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
縱觀世界文明史,中國和法國兩個國家都具有極其燦爛的文明,漢語和法語的歷史也非常悠久。然而,由于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價值觀、社會組織形式等的不同,中法文化在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同時,表現(xiàn)出來的更多則是各種各樣的差異性?!斑@種文化的不對等使得語言在轉換過程中遇到障礙,進而影響翻譯的順利進行。”[1]本文旨在淺析中法文化差異對法漢互譯的影響。
中國文化是家庭本位,法國文化是個人本位;中華文明被稱為黃色文明,中國人形成了謙虛、謹慎、忍讓和含蓄的傳統(tǒng)美德,即一種內(nèi)傾型人格,西方文明被稱為藍色文明,法國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zhàn)勇氣,形成了一種外傾型人格;中國的文化是相對主義,法國的文化是絕對主義、實體主義;中國文化是和諧性文化,法國文化是抗爭型文化;中國崇尚集體主義,法國是個人主義。
從以上各點可以看出,中法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同點,這就更加深了法漢互譯的難度。因為,兩種語言本身就不同,再加上兩國文化的大不同,因此,搞好這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也就愈發(fā)地難。那么,中法文化差異在法漢互譯過程中究竟有什么樣的影響?
一、 語義空缺
在法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有些法語中有的詞匯,漢語中沒有;而有些漢語中的詞匯,法語中沒有。中法文化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各自形成了一套詞匯。法語中用于指稱葡萄酒和奶酪的詞匯非常豐富,除了極少數(shù)固定譯法外,漢譯的時候多數(shù)只能音譯。法語中用pain(面包)構成大量的短語和民間用語,如Cest pain bénit(這是老天的恩賜),gagner son pain(謀生), être bon comme du bon pain(心地善良),faire passer le go t du pain à quelquun(殺死某人)等。漢語中根據(jù)民族生活,“米”成為主要象征之一,如“無米下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再比如,漢語中的菜名“宮保雞?。―és de poulet avec du piment)”有著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宮保是古代一種官銜,實指清朝太子少保丁寶楨。而翻譯后的菜名,僅得菜肴的內(nèi)容,而文化內(nèi)涵喪失殆盡。同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陰陽八卦,中醫(yī)術語,武術氣功等術語在譯成法語時,由于在譯入語文化中沒有對應或?qū)Φ鹊脑~語,在多數(shù)情況下也只能采用音譯或釋義的方法進行翻譯,如將“陰”、“陽”分別譯為yin, yang。但是這種音譯詞對于一般法語讀者來說還是不易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二、詞義沖突
這里的沖突是指原語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與譯語的對應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說,詞語的表層指稱意義相同,但詞義深層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卻不盡相同或者相反。如法語中的grue(鶴)一詞,在法語中象征著infidélité(不忠貞),在民間用語和俗語中,用來指“蠢人”、“ 蕩婦”、“娼妓”等。漢語中的“鶴”象征長壽,有“松鶴延年”、“鶴發(fā)童顏”之說;或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出眾,稱為“鶴立雞群”;或略帶貶義,“鶴發(fā)雞皮”用以形容白發(fā)皮皺的老年人。
三、語義聯(lián)想
觸景生情,借物喻義,這是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思維方式、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圍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同一種景象,同一個事物,形成的反應不同,產(chǎn)生的語義聯(lián)想不同,借用的比喻形象也各不相同。例如,在描寫新事物蓬勃涌現(xiàn)的時候,法語中用的是pousser comme des champignons après la pluie(如雨后的蘑菇),而漢語中則使用“如雨后春筍”。
四、語用涵義
詞匯的涵義是指詞匯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涵義。在特定的語境中,詞語表層的指稱意義與深層的言內(nèi)意義“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語義聯(lián)想不一樣。例如,Je pense que Lucie est belle, 其所指意義為“我認為瑪麗很美麗”,但是由于使用的場合不同,這句話可能是:對露西的一種贊美或反語;對指點露西外貌的人的一種反駁;把露西和另一個人比較,露西是美麗的,另一個人則不然?;谕瑯拥牡览?,一種功能用意也可以用幾種不同的形式意義表達。批評某人做錯的時候,既可以直言不諱,也可以用溫婉的口氣,甚至可以講反話,如“你真夠義氣”,在一定的場合下,就可能是一種批評。
在跨語言交際中,中法交際雙方文化背景不同、傳統(tǒng)習慣各異,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尊重譯入語讀者的思維模式、審美心理和價值觀念等文化觀念,不能把源語言讀者的文化觀念加強給譯入語讀者,也不能用本文化類型和標準來解釋其它文化、因此,譯者要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深刻了解中法文化差異,并通過兩者的對比,作出對等的文化傳譯,使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得以流暢和諧地完成。
[參考文獻]
[1]《中法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及對策》,王金英,廣角鏡·Wide-angle lens[J], 2010年第8期(下)總第355期;
[2]《中法文化差異在兩種語言互異中的影響》,王麗,伊犁師范學院學報[J],2010(4)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