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懷智,陜西岐山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4屆高研班學員。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天津文學》《山東文學》《小說界》等。
1、卷阿
阿(wō)和阿(ē),方言無法理清兩者的頭緒,不論卷(quán)阿(wō)還是卷(quán)阿(ē),指的都是彎彎曲曲的山梁,這彎曲的山梁間,正是周公廟的所在地。
“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p>
“伴奐爾游矣,優(yōu)游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p>
“鳳凰鳴矣,在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凄凄,雍雍喈喈?!?/p>
這里,是倜儻的君子們雅集和歌的地方;這里,還是游樂和緬懷先祖的地方。這里,更是鳳凰的喚召,和懷揣美好的人們,默自期許的寶地。
曲折丘陵風光好,煦風南來興致高;和氣迎人是君子,到此樂游歌逍遙,眾位爭和音色妙。
林壑掩映任你游,閑適縱情且休憩!和氣迎人美君子,辛勞眾生何所求,仰慕先圣功千秋。
鳳凰鳴啼真吉祥,駐足那邊高丘岡;高岡上邊生梧桐,向著東方映朝陽,枝葉茂盛青蒼蒼,和那輕風聲悠揚。
說不清我喜歡卷阿的理由了!
我五歲,父親背我擠過人流,鉆過周公廟的腹地,從西側(cè)的溝畔攀上鳳凰岡。我童稚的眼,注視了積雪的太白山,俯瞰起伏涌動的原野。周公廟便在我的心靈留駐了印記。
至年長,父親老去。每到農(nóng)閑,偶得余暇,我要爬上卷阿的羊腸道,趟進周公廟東的緩坡,或在寂靜的夜,或在星未落狗未吠的清晨,去感知周王朝的王靈。那時,我不知曉腳下的泥土中,安放過先周王者們的肉身,這里會是一個王族歸靈處?這里有著泥土樣樸拙的靈場。小心蹺過蒿草,我在周王朝的祭祀地里,捕捉經(jīng)久的余韻、信息,期望他們能告知我,一個時代的秘密和生命的秘密;我更期望他們輝煌的禮樂,能從青銅的底色上浮現(xiàn)出來。
一個農(nóng)人,我行走在周始祖的足跡上,遠去的他們,是怎樣開創(chuàng)了農(nóng)耕?我喜悅冬的晴空,喜悅滿目透黃的情景,四野像分娩后的慈母,安詳寧靜。
我睡倒在落了葉的杏林,這里生長過梧桐,我的肉身下,是盈滿坡地的衰草。浩渺的太陽用手撫摸我,仰面朝天,我像懶散的孩子,躺倒在王國的籌策者——周公的采邑上。
天里沒了鳳凰,只有鷹鷂。我身下是潤德古泉的泉脈,泉脈睡了。潤德泉古稱受命泉,公元前1066年文王受命,休眠在岡丘下的山泉轟然噴涌,是時候了。這一年文王八十九歲,漫長又惶惑如夢的時光啊,這是他即了諸侯之位的第四十二個年頭。他在這里隱憩,仰觀群星,欽定后天八卦,將乾位歸往西北。并以此認知時令,接承上天的旨意。他常常與統(tǒng)攝萬物的太乙星遙遙對語。悄悄等待,等白了仁德者的頭發(fā),待到一頭飛熊撲懷的驚夢醒了,他該去找尋遠道來的,跟他年歲相仿的姜尚姜子牙了。在秦嶺北麓的山溪旁,文王找到了胸懷九韜的故人。公元前1058年,受命九年,文王終!不樹不封,陵寢安葬后,大地上不留一痕印跡。但文王及文王后的王族,就該歸葬在這里。一個王者沒有太高的期許,只要他能葬進出生的土地。這里也葬入了,冀盼福祉的禮器青銅。
我不只仰躺在大地,還仰躺在先周列祖的靈場里。
2、先王
不是有約,也非三生前定。在這兒,我在一棵虬枝向天的杏樹下,等待與一個耄耋的老人相遇,他靛草染色的衣衫摞滿補丁,他摞了補丁的肩頭膝蓋撲滿灰土,他說他是游蕩民間的游靈,他童顏鶴發(fā),修長的須髯依舊嶄新。就在長過梧桐、青槐、刺楸、松柏的杏林,我們萍水相逢。他從我頭頂?shù)镍P凰岡走下,我們坐定在老杏樹的前方。他熟知那些消匿在時空的掌故。我像個稚弱的孩童那樣,手攀膝蓋,赤著跟衰草同色的雙腳。
太陽下,他胡須樣綿軟的衣衫鋪上莎草,席草而坐。我們無聲,一起默望距離我們并非遙遠,卻是分外遙遠的太乙山,其實是民間命名的南山,南山即終南,我們雙目鎖定在終南山系太白主峰的峰頭,那高聳的山頭積滿的雪,恰如他頭頂?shù)娜A發(fā)。幸許是他頭頂落了雪!天空的太乙星,是天樞的中心,夜的群星,皆繞祂轉(zhuǎn)動。用他的話說,太乙星操縱著天下的全盤,操縱著萬物生靈的興衰更替、承換轉(zhuǎn)接。這一切,在我覺著撲朔迷離的景觀,皆由太乙主導決定?我們注目的太乙峰——太白山主峰,祂像一道茫蒼隆起的龍脊,更像巨龍仰起的頭顱,在俯瞰天地。我與他在卷阿的坡地——鳳凰岡的南麓已不止一次相會。我問他來處與去處。他說,他是流走在田地林野的隱歸者,是住在卷阿后山的逸人。他須發(fā)、眼瞳在晌午的陽光里閃閃發(fā)亮。我問他年歲,他只默然笑。他說,他是天地之靈的聚結(jié)者,他在這方龍脈盛極的土地上放歌行呤。
“我是歌者,是行者,我雙腳蹚過渭水的角落。我是那飄忽不定的南風。是一座山、一棵草、一條河、一個時代的歌者。我是那枚葉面的晨露,滴落大地,在太陽的揪拽里又浮散晴空,我是那萬世的輪回!”
我啞然失笑。我說,或許我還曾是踩踏著周王足跡,追隨他,并在周公的采邑上牧歌的子民呢!我期望從他口里得知些周的往昔。
他撫撣掉衣襟上的落葉,說:“周起于棄,棄父帝嚳,棄母為姜嫄,姜嫄踐巨足感應(yīng)身孕,生棄。棄擅農(nóng)事、帝堯舉他為農(nóng)師,封在邰地。棄后四世為公劉,公劉遷邰于豳,公劉后七世亶父生。亶父三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歷,季歷子名昌、承姬姓,正是那扭轉(zhuǎn)乾坤,定后天八卦的周文王啊,文王子武王姬發(fā)者,舉兵滅商,周朝始定,歷世十五?!?/p>
他的修髯白須,在溫煦的陽光中任風飄搖?!拔以献чL袍,那潤澤的天光浸漫著周王朝的地界,他們的子民在周的土地上耕種收獲,他們揮舞著刈鐮割取成捆的糜粟。他們信口而出的歌子,在遼遠的田坎間回蕩,渭河中心的荒嶼及蒹葭叢中的鶴鷺、翱翔飛起,飛往王者之尊的太乙山巒,飛往天邊水光斂滟的渭水深處?!彼蝗缣谷坏闹e言者,言畢時呵呵笑。
我聽見他的嗓音,在這晌午、在明徹清新的陽光中響亮:“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禮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p>
“最初生下周先祖,那是有邰姜嫄氏。如何誕生周族人,祈禱神靈祭上蒼,乞求定要生兒郎。踩踐天帝指印,神靈保佑賜吉祥。十月懷胎行端莊,一朝生下天之子,便是后稷周先王?!?/p>
三棄后稷于郊野,牛羊、太鳥賜恩澤。姜嫄難舍親骨肉,抱子回歸名姬棄,后稷天生有靈異,擷取谷穗于稗草,落種稼穡好豐茂,谷穗垂垂民腹飽,安居樂業(yè)免饑苦,載歌田疇樂陶陶。
難怪,在后世秉承的祭禮中,在周族肇基三百余年的土地上,是以周公廟周邊百里的地域,人們?nèi)砸鸱罴墸ê箴ⅲ┑纳?。中華的史冊間,姜嫄被周人的后裔,尊為始祖母,天下百姓的始祖母。待到農(nóng)歷三月十二日,適值周公廟古廟會的日子,來自四鄉(xiāng)和千里外的百姓,攢聚進周公廟的姜嫄殿,頭頂高香,撫膝而跪,先祭天靈,后祭地神,再祭四望與山川河野,隨后要祭拜百姓的始祖母姜嫄,祈愿始祖母,賜予他們有功于天下的子嗣。
南風徐徐,從太師椅形的卷阿南口——周公廟正門吹進,恰如一襲陽光織成的絲綢,亦如夢幻飄繞過漢槐唐柏,我聽見成群的喜鵲,那純粹的鳴叫似在卷阿東崖,又似在卷阿西野,它們大約是周時代的子民重生。隔著古桑、銀杏、國槐、青柏與樂樓,它們攜著周初十五世的安樂,吟唱著那個時代的歌子,遙相呼應(yīng)。祂們久遠前唱喝在田埂的謠曲,貼住流水般的民族史跡,被定格在民間生態(tài)的《詩經(jīng)》里了。
我說:“三千年后,沒有人能確定周族,周王朝的發(fā)源地!”
冬日,漫過山巒的風撩起枯葉。席草而坐,他注視著周公廟南方層巒的大野。他注目那遙遠的南山,風正撩起山巔的雪,數(shù)枚嬉笑的葉子從東自西,奔逐過去。
3、岐下
“王在岐山”是個卦相。這個卦相,始于周,非文王。一個心存王業(yè)的家族,一直找尋著鑄就王業(yè)的地域。這個地域,能使他們的宏韜偉略感應(yīng)天地;這個地域,能使他們感應(yīng)到王靈的啟示與身影;這個地域,必能滋養(yǎng)王者的氣概,更便于他們韜光隱晦、積聚力量、順從天心、蓄勢待發(fā)的機謀。這個地域,是岐山。
從卷阿,以周公廟潤德泉的泉眼為中心,向西百里至遷河,向東百里至漆水河,南至渭水,北至千山?jīng)芎?,如此的天然屏障間,方圓百里是先周時代的岐山,是周先祖感應(yīng)王靈、遵循使命、默然生發(fā)的岐山。這個岐山,也是他們成就王業(yè),憩居三百余年的岐山。心存王業(yè),尋找岐山的歷程自姬棄的四世孫公劉啟始,這時候的先天八卦,已把生門的乾位由正北轉(zhuǎn)向了西北,后天八卦從某個無法確定的時段起,于那空茫的寰宇間開始了運行。岐山為何地?“王在岐山”。王者王(wàng)、旺、稱王稱雄,它不只是一個靜止的名詞,它還是一個運轉(zhuǎn)中的動詞。“王在岐山”的王,是那動詞之王,非名詞之王。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薄原,乃陡南岡,乃覲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p>
忠誠周民好公劉,來到泉邊堪地域,北望塬野寬又廣,爬到南邊的高崗上,找尋駐京的好地方。選擇京城的地方好啊,于是安處建新邦,結(jié)束行旅造草房,談笑風生喜洋洋,你說他說鬧嚷嚷。
“篤公劉!于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zhí)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忠誠周民好公劉!定居豳京人氣旺,犒宴群臣有次序,各入席位就坐忙,賓主入宴靠幾坐,先祭祖神佑吉祥。圈里捉豬做佳肴,葫蘆瓢兒斟酒喝。酒足飯飽皆歡喜,共推公劉做君長。
像是叩問一般的北斗七星,忽而隱沒又重現(xiàn)的那刻,天庭中新一輪王星、將星,祂們的魂靈降落了。渭水激蕩,一聲龍吟,成為王星負載者的公劉,接納了受命于天的事實。進而,他把一顆家族的心胸,擴展到了天下的雄心。從《詩經(jīng)·公劉》篇,可看出公劉從邰遷都,從邰地前往豳地的目的了。他要做的,是要找尋族群日益雄壯的福地。豳,涇河兩岸寬廣的河川,及河川南北廣闊的臺塬,此處不僅可豐沛周族的內(nèi)需,且可激增人丁、擴展外圍、強盛族力。至此,公劉遷往涇河橫貫的川地,已然謀圖起他的雄心了。
當時,商王朝在殷都的統(tǒng)攝內(nèi),日漸勢危。把殷商國君封赦的周族,挪移進邰北的丘塬,在寂靜的涇河沿岸,除了完善農(nóng)耕,他們悄悄打磨起禮器,修筑祭祀先祖、天帝的宗廟。其實,祈求安居僅是移徙的說法之一,他們暗藏胸中的,卻是尋覓龍脈,堪輿周族的龍興之地。
可能是在星斗繁碩的曠夜,突然驚醒于廬舍的公劉,接受了取代殷商、建立周國的上天秘旨。自茲爾后,完全可在邰地棲息的公劉,率領(lǐng)甘愿追隨的民眾,開始了堪輿龍脈的鞍馬勞頓。大約歷史在豳地,只給周族的發(fā)跡做了個壯大人丁、積蓄勞力、儲備財物的鋪墊。
在豳,在公劉建造的國都與土地上,他的七世子孫古公亶父,再次于國力壯大、狄戎入侵地促和下,為完成“上天的使命”,追逐了“王在岐山”的天星,和鳳凰鳴叫地引領(lǐng),進行了先周史上的二次遷徙。這次,極有可能是周族內(nèi)部發(fā)生了內(nèi)訌,狄戎入侵,并非古公亶父另設(shè)國都的真實原因。真正的原因,一定是那懸在周族頭頂、預示王業(yè)的天星,往豳西南的岐地挪移了。繼承先祖,承接了王命的古公,不得不在族人分歧、矛盾激化的當口,攥緊王業(yè)的接力棒,做出順從天遣地抉擇。月亮未消匿的清晨,他騎了快馬,在太陽未升起的時刻,站在了千山山脈的山峰間,兩峰對峙、分而為岐,這正是岐山得名的山峰。往南,俯瞰長滿荒草,卻注定豐盈的大地。晨光未退盡,他看到了停佇在岐地,閃爍在周原上空的星斗。就這個地域了!追趕許久,黑馬的身軀滾落著汗珠,王業(yè)的繼承鼎盛,全在天星的昭示中。這里,是天時地利人和有了轉(zhuǎn)接后,祥瑞福祉聚結(jié)的龍脈。七彩的鳳凰,在不遠的高岡召喚,那個高岡南麓、山梁擁戴的凹地,恰是卷阿,更是后來的文王周公,不辱使命、謀劃安邦的隱秘處。
他的白發(fā)銜住了葉片,他向我講述,農(nóng)夫們唱誦的“古公”。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字。周原朊朊,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古公亶父遷居忙,清早快馬離豳鄉(xiāng);沿著渭水往西走,岐山腳下土地廣,他與妻子名太姜,勘察地址好建房。周原肥沃又寬廣,堇葵苦菜像飴糖。大伙計劃又商量,刻龜占卜望神幫;神靈說是可定居,此地建屋最吉祥。
跟定亶父遷岐者,只是部分周人,非全部周人。古公亶父在遷都往岐前,說過感人肺腑的話語: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p>
“跟別人的兄長住一起卻殺死他弟弟,跟別人的父親住一起卻殺死他子女,這樣做我不忍。你們和狄人勉力居住一塊兒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沒什么不同!而且我還聽說,不要為爭奪用以養(yǎng)生的土地去傷害養(yǎng)育的子民?!?/p>
于是,心中有譜的亶父,拄了拐杖離開豳地。親近的族人追隨了他,驅(qū)趕牛羊、馬匹,車載孩童、種子、農(nóng)具,走過了頭橋、二橋和三橋(豳縣的地名),他們與先祖開墾耕耘的土地要訣別了。有人說,在豳縣的散橋(三橋),還可聽到周人離開時,哀慟的哭聲。這場面該是怎樣的凄絕!
仁慈的話語,使舊時候的場景有所復原??磥?,上天總得把經(jīng)天緯地的大業(yè),交付給仁愛的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愛人者,天恒愛之。
牧耕岐下,棲身周原,古公盡力地凸現(xiàn)起擴張中的王制。在筑就的城邑里,他建造了祭臺,并登上高階,祭祀天地。他還承襲殷商的禮俗,在鳳雛的國都中,頒設(shè)宗廟的規(guī)約、社稷的法制。隨著韜光養(yǎng)晦、暗蓄國力、外柔內(nèi)韌、忍辱待時地籌措,屢屢打敗狄戎、疆土迅速外擴,周人稱王的時日來臨。
乃至亶父之孫、文王之世,周人強盛已成定勢。國政頹廢、華廈將傾、狄人寇邊、乏力回天,重病的殷商,控制不了潰局。文王被拘,隱忍茍安。待他從羑里回了西岐,他與庶子周公,選擇古周原的西陲,即周族的都城正西,約五十里地的卷阿,開啟演繹八卦的藍本,至今周公廟還遺存著演繹八卦的亭臺。相傳這是文王與周公推演、測算、記錄后天八卦的秘所。周族雄起,將敗落的殷商推往崩毀。及周三公(太公、周公、召公)介入國政軍政,周族的王業(yè)已成,他們歷三百年、十五世的使命徹底成就。
我問他:文王、周公及八年百后周王朝的覆沒!
他笑著,收回遠去的目光,瞅望杏林下的周公廟。從他皺皺的臉上可看出,凡世間的勝敗輸贏、王旗變換,都那般平常。
他說:“‘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陡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聞不已民;陳錫哉周,侯文王子孫,文子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京世!這就是文王。”
文王的神靈在天上,在天上啊放光芒,岐周雖是舊邦國,接受天命新氣象。周朝前途無限量,上帝意志光萬丈。文王神靈升又降,常侍上帝在身旁。勤勤懇懇周文王,美好聲譽傳四方,上帝賜他興周國,文王子孫常興旺。文王子孫都繁衍,大宗小宗百世昌。天子臣仆周朝官,世代顯貴沾榮光。這人是文王。
堪輿之術(shù),包藏宇內(nèi)。文王繼襲了堪輿,為奠定滅商立周的基業(yè),他將都城再次遷移,遷往豐邑。豐邑開闊,宜于背水而決戰(zhàn)。天命有時,沒想到,自岐遷豐的黎年,文王歿。但他肯定知道殷都的城池上,必掛起大周的旗幟。因為他的兒子武王,攥過剪商伐紂的接力棒,終于啟始了揮師東進、直指殷都的壯舉。
至武王,已是姬棄后的十一世了。
4、周公
武王順從遺訓。以太公姜尚為“師”,交付兵符掌控軍事。以庶弟周公旦為“輔”,掌責國政吏治。召公、畢公置其左右。德行高潔的臣子皆委以重任。團結(jié)一心,祭祀過周族的先祖,祭祀過冥冥中行使主導之責的天地之靈,宣稱以文王遺命,高豎起大周的國旗,高舉起泛著藍光的戈刀,高呼“替天行道剪滅商紂”的民愿,一舉東向,于河南孟津的渡口,會盟八百諸侯,旗幟烈烈,戰(zhàn)馬嘶鳴,浩瀚地行軍濺起百里黃塵,僅那牧野一戰(zhàn),則把民怨沸騰的殷商,夷為了煙塵。
此后,周公立業(yè),輔佐年幼的成王,安邦定國,制禮作樂,既使國民在禮制中得以規(guī)整,亦使他們的心靈有了樂的洗滌,美德蒙化更使國人的精神獲得熏陶。一個勁頭正旺的周王朝,在滾滾的峰煙后,矗立在了廣袤的殷墟上。
“周公,偏妃所生,文王庶子也”。遵照周代的禮制,庶子不可主政,只可參政、議政、佐政。周公姬旦,文王的第四子,因此武王后、他的只能攝政和假王。他的主要功業(yè),若諸多的仁德者那樣,輔佐成王逐步登上尊貴的王位;他在成王的幼年時,平靜了管蔡(管叔、蔡叔)叛周、三監(jiān)叛亂,剪除了商紂余黨,完成了東征剿伐。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斧頭斫得裂縫長,滿身傷痕青銅斨。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聽聞都著慌。可憐我們這些人,總算命大能回鄉(xiāng)。
斧頭斫得裂縫深,作戰(zhàn)折斷三齒鋤。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幡然悔悟忙??蓱z我們這些人,總算命大回故鄉(xiāng)。
斧頭斫得禿了刃,滿是缺口手中鍬。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平靜不動搖??蓱z我們這些人,熬到回家命真好!
東征之時,農(nóng)人成了士兵,農(nóng)具成了作戰(zhàn)的兵戈。一曲單純的感嘆,流瀉出民眾的凄戕苦楚。
莫要征戰(zhàn)了吧!莫把農(nóng)具作戰(zhàn)戈,普天之下皆兄弟。我們不慕權(quán)與貴,我們只要安樂地。解甲歸田園啊,回到那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又萌新枝芽;回家鄉(xiāng)啊回家鄉(xiāng)!已經(jīng)盼到年終啦。拋舍親人離開家,抵御玁狁侵田園;沒有空閑來休息,抵御玁狁侵田園。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重新出枝芽;回家鄉(xiāng)啊回家鄉(xiāng)!心里憂愁又煩悶。心里灼傷如火燒,饑呀渴呀實難熬;戍邊征戰(zhàn)無休止,不知那天回到家。
血腥的東征,終于平復了狄戎、余商,王權(quán)者的王業(yè)得以穩(wěn)固。據(jù)此周族心懷的王業(yè),歷時十二世,所立起的周王朝,不再是涇渭流域的“小邦周”了,它的疆域東至大海、南至淮河、北至遼東,儼然成了威澤萬里的泱泱大國。
公元前1019年,周代史上的第四次遷都拉開了帷幕,為統(tǒng)御和開拓更遼闊的疆土,“大邦國”周王朝,不得不把統(tǒng)治重心東移,悉心堪輿,他們新國都的都址,擇在洛水北岸,如今的洛陽,即另一龍脈的盤庚地。
周公的攝政之最,當屬定國安邦、制禮作樂。禮者制度宗法,樂者慈愛教化;禮者德之端也,樂者德之終也。周公攝政六年,成王長成了,他把穩(wěn)固且延及萬里的周王土,謙卑恭敬地托予了周成王,并給成王寫了篇《無逸》的文章?!斑€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歷三世,周公的功業(yè)和使命成就,他為此不知流落過多少辛酸的淚。
我身旁的老者,始終安詳在恬淡中,他說到了《鴟鸮》。他說,這是周公姬旦親筆所作。
“鴟鸮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據(jù),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抓走我一兒,切莫毀壞我的窠。辛苦勞頓心操碎,哺育孩子堪憐惜。趁著天還未下雨,撿來桑枝和土泥,修補窗子與門戶。你們這些樹下人,還來膽敢把我欺!
我的雙手太疲累,仍需揪茅墊窩巢。做窩還要儲干草,嘴巴因此生病了,窩巢卻沒有蓋好。羽毛逐日也漸少,尾巴天天正枯焦,房子也要將傾倒。風吹雨打隨樹搖,只能無助地哀號!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边@定是周公遵從了武王的囑托,輔佐成王時一顆酸楚真心地寫照。
周公旦退位后居于卷阿,力精制禮作樂,完善典章法規(guī)。居卷阿三年,年老了的周公病終前,叮囑子嗣:“把我葬在洛邑吧,別讓我死了就離開成王”。周公既歿,鼎盛的成康之治鑄成定局。
后七百年,曾藏器待時、隱忍一隅的周王朝,恰如殷商,仍被歷史的巨浪打進河底。而隨后的另一巨浪,又在涌滾前來。
5、召旻
我無法相信,以禮樂治國、仁德普被的周王朝,也會走向覆亡。
老人的微笑和陽光掛在臉上,他的微笑和他一樣,隱逸著奧秘。我毋需知曉!
他說:“這有什么,所有既是人治,也是天治。人治無德,則不配天;配天離道,人禍必然。至于周亡,田間勞作的農(nóng)人,送他《召旻》一道?!?/p>
他低沉如塤的嗓音再次響起,于這冬日晌午里,于和暖的陽光中,于卷阿間周公廟的北坡,在鳳凰岡南麓的杏林。
“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癲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賊內(nèi)訌;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實靖夷我邦。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業(yè)業(yè),孔填不寧,我位孔貶。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棲苴。我相此邦,無不潰止?!?/p>
上天難容來震懾,接連頻仍生災禍;饑荒肆虐災情重,十室九空盡逃亡,國土荒蕪榛莽生。天降罪網(wǎng)真嚴重,毛賊紛爭起內(nèi)訌;讒言亂政不供職,昏聵邪僻肆逞兇,真把國家來斷送。欺詐攻擊心藏奸,卻不省察自污點。君子謹慎勤勞碌,身在亂中心不寧,可惜職位太低賤。好比到了干旱年,百草怎能再豐茂,枯枝敗葉歪且倒,看看國家如此樣,崩壞覆亡免不了。
周公《無逸》中寫道,殷商滅亡,因為君王,淫亂于聲色、荒廢于安逸、沉溺于游玩、放縱于田獵、中飽于私囊、低賤于鄉(xiāng)愿、讒信于小人、摒棄于賢能、殘暴于民眾、寬恕于貪腐。
跨越七個世紀,到“烽火戲諸侯”的周末,周的滅亡莫不如是。至秦、至漢、至隋唐元明,一個個莫不重蹈覆轍。
回望先周十五王,回望西周與東周,一個城府最深、仁德最厚、禮樂最盛、民風最樸的王國,最終被埋沒進了荒煙蔓草。昔日固若金湯、笙歌筵舞的城池,終被天災人禍、風雨時光化作塵埃。
我睡在周公廟的城基,仰躺在周公的采邑之地,及周王族安葬肉身的陵寢。三千年前的機謀、尊貴不在了,而那明日、再明日,或許多年后的天地該是怎樣的格局?還有冥冥中的后來者,會不會仰望星斗,像周代的先祖那樣,順了天星的引領(lǐng),來找尋龍脈。
我問他:……?
他的須髯,在晌午的寧靜中、在周公廟的坡地,隨風飄搖。他呵呵笑!
“無貳無虞,上帝臨女(rǔ)”。就是“莫懷二心莫欺誑,人人頭頂有上蒼”。
他是隱者、行者、是個農(nóng)人。他似乎是從五千年的風雨里走到了現(xiàn)今。他用《詩經(jīng)·大雅·閟宮》的詩句,結(jié)束了言語。
⊙本文參考:程俊英、蔣見元《白話詩經(jīng)》(1993版)。李仲操《西周年代》(199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