出一種消極、負面、頹喪的態(tài)勢。那么在西方思想逐步侵蝕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在新時代已來臨之際,就應該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代表的武術自強、文化自信來喚醒國人的價值自覺、人格自覺、文化自覺,以此來鞏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地位的重任,以正視聽,以挽歪風邪氣,從而捍衛(wèi)好中國武術所擁有的優(yōu)秀文化核心競爭力。
自古鴉片戰(zhàn)爭以來,列強船堅炮利,一方面掠奪我國大好河山,一方面侵蝕我國文化思想。甚至不惜以鴉片控制我國人民的身體與思想,從而達到控制我國人民體質與思想之目的。進入到新時代,隨著手機與網絡的普及,新一代“鴉片”正在侵蝕著我國青少年以及其他群體。而以歐美為代表的文化則不斷通過手機和網絡涌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有的是歐美的傳統(tǒng)文化,有的是現代思潮,有的則是糖衣炮彈。文化交融潮流不可逆,然而一味聽之仍之,則勢必沖擊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已不如“洋節(jié)”的熱鬧,中國先賢文化不斷被冷落與淡忘,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被顛覆,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被遺忘,長征精神、民族氣節(jié)被侵襲,而國人還樂此不疲,這無不是一種危機和戰(zhàn)爭。反觀我國的文化輸出,在2018年2月17日,中國外文局首次發(fā)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顯示,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以詞語來排名,其中文化類的詞語所占比重最大,依次是“少林”、“陰陽”、“功夫”、“氣功”,分列第一、二、六、八名,由此可見武術文化的強大影響力。那么在新時代的中國武術就需要舉起文化自信的大旗,再一次抵御西方列強的糖衣炮彈,振奮民族精神與文化覺醒,增強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潮流中,以不可逆,不可阻擋之勢洶洶而來。中國民族復興需要文化復興,文化復興就需要文化自覺與自信。在新時代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提振中國武術文化自信,是鞏固我國優(yōu)秀文化地位的需要,也是發(fā)展中國武術核心競爭力的要求?;仡櫼粋€世紀以來的中國武術改良和發(fā)展。我們只選擇了對中國武術發(fā)展的‘體育’思考,我們根本沒有從文化出發(fā)來考量它的發(fā)展問題。因此,武術管理部門、從業(yè)者、習武者都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高舉“文化自信”的發(fā)展旗幟,深刻思考和研究文化自信深意中的中國武術?;诖?,從新時代的大局觀出發(fā),中國武術要揚起文化的本質特性,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一種文化強國的姿態(tài)展現在眾人面前?;诖耍芾碚咝鑿捻攲釉O計做好戰(zhàn)略規(guī)劃,不再單一追求武術入奧,以及局限在運動項目上,還應該從習近平提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理論和思想出發(fā),發(fā)揮中國武術文化本質特性,釋放更大的價值和能量,打造獨具特色的武術身體文化體系和思想體系。
擁有了文化自覺的意識,還應有文化自信的實踐運用。通過中國武術傳統(tǒng)文化實踐傳播將中國武術的文化因子融入到各行各業(yè)中,以此來闡明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層次價值,并帶動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從武術文化的源頭,以及文化自信深意中的中國武術來看,中國武術的文化自信具有“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地位,是可以彰顯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所以構建新時代中國武術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要深刻領會“文化自信”應有之義,全面而深入地挖掘文化自信賦予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新思路、新領域、新征程。將中國武術的文化實踐價值作為中華文明成果來傳承;將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核作為一種新時代核心價值觀來傳播;將中國武術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作為一種規(guī)范和禮儀來推廣;將中國武術的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政策來執(zhí)行。
中國武術中正向上、自強不息的文化向心力是時代的引領,站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新時代,中國武術應該抓住機遇,堅定文化自信道路,努力構建自信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中國武術不僅僅是局限的“體育”,也不僅僅只是山野莽夫所打的一兩套拳,它還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凝練,是身體文化的藝術展示,也是老莊、孔孟哲學的象征。不論是舊時代的強國強種,還是新時代的文化向心力,中國武術都應該發(fā)揮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引領作用,抵御西方思想的侵蝕,增強民族自信,找回中國武術的文化話語權。此外,將中國武術的文化引領作用運用到中小學的教育當中,無疑具有深刻而積極的意義,對于正處在身心發(fā)育關鍵時期的中小學生群體,中國武術傳統(tǒng)文化的陰陽調和、禮儀教化、均衡發(fā)展等思想必然可以增進中小學生的人格魅力和素養(yǎng),從而構建其自信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