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燕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在進行人際交往。幼兒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兒童同伴關系的質量影響其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和社會技能的形成。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和分享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樹立榜樣,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學習
中小班孩子經常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在幼兒園,教師是孩子們模仿的重要對象。因此,教師要做一個好人,為孩子做好行為示范。比如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東西。同伴是孩子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有意識地樹立好榜樣,讓其他孩子學習。當兒童能更好地與同伴分享玩具或食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孩子能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從而進一步增強分享與合作的動機,愿意更自覺地分享。它也鼓勵其他孩子去模仿和學習。
二、家園合作引導教育共識
僅僅通過幼兒園教育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雙向合作。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應經?;ハ嘟涣?,共同提出建議,給予教育效果反饋,只有這樣才能達成共識,實現同步教育,促進兒童發(fā)展。溝通,當然要意識到家庭和幼兒園的不易,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幼兒園要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消除家長的各種顧慮,充分使幼兒園與家庭建立密切聯系,在溝通的情況下相互了解,達到教育孩子的一貫目的。有些家長太溺愛孩子,把所有好吃有趣的東西都送給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孩子會養(yǎng)成為自己保留美味有趣的東西的習慣,拒絕與他人分享。這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極為不利,極易發(fā)展出自私、冷漠的性格。因此,家長應轉變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區(qū)分“我”和“我們”的生活觀念,體驗分享的樂趣。比如,鼓勵孩子給家人送水果,和朋友交換零食等。同時,家長應及時對孩子的分享行為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孩子的分享意識;對孩子的欺凌行為,家長應及時糾正,并督促孩子改正。
三、幫助家長提高科學育兒的水平
目前,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導致因材施教困難重重。他們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認識不全面,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有的家長溺愛孩子,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家長過早地對孩子進行定向教育,有的家長不提倡孩子玩游戲,認為玩游戲學不到知識,對孩子進行小學化改造甚至成人教育等。向家長宣傳孩子的身心特點和科學的教育,讓家長明白養(yǎng)育孩子必須遵循科學規(guī)律,堅持嚴格的愛、積極的教育相結合,以身作則、教育連貫等教育原則,促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四、營造溫馨環(huán)境,感受分享快樂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輕松而富有誘惑力的食物是吸引孩子與人交流的最好方式,引導其他孩子與公園里的孩子分享食物,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其他孩子的分享行為,也可以形成榜樣,啟發(fā)孩子們在公園里的分享行為。借助玩具,增加兒童分享行為的操作機會。小班的孩子們,我們經??吹揭粋€人拿了很多積木抱在懷里,不要讓別人拿,自己也不能造,或者看到別人的積木塊自己沒有,只是想搶過來。這不是正確的和合作。所以老師根據實際情況讓孩子們將自己喜歡的玩具與他人分享。通過表揚和鼓勵等方法來引導孩子們一起玩耍,讓孩子們感受到與同齡人分享玩具的樂趣,這是一種互利的行為:不僅可以玩很多不同的玩具,還能交到很多朋友。
結論
盡管上述方法在培養(yǎng)兒童分享行為的過程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但在實踐中,它們總是相互影響,共同發(fā)揮作用。實踐證明:我們只有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在主觀上產生內在的動機和愿望,讓孩子的分享行為、意識更加穩(wěn)定,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guī)則,使之更加規(guī)范、有序分享,才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有意識地分享行為。
總之,分享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要讓“分享”成為一種習慣,成為自己的行為,就必須給孩子充分的實踐和操作機會。這不僅需要我們的老師做大量的工作,更需要家長的努力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