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海德格爾在已經(jīng)指明直觀含義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能夠?qū)⒁粋€我們在某一具體的感知中進行的表達稱之為真實的?就此問題對海德格爾接下來提出的一系列解釋做分析,以將此問題的最終答案——表達如何真實呈現(xiàn)出來。海德格爾對于感知表達的兩種理解一方面說明感知的表達可以是對于行為的通報,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行為本身中被感知到的東西的傳述。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分析來達到對該兩種解釋的通透,也就是表達狀態(tài)如何在我們的感知之物中得到充實,同時再對兩種理解加以系統(tǒng)地小結(jié)。
關(guān)鍵詞:海德格爾;時間概念史導(dǎo)論;范疇直觀;感知;剩余物
中圖分類號:B516.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058-02
《時間概念史導(dǎo)論》一書在準備性部分主要涉及對現(xiàn)象學(xué)中的意向性以及范疇直觀的探討。范疇直觀中的第一部分意向性意指與意向性充實、第二部分直觀與表達是本文主要簡析的內(nèi)容。對事物的感知表達,海德格爾給出自己的解釋——感知的表達可以說是“通報”與“傳述”兩方面共同作用形成“陳述”的過程。同時在對表達狀態(tài)的充實上,陳述句的組成部分是海德格爾重點研究的對象,將他們的虛實加以證實,以此實現(xiàn)對事物表達狀態(tài)不斷充實地認識。
一、海德格爾對感知表達的兩種理解
海德格爾在直觀與表達中提出的新的問題是關(guān)于感知表達,同時他對于這種表達方式給出了兩個方面的理解。
其一,感知的表達可以是對于行為的通報。在這之前海德格爾對于表達狀態(tài)是這樣說的“我們不是在說出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相反,我們是在看到人們對于事物所說出的東西”[1]。這句話或許沒有說完又或許是翻譯的問題,如果表達完備它應(yīng)該是“我們不是在說出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相反,我們是在看到人們對于事物所說出的東西的基礎(chǔ)上進行感知”。這種類型的表達可以概括為海德格爾所指出的一個名詞——“規(guī)定性”,這種表達狀態(tài)的規(guī)定性具有一定的格式:“已經(jīng)-被說出-且被透徹說出-狀態(tài)”。例如蘋果是紅色的,其中蘋果的狀態(tài)已經(jīng)被說出,而蘋果被歸屬于紅色這一類是人們對于蘋果顏色的充分認識,人們看到了蘋果是紅色的并且告知了他人,至此他人也從根本上對蘋果是紅色的這一狀態(tài)有了規(guī)定性的感知。
在此種規(guī)定性的要求下可以看出它使人對于事物的表達存在先天自明的可能,即使這個人沒有親眼看見蘋果,但他可以知曉這個蘋果是紅色的,因為總有他人看到了蘋果并進行告知。人們通過他人的“通報”就可以在腦海中形成這句陳述,這就與塞爾的熟悉性側(cè)面有些許類似之處,塞爾的熟悉性側(cè)面是基于側(cè)面形態(tài)的特征?!跋惹暗摹畟?cè)面形態(tài)因素會影響到后來進行的感知行為,從而使得后期的感知行為必然帶著某種‘熟悉性側(cè)面而進行?!盵2]舉例來說,當一名學(xué)生走進慣常上課的教室,他不需要進一步進行觀察就能很快知道前后左右學(xué)生的姓名以及容貌等,這就是熟悉性側(cè)面給他帶來的感知表達,當然,如果此間教室出現(xiàn)一名陌生同學(xué)或者其他不熟悉的事物,他也能很快發(fā)現(xiàn)。
所以在海德格爾對感知的這一論述中,我們可以很明鑒地看到他與塞爾在這一點的共通點——“期望”。當他人通報了一個人事物的某種狀態(tài)之后,這個人腦海中的印象就與塞爾感知的主觀性不謀而合了——“我認為意識和意向性已經(jīng)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們是固有的主觀性現(xiàn)象”[3]。所謂的“通報”是指在進行感知行為時使他人明白你要表達的或者讓他人去做你所表達的行為。這包含了兩種期望:對自身的期望和對他人的期望,并且他人也能夠基于對你的熟悉感知到你的兩種期望。
其二,感知的表達也可以是對于在行為本身中被感知到的東西的傳述。在這里海德格爾提出了被感知的存在者,這才是感知表達所要傳述的東西,也就是事物本身。至于我們在感知表達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倒是其次的,海德格爾就被感知者本身提出了空意指。它的意思是在感知單純的傳述存在者本身時,人們可以丟棄感知行為而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身,感知行為就可以不存在。那么對于事物的感知表達就仿佛先天存在于我們內(nèi)心,只要知道名稱就可以直接得出這個被感知者的各種信息。此種先天性是有跡可循的,方向紅在“海德格爾‘先天概念的學(xué)理起源”中提出“海德格爾在《時間概念歷史導(dǎo)論》中透露了‘先天概念的學(xué)理信息”[4]。這就是完全主觀性地去進行感知表達,丟棄了對于事物直觀的觀察,并且不知曉此種對事物的感知以及表達是否完全正確。
“蘋果是紅色的”是一句陳述,在第一種表達方式中,該陳述最低限度也是由他人的行為感知而能表達出來的、之后才能為人所知的。但在第二種陳述中,“他人”就不需要通過“他人”來進行行為感知,這個“他人”完全可以不用為“他人”存在,因為每個人都已經(jīng)可以通過純粹的意念感知到事物?!疤O果是紅色的”這句陳述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衍生在每個人的感知中,并不需要依賴他人的或者自己的親自“行為”才能得到,“行為”過程在表達的第二種方式中已經(jīng)被省略。
二、海德格爾對表達狀態(tài)的充實
在海德格爾的觀念中,“通報”與“傳述”是感知表達的兩種方式。前者需要感知行為去感知事物,后者只需要先天單純的意念去進行感知。海德格爾在《時間概念史導(dǎo)論》中將兩者整合,共同闡釋如何將表達方式進行充實。每一個句子都屬于表達,他將句子中的每個詞都加以分析以區(qū)別它們是否可以進行感知。
由此海德格爾舉了一個例子,他將“這把椅子是黃的并有坐墊”[1]歸納為“S是P與Q”。其中“S、P、Q”是可以通過簡單的感知行為或意念感知而得到充實的,但“是、與”僅僅是一種連接詞,它們與“S、P、Q”不同,它們實際上并不存在,它們僅僅是為了使人達到對椅子的充實感知而存在的“剩余物”。諸如此類的“剩余物”還包括“這、那、有、在……上”等等,這些詞可以說是輔助品,即使不能在實物中得到感知(它們不能被人實際觀察到),但它們對于事物的充實狀態(tài)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