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作為一名外語教師,糾錯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探討糾錯藝術(shù)化運用對優(yōu)化教學過程與方法,對于構(gòu)建和諧外語教學課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外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視,我們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shù)化,能在活化教學過程基礎上,幫助學生敢于犯錯,在主動犯錯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綜合運用能力。
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糾錯 ;藝術(shù);優(yōu)化教學
不管什么水平的學生,都會在課堂上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就學生而言,錯誤是個人學習過程、學習進度及認知方式的體現(xiàn);就老師而言,錯誤可以真實反映出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錯誤既可以加快學生的學習進程,又可以成為他們學習路上的絆腳石。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糾錯方法。因此我們外語教師要善于運用科學的語言觀,不斷地學習和探索糾錯的恰當方式與技巧,提高糾錯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可能犯錯的種類,進而探討外語教師的糾錯策略,并建議外語教師深入理解和掌握語言錯誤分類的基本理論,準確判斷語言學習者的錯誤類型,從而反思教師在糾錯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和采用的恰當?shù)募m錯方法。
一、 錯誤的分類
語言教學史上曾出現(xiàn)過不同角度的錯誤分類方法,如Krashen(1982)按照語言錯誤對語言交際產(chǎn)生的影響,把錯誤劃分為全局性錯誤和局部性錯誤;按照語言錯誤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把錯誤劃分為語音錯誤、詞匯錯誤、語法形態(tài)錯誤和句子或語篇結(jié)構(gòu)錯誤;Corder(1974)按照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的形成進程,把錯誤分為前系統(tǒng)性錯誤,系統(tǒng)性錯誤和后系統(tǒng)性錯誤;按照錯誤產(chǎn)生的心理學等因素,把錯誤劃分為語誤和差錯等等。Richards&Sampson(1974)指出:錯誤不應該只是被當作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失敗的例證,也應該被視為學習者成功的表現(xiàn)。Corder(1967)也指出:錯誤可以為教師提供學習者語言被掌握的情況,為研究者提供語言是如何被習得的證據(jù)。
以法語教學為例,學生課堂上常犯的錯誤分為三大類:語言錯誤(Erreur)、言語差錯(Faute)、語用失誤(Faiblesse Pragmatique)。簡單來說,Erreur是指學生由于沒有掌握好法語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造成的錯誤,又稱系統(tǒng)性錯誤。Faute是學生由于疲勞、心理緊張、 語速太快、粗心、激動或注意力分散等,在說話和寫作時所犯的語言運用錯誤。Faiblesse pragmatique是學生在使用法語進行交際,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因缺少相應的法語文化背景知識,沒能正確理解話語情境,沒有正確使用法語特有的表達習慣和話語方式而犯的交際錯誤。為了更好地舉例證明,我將以上錯誤一并囊括到口語表達和寫作兩大方面來解析。
在我的法語課堂上,我察覺到學生在口語表達中犯錯較多較頻繁。我將這些錯誤分為三大類。第一類錯誤是源于對語音的混淆。例如,將“attendre”說成“entendre”,“sourtout”說成“surtout”。他們不知道“tous”詞尾的“s”何時發(fā)音,何時不發(fā)音。另外,在聯(lián)誦上也經(jīng)常犯錯,例如將“cent un”讀成“cent/un”,“l(fā)es héros”讀成“l(fā)es/héros”,以及在“et”后進行聯(lián)誦。第二類錯誤源于在交談中對單詞的錯誤選擇。語言級別對非母語國學生來說是較難把握的。學生經(jīng)常在正式社交場合用到一些口語用語,例如“chiant”“merde”“zut”等詞。最后一類錯誤是由于學生經(jīng)常用自己母語表達的邏輯來說法語,如“se demander une question”等錯誤。
當然,學生在法語寫作上犯的錯誤也不可避免,主要分為內(nèi)容和形式兩大類。內(nèi)容上的錯誤主要源于學生沒有認真理解題目的要求,盲目下筆,最后導致離題萬里。法語寫作的一個重要評分標準就是緊扣題目要求,把握中心思想。要明確題目要求的是敘述文,議論文還是說明文。文章的整體行文思路邏輯關(guān)聯(lián)也至關(guān)重要,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要運用合適的關(guān)聯(lián)詞來串接。學生的文章往往缺乏邏輯性、整體性。形式上的錯誤主要分為語言錯誤,句法錯誤,詞匯錯誤,拼寫錯誤。例如,對動詞時態(tài)的錯誤使用;常見的拼寫錯誤;標點使用錯誤,中國學生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一逗到底”,全篇都是逗號。除此之外,副詞的位置對中國學生也是一大難點。學生習慣將副詞放在動詞后,但是在復合過去時里,副詞需放在動詞前,如將“Je nai rien vu”寫成“Je nai vu rien”,這類錯誤在學生的作業(yè)中比比皆是。
二、 糾錯的策略與藝術(shù)
在研究了上述錯誤的類型之后,我們來探討下哪些錯誤需要糾正以及怎樣糾正。一、影響理解及語言信息輸出的錯誤必須糾正。如錯誤的發(fā)音,錯誤的發(fā)音會造成誤解,阻礙日常交流。如“N和L”、“P和B”、“T和D”、“K和G”不分。對這類錯誤需逢錯必究,直至學生不再犯錯。教師平時也應加強辯音訓練,讓學生意識到發(fā)音的不同。二、對反復出現(xiàn)的錯誤必須糾正。有的是由個人語言習慣造成,有的是集體性錯誤,如名詞前缺冠詞,書寫中遺忘法語音標,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錯誤使用等等。針對此類錯誤,教師可以使用系統(tǒng)性訓練來強化這個版塊語法點的學習??磮D說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課前準備一張有趣的圖片,讓學生來描述圖中的物品和人物,既能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反復的語言訓練中糾正學生常犯的錯誤。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語法知識才能讓他們有一個更直觀的概念,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根源,進而避免此類錯誤的產(chǎn)生。鍛煉學生自我糾錯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促使學生主動思維,意識到錯誤并適當糾正。
總之,糾錯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不斷實踐,因地制宜,不斷反思,從而摸索出一套科學的、適合本班學生的糾錯方法。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