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李慶文 孫奎立
摘 要:在進行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適應狀況調查的基礎上,運用二元正態(tài)logit模型,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和自我認同狀況對城市文化適應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渴望獲得勞動報酬、人品被認可、生活方式被認可、缺乏基本保障、認可自己與城市人一樣,以及對城市文化適應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十分顯著,相比較而言,模仿城市人的行為、與城市人經常相處、工作被認可、感覺經濟困難和向往城市生活的影響則并不顯著。分析了各種影響農民工對城市文化適應的因素,并對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和發(fā)展方向作出了合理建議。
關鍵詞:文化適應;影響因素;新生代農民工;合理建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11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21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民工主體已經逐漸從20世紀60年代的舊一代農民工,逐步更迭替換為“90后”乃至“0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經濟的繁榮使行業(yè)種類愈發(fā)豐富,加上科技水平和移動設備的進步,使城鄉(xiāng)交流日益頻繁,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新鮮資訊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許多方面都與第一代農民工有明顯的差別。
1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適應現狀
1.1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經濟適應狀況
通過調查,“來城市是以獲取勞動報酬為主”這一項中,符合以及非常符合的人數分別為113人和158人,占比分別為31.7%和44.5%?!盀榱双@取勞動報酬而前往城市工作”的人數達到了261人,占比達到76.2%,不確定的人數是58人,占比是16.3%,總人數達到329人,占比92.5%,這說明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前往城市主要是為了獲取勞動報酬。在城市經濟適應過程中,“感覺經濟適應困難”一項中,非常符合人數是56人,占比15.7%,符合人數是133人,占比37.5%;認為自己在城市生活困難的人數是189人,占比53.1%,不能確定的人數為97人,占比27.2%,總人數達到276人,占比80.3%??梢姡^一半的人認為自己在適應城市生活中存在困難,農民工從農村前往城市處于一種經濟弱勢地位。
1.2 ?新生代農民工價值適應狀況
農民工“自我感覺已經能夠順利融入城市”一項中,非常符合人數是57人,占比16%,符合的人數是106人,占比29.8%。明確表明能夠適應的人數為162人,占比45.8%,而不能夠確定的人數達到了112人,占比31.5%。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自認為已經能夠融入城市生活的比例并不高,即便加上不能確定的,也只是剛剛超過一半。農民工自我感覺適應城市生活的程度較低。
“感覺被城市人認可”中,認為非常符合的人數達到50人,占比14%,符合的人數為129人,占比36.2%,明確表示感覺能夠被城市認可的總人數為179人,占比達到了50.2%。不確定的人數是145人,占比40.7%。能夠被他人認可是自我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與如何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關聯(lián)。
“感覺被城里人排斥”一項中,非常符合的人數是43人,占比12.1%,符合的人數為53人,占比14.9%。綜合符合和非常符合,明確表示感覺到被城市人排斥的人數是96人,占比達到了27%。不確定的人數是98人,占比27.5%。綜合不確定的人數達到了194人,占比54.5%。這說明一定數量的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很明確地感受到被城市人排擠。在不確定的占比中,說明至少曾經一次感受到過被城市人排擠,但是感受被排擠的次數不多,因此才會是不確定。加上模棱兩可的不確定人數,結果就達到了54.5%,這說明至少有一半的人曾經在生活過程中受到城里人的排擠,這對農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帶來了很大困難。
1.3 ?新生代農民工日常生活適應狀況
新生代農民工中可以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社保條件的,非常符合的人數是67人,占比18.8%,符合的人數為136人,占比38.2%。明確表示與城市人社保條件一致的總人數是203人,占比57%,而不確定的人數是86人,占比24.2%。因此在城市的農民工僅有57%能享受和城市人一樣的社保待遇,這表示對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存在不友好,他們在城市生活的處境將會更加的艱難[1]。
在城市用工方面受過歧視的農民工,非常符合的人數是50人,占比14.0%,符合的人數是136人,占比38.2%。綜合起來,52.2%的農民工曾在城市用工方面受到歧視,總人數是186人。本來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就不占有能力或資源的優(yōu)勢,如果他們在城市找工作的過程中受到歧視,那么他們連獲取在城市生活的最基本的勞動報酬都將成為一個難題。在用工方面的歧視加大了農民工適應城市生活的困難程度。
農民工在孩子上學方面存在困難因素中,非常符合的人數為67人,占比18.8%,符合的人數是133人,占比37.4%。綜合來說,存在上學困難的人數為200人,占比達到了55.2%,即超過一半的家庭存在著孩子上學困難的問題。
2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
在二元logit模型分析過程中,將感覺順利融入到城市中的人作為因變量,選取模仿城市人的行為、與城市人經常相處、渴望獲取勞動報酬、服從城市人、工作被認可、人品被認可、生活方式被認可、缺乏基本保障、感覺經濟適應困難、向往城市生活方式、認可自己與城市人一致作為自變量,進行分析[2]。
對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其中渴望獲得勞動報酬顯著水平0.034<0.05、人品被認可顯著水平0.021<0.05、生活方式被認可顯著水平0.00<0.05、缺乏基本保障顯著水平0.04<0.05、認可自己與城里人一樣顯著水平0.00<0.05,這5項影響因素對融入城市生活均為顯著影響。而模仿城里人的行為、與城里人經常相處、工作被認可、感覺經濟困難和向往城市生活這幾項影響因素,對順利融入城市生活的影響結果為不顯著,對具有顯著性的幾個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如下。
2.1 ?獲取勞動報酬成為適應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動力
獲取勞動報酬因素的相關系數是1.311,說明獲取勞動報酬對城市文化適應是正向影響,農民工越希望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就越能夠順利融入到城市生活。
獲取勞動報酬成為農民工前往城市的主要動力。獲取勞動報酬對適應城市生活的顯著水平0.034<0.05。農民工前往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報酬,在數據分析的結果中得到確認。根據結果看,新生代農民工來城市獲取報酬對于文化適應狀況的影響十分顯著,這與之前的預測相吻合,無論是之前的來城農民工,還是現在的新生代農民工,都以獲取勞動報酬為主要動機。
2.2 ?能夠被城市人接受的個人特質有利于城市文化適應
人品被認可的相關系數是2.085,生活方式被認可的相關系數是2.670。當人品和生活行為方式等帶有個人特質的因素能夠被城市人所接納時,所對應的農民工城市文化適應水平就會越高。
人品被認可和生活方式被認可的顯著水平都小于0.05,說明當農民工的個人特質被城市人接受的程度越高,那么該農民工就越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的文化生活[3]。
2.3 ?缺乏基本保障阻礙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
缺乏基本保障的相關系數是-1.335,說明缺乏基本保障對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影響是負相關,越缺乏基本生活保障,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程度就越低,且影響顯著。當農民工到城市生活,基本醫(yī)療和低保等保障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基本保障的缺失會使他們在城市的生活處于很艱難的境地。
2.4 ?自我認同程度對城市文化融入的促進作用
農民工認為自己與城市人一致的相關系數為2.429。這說明自我認同對城市文化融入是正相關,即自我認同程度越高,農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就越順利。
自我認同意味著對自己的了解和定位,調查研究中發(fā)現,農民工普遍存在角色沖突的問題,深層次就是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同方面的問題。
3 ?結論與對策
通過分析渴望獲得勞動報酬、人品被認可、生活方式被認可、缺乏基本保障、認為自己與城市人一樣等方面,探討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適應狀況的現狀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下面提出促進農民工適應城市文化的對策。
3.1 ?加強農民工的文化建設
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往城市,源于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地放在安置處理好農民工來城務工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提高工資,或者是改善居住環(huán)境方面的話,對他們融入城市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需要更多的是城市對他們自身價值的肯定,城市肯定他們的價值,可以保障他們的基本收入,還能幫助他們完成自身角色認知的轉變。
3.2 ?關注農民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
農民工缺乏自我提升和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和機會,絕大多數農民工都停留在固定的低端崗位,只是單純地提升熟練度,并沒有能力進行橫向拓展。如果農民工在社會中提供的服務始終是低端且低效的,那么城市反饋給農民工的發(fā)展空間也是低端和低效的。為了改善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性,需要調整一系列綜合體系方案。對低齡化問題,可以通過職業(yè)技能學校幫助初中剛畢業(yè)的農村學生學習一技之長,幫助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增強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530.
[2]羅霞,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動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2003(1):109-113.
[3]韓振方.論新生代民工的特點與作用[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