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了千萬古人賢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淘洗,傳承下來許多具有可行性的價值觀念導向,其中家國情懷教育處于不容我們忽視的重要地位。在注重愛國教育的新時代,家國情懷教學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在思政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進一步提升我國的軟實力的同時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奠定優(yōu)秀文化根基。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育;思政教學;價值;路徑
所謂“家國情懷”,是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以及仁愛之情的共同體現(xiàn),連接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民族凝聚力等現(xiàn)代化家國情懷,既是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其進一步的提煉和踐行。高校是培育和弘揚愛國情懷的關鍵性場所,因此,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融入愛國情懷具備可行性和必要性。通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融入愛國情懷,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思政教學效率,為社會培育更多的精英人才。
1 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融入愛國情懷的積極意義
1.1增強文化理論的說服力
家國情懷具備多元性和包容性,它既強調個人修身、心懷天下的個人情懷也涵蓋著民族主義和愛國熱情。正因為此,愛國情懷經(jīng)過歷史長河淘洗以及時代革新流傳至今,但是鑒于我國目前對愛國情懷的弘揚力度不夠大,導致當前的文化理論空洞化,說服力以及感染力較低。因此,在高校思政課堂中充分融入愛國情懷教育,通過歷史長河中實際案例與文化理論教學的有機融合,將高校學生的小家情懷與大國理念相互關聯(lián),時時關注國家動態(tài),將自身的發(fā)展與國家命運捆綁,使思政教育中的文化理論生活化,使之具備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新一代年輕人留下難以泯滅的深刻印象,為進一步提升我國軟實力奠定堅實根基。
1.2為新時代年輕人提供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
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疾速發(fā)展的時代,高校學生成為了新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主力軍,鑒于互聯(lián)網(wǎng)具備極強的包容性和隱蔽性,為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個散步錯誤輿論導向的庇護所。而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雛形的決定性階段極易受到誤導,行事偏激,成為他人的傀儡。而家國情懷包含了國家、家庭以及個人三個層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離不開這三個方面的有機融合。通過在高校思政課的愛國情懷化,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習者與國家發(fā)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強化愛國教育以及對國家政策的學習,確立大國與小家的有機聯(lián)系,為新時代年前人提供了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協(xié)助新一代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三觀趨向。
2 將家國情懷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具體措施
2.1將家國情懷實例引入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政教學的主要戰(zhàn)地,因此,高校教師該當充分利用思政課堂教學,將家國情懷實例與理論知識有機融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內容。思政教師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堂中,通過不斷地重復來強化學習者對“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中國夢”的定義以及歷史意義的重要性,以期強化高校學生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愛國熱情,培育家國情懷,樹立順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價值取向。這種教學模式只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案例的填充以致目前的思政課堂偏于形式化,打消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導致高校學生喜歡時事政治卻討厭思政課程的尷尬局面。在此狀況下,高校教師該當在思政教育課堂中注重將家國情懷實例引入,從南宋文天祥被元俘虜,寧死不屈,英勇就義到汶川大地震中各界人士不畏困難危險抵達一線救援的動人故事,以有案可查的故事為理論知識的切入點,將愛國情懷具體化,加強學習者與國家命運的關系,充分調動高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師在理論知識講解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杜甫生平有關的紀錄片,再讓學習者一同朗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通過質樸的語言,切身感受杜甫在秋夜屋漏的苦難之際,依然寄情于國家現(xiàn)狀,憂國憂民的情感。通過實際實例的引入,使思政課堂賦有靈魂,調動課堂氣氛,營造了關心家國情懷的良好氛圍,推動高校思政課堂的高效開展。
2.2將情景化教學引入高校思政課堂
高校思政教學課堂長期以來,在高校學習者眼中都是“單一、枯燥”的代名詞,鑒于教師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長期采取“一人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一味強調了家國情懷的定義以及意義,導致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空洞化,注重理論教學而忽略實際應用的教學模式,造成思政課堂的活躍度降低,學習效率低下,無法實現(xiàn)家國情懷的有效普及。
例如,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入文天祥被元俘虜,英勇就義的歷史事件后,可以安排學生扮演文天祥以及元朝官員,營造國家戰(zhàn)亂動蕩的情景,在高校學生的角色扮演中切身體會到小家與大家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將國家榮辱與自身發(fā)展有機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目的。
3 結束語
家國情懷發(fā)展至今為止,包含著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以及當代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知。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進程中,家國情懷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良好溫床,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了推動力,因此,在高校課堂中融入家國情懷具備可行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李康平.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的價值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4).
作者簡介:
張昭,出生年月:1988.01,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東營,現(xiàn)任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