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寧
【摘 要】針對服裝結構教學中存在教材老舊、脫離實際的問題,把駁樣技術運用到服裝結構工藝教學中,以流行款式作為教學案例,分析學習優(yōu)秀成衣的版型技術和工藝技術,訓練學生復版復制,提高學生綜合設計能力,更好滿足企業(yè)對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駁樣;服裝結構與工藝;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3-017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87
服裝結構和工藝課程教學多以經典款式為重點,系統(tǒng)講授服裝構成的原理、工藝制作方法。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系統(tǒng)全面、循序漸進,缺點是教學內容陳舊,缺少時代氣息,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脫離實際。服裝產業(yè)屬于時尚產業(yè),服裝教學應與時俱進,與時尚接軌,保持新鮮度。
1 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教學現(xiàn)狀
1.1 教材選用問題
縱觀中職到本科的服裝結構教材,共同的特點是都選擇經典的基礎款式作為典型案例。中職的教材注重制圖的規(guī)范性,尺寸細節(jié)比較嚴謹;本科的教材注重理論原理,文字闡述篇幅較多,從教材內容組織上可以看出不同層次學校教學側重點不同。教材的編輯出版工作量大,費時費力,一經出版,必定使用多年,款式經典意味著缺少變化、跟不上潮流,不能保持與流行一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教材,純技術性教學,課堂失去新鮮度,學生興趣不濃。另一方面,相當多教材的結構圖缺少實踐驗證,結構存在一些隱性問題,不經實踐檢驗的理論都是紙上談兵,這是學服裝的大忌。
1.2 經典與時尚的矛盾
工藝制作多采用兩種模式:一是制作經典款式,比如制作女西裝裙,女西褲,男西褲,有胸省、腰省的圓擺女襯衫,四開身公主縫女西服。經典款式意味著款式老舊,學生做了自己都不會穿,自然興趣也會減少;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有的老師讓學生自己設計款式制作,每個學生做不同款式,給老師增大了工作量,過程輔導很辛苦,特別是在人數(shù)多、課時少的情況下對細節(jié)的考慮無法面面俱到,最后的作品往往不夠成熟。
1.3 系統(tǒng)全面與課時的矛盾
女裝結構和工藝課程基本是按照裙、褲、衣片結構、領袖結構、女襯衫、連衣裙、外套西服來構架的,整體由淺入深,系統(tǒng)而全面。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課時數(shù)少,學生實踐時間和訓練量不夠,知識點雖然面面俱到,但缺少深入理解,只會依葫蘆畫瓢,不會應變。對服裝款式缺少像服裝企業(yè)那樣抽絲剝繭、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學生缺少服裝企業(yè)產品開發(fā)完整流程的訓練。師資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很多教師從學院到學院,對服裝工業(yè)生產要求不熟悉。
2 駁樣技術在服裝結構與工藝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2.1 駁樣的概念
所謂服裝駁樣也稱為“翻版”,是指對服裝樣品進行仿制,即根據(jù)樣衣或者樣衣圖片經一定的駁樣技巧快速得到相關紙樣,再將其縫制為成品。駁樣技術分為測量駁樣和分解駁樣兩種。有樣衣實物的駁樣,可以細致測量樣衣中各部位規(guī)格以及不同部位之間相對位置等來推算一些不可測量部位的尺寸。對于一些款式復雜的款式可以拆掉縫紉線獲得單獨裁片,再將裁片按照橫平豎直歸正絲縷,勾勒出樣板輪廓。還有一類駁樣是在缺少樣衣的情況下,只有款式的照片,這類駁樣難度比較大,通過圖片最大限度地還原紙樣和工藝制作方法,按圖駁樣最能考驗版師對版型理解能力、工藝設計能力。
2.2 駁樣技術在教學中實施
駁樣屬于復制技術,是一種模仿手段,從表面看它是模仿學習,缺少創(chuàng)造性, 然而實質在模仿過程中可以學習先進的制衣技術,包括版型技術和工藝技術。將駁樣技術應用到服裝結構和工藝教學中,根據(jù)市場調整教學內容,接軌時尚。這種教學方法經過兩年改革試驗,取得理想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
2.2.1 教學內容選擇
改革傳統(tǒng)紙質教材為流行活教材。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基本理論方法學習依托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大量的教學案例則來自市場。當代電子商務飛速發(fā)展,服裝線上交易所占市場份額日益增大,網上購物給消費者帶來非常好的購物體驗,網店服裝既有視頻又有多角度細致的圖片展示,這給服裝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教師依據(jù)教學大綱要求,選擇流行度高的服裝款式作為教學案例。課堂上,學生通過手機查看圖片,分析結構特征,設置合理的尺寸規(guī)格, 教師講解結構處理,學生完成紙樣設計。因為講授的款式有實物圖片可以仔細揣摩,有模特多角度動態(tài)演繹,學生對款式的理解更為直觀。服裝電子商務是本活教材,關鍵是教師如何選材和利用。線上服裝良莠不齊,存在的不一定合理,批判性地學習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眼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老師在選取案例的時候選擇大品牌服裝,選擇版型和規(guī)格設置、工藝處理都比較成熟的產品,引導學生對服裝正確認識,同時案例選擇應盡可能兼顧到理論教學點的落地。
摒棄傳統(tǒng)經典款式,選用流行款式,并不是完全拋棄基本構成理論方法,而是將衣片結構廓形、領型、袖型變化落實到具體的款式中去。從表面看,知識體系沒有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全面,但是實際上每種造型方法都在具體款式中體現(xiàn)出來,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掌握怎樣得到一件衣服的紙樣,學習工作模式,掌握了這種模式,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款式是無限的,課堂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學會所有款式。當學生的造型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即使拿到沒有學過的款式,自己也能駁樣成功。因此,新教學模式不追求知識系統(tǒng)全面,更重視造型方法、工作思路、工作習慣的養(yǎng)成。
2.2.2 工藝方法實踐
紙樣設計完成以后,駁樣的工作并未結束,進一步分析樣衣的工藝制作方法,包括粘襯的種類和粘襯部位,縫紉線跡,縫紉方法,各種輔料配件,在細節(jié)處理上盡量還原樣衣的工藝。要求學生在市場上尋找盡可能一致的面輔材料,鍛煉學生對面輔材料的認知能力,熟悉服裝面輔料市場。傳統(tǒng)工藝教學往往選擇相對簡單的工藝方法,無法和高檔成衣工藝相媲美,有的學生作品盡管縫制平整,但整體服裝檔次不高。通過工藝方法的駁樣,學生學習模仿工業(yè)生產成熟的工藝處理方法,而不是單件制作相對簡單的工藝處理,在實踐中提高工藝審美,提高成衣產品設計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習編寫工藝單,進一步明確工藝要求。
學生對面輔材料的認識缺少經驗,對各種材料的性質和特征掌握不夠全面,主要原因還是缺少實踐鍛煉,通過駁樣,按照樣衣的款式特征選擇合適的面輔材料,嚴格按樣衣要求完成鎖眼釘扣整燙工序,通過全過程的駁樣訓練學習工廠樣衣開發(fā)流程和要求。
2.2.3 師生共同進步
企業(yè)在產品開發(fā)時常常經過反復改版試制才獲得最終效果,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需要課前對款式進行打板和扎白坯試驗,雖然給老師備課增加了工作量,但是也逼迫老師不斷學習、實踐和自我提高。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模擬了服裝企業(yè)設計開發(fā)過程。選擇學生喜歡的款式,也可以讓學生供款,老師選定適合教學、難易適中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生參與感更強,興趣會更濃厚,對每一次新產品開發(fā)充滿期待,采購材料和制作更積極。以流行時尚為教材,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積極性,駁樣的過程中扎白坯試驗,調整紙樣、立裁和平面結合,再試驗直至最終定版,這樣的過程比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的方法教學效果要好,給學生思考和糾錯的空間,學生學會的不是一個款式而是一種方法。最終完成的作品具有市場氣息而不是帶有學院派風格,這是和傳統(tǒng)教學很大的不同。
教學團隊像是一個技術開發(fā)部門,研究新款的結構和造型、面料和工藝,來獲得出色的外觀效果和穿著體驗。駁樣技術應用到服裝教學中,不僅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同時也滿足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駁樣技術在企業(yè)日常產品開發(fā)中應用非常普遍。
3 總結
駁樣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抄襲和復制,而是通過優(yōu)秀樣品的解剖,學習高檔服裝的款式、結構、工藝設計方法。駁樣教學直觀清晰、案例與時尚接軌,教學效果良好。通過教學改革,教師提高了制版專業(yè)技術水平,積累了實踐教學案例;學生提升了款式、結構、工藝綜合設計能力,教與學在不斷更新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劉靜靜.駁樣技術如何運用在服裝結構工藝中[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14(6):69-70.
[2]李蔚,陳麗霞.非常規(guī)服裝快速駁樣技術研究[J].紡織科技進展,2015(5):50-84.
[3]羅曉菊.基于自主款式設計的《服裝結構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輕工科技,2017(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