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臻
(臨沂市河?xùn)|區(qū)相公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臨沂 276000)
中風,又稱之為“腦卒中”或“卒中”,常因情志郁怒、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氣候變化以及血液瘀滯等病因所致[1-2]。在臨床中,中風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為: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且臨床研究表明,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對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影響嚴重,需積極治療,促進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改善。近年來,臨床有學者表示,溫針灸在治療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3-4]。鑒于此,該課題將該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溫針灸治療在其中的應(yīng)用價值,涉及的研究成果如下。
該次納入研究的88例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均知情簽署相關(guān)醫(yī)治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4例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分布在 46~73 歲,年齡均值為(52.8±1.1)歲;病程為 2~8 個月,平均病程為(4.3±0.2)個月。對照組44例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分布在48~72歲,年齡均值為(52.6±1.2)歲;病程為 2~8 個月,平均病程為(4.2±0.3)個月。在一般資料方面,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的意義。
(1)對照組:該次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取陽陵泉、三陰交等穴位,進行施針,選擇平補平瀉法,得氣之后與電針儀連接,結(jié)合患者的耐受度合理控制輸出電流。
(2)觀察組:該次觀察組采取溫針灸方法治療,將髀關(guān)、血海、懸鐘、陽陵泉作為主穴,同時配環(huán)跳、風市、丘墟、豐隆以及足三里;幫助患者行側(cè)臥位,確保患側(cè)處于上方,每個穴位均需使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處理,進針速度需快,針刺得氣之后,行平補平瀉手法,捻轉(zhuǎn)1~3 min,留針0.5 h,基于留針過程中基于針尾部位將2 cm的艾柱插入;并基于艾柱下段部位點燃,讓患者的皮膚能夠具備灼熱感,每段艾柱為1壯,艾2壯;并于艾條下方位置將一硬紙板放置好,避免患者被燙傷,在艾柱燃盡之后,將灰燼去除干凈。
2組患者均每天治療1次,持續(xù)治療4周,治療結(jié)束后比較兩種治療效果。
根據(jù)下肢運動功能量表 (FMA)、下肢痙攣等級(Ashworth)評定量表、日常生活量表(ADL),對患者治療前后的下肢運動功能、下肢痙攣等級、日常生活水平分別進行評分;其中,F(xiàn)MA評分越高,代表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改善越顯著;Ashworth等級評分越低,代表下肢痙攣癥狀改善越顯著;ADL評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水平越理想。并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情況,將療效分為:(1)顯效:經(jīng)積極治療后,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明顯改善,下肢痙攣性偏癱癥狀明顯改善;(2)有效:下肢運動功能有所改善,下肢痙攣性偏癱癥狀有所改善;(3)無效:均達不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項有效率之和,即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00%。
該次采取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涉及的FMA評分、Ashworth等級評分以及ADL評分均屬于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并用t檢驗;涉及的臨床療效屬于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并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及Ashworth等級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及Ashworth等級評分比較[(±s),分]
組別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Ashworth等級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20.11±1.34 20.13±1.35 1.283>0.05 46.80±2.14 32.76±2.15 9.368<0.05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03±0.53 3.04±0.52 1.218>0.05 0.84±0.23 2.07±0.34 5.126<0.05 28.66±1.43 28.67±1.40 1.285>0.05 46.90±1.56 34.19±1.58 8.735<0.05
觀察組44例患者,顯效32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18%;對照組44例患者,顯效14例、有效16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68.18%。由數(shù)據(jù)可知,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的和對照組的比較顯著更高,2組之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238P<0.05)。
在下肢運動功能 (FMA)評分、下肢痙攣等級(Ashworth)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方面,治療前兩組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評分、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Ashworth等級評分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中風,又稱腦卒中或卒中,下肢痙攣性癱瘓為中風患者的常見合并癥,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臨床建議,針對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確?;颊呱尜|(zhì)量的改善[5-6]。
臨床以往針對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有采取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的病例,但整體療效不高,所以采取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勢在必行。在該次研究過程中,針對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重點提到溫針灸治療方案的實施,對于溫針灸來說,在合理取穴,科學施針的基礎(chǔ)上,對髀關(guān)穴進行溫針灸針刺,可使患者的髖屈膝功能得到有效強化,進而使患者的膝關(guān)節(jié)強直狀態(tài)得到有效改善;對血海進行溫針灸針刺,可以使患者股內(nèi)側(cè)的肌張力得到有效降低;針對懸鐘穴位進行溫針灸針刺,則能夠起到對痙攣癥狀進行有效解除,并達到緩急止痛的效果,進一步使患者足內(nèi)翻、足外翻以及足下垂合并足內(nèi)翻等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對陽陵泉穴進行溫針灸針刺則能夠使患者的足內(nèi)翻及足下垂癥狀得到有效糾正,進一步使亢進的肌張力及牽張反射得到有效降低,此外還能夠?qū)ο轮d攣狀態(tài)得到有效調(diào)整;諸穴奏效,能夠起到溫經(jīng)舒筋、活絡(luò)止痛的功效。近年來,國內(nèi)有學者經(jīng)研究表明,針對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實施溫針灸方法治療,具備顯著的療效,治療總有效率可高達90.00%以上,能夠促進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改善、下肢痙攣癥狀的緩解、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提高等;此次得出了與之較為相似的研究成果。
該次納入研究的觀察組實施溫針灸治療,在治療總有效率上高達93.18%,明顯高于采取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的對照組的68.18%;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對照組更顯著;同時,觀察組Ashworth等級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下肢痙攣性偏癱癥狀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各項研究結(jié)果數(shù)據(jù)表明,溫針灸治療方法的應(yīng)用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解除下肢痙攣癥狀,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工作中采納及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