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學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局部地區(qū)仍然有大量人口處于貧困狀態(tài)。2016年政府出臺了針對農村扶貧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這也是第一次對農村扶貧工作頒布的法規(guī)。該法規(guī)明確要求建立精準幫扶工作體系,貫徹精準扶貧的基本方針,建立扶貧基金投入及監(jiān)管體系,創(chuàng)新融資方式,深入開展金融扶貧,全面落實扶貧目標。該法規(guī)為農村扶貧指明了方向,對開展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農村貧困;精準扶貧;金融支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16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受到各種發(fā)展因素的影響,局部地區(qū)仍舊有大量人口處于貧困狀態(tài),大部分聚集在農村地區(qū)。為了減少貧困人口,幫助農村居民提高生活質量,徹底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有關部門于2014年1月出臺了精準扶貧的詳細制度,使我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精準扶貧時期。
1? 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1.1?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不足
近年來,國家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對于農村地區(qū)來說,金融服務體系仍舊難以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fā)展需求。對比內部多個農村地區(qū)的貧困情況發(fā)現(xiàn),農村基層金融只對農村信用社服務,部分鄉(xiāng)鎮(zhèn)甚至缺少金融服務網(wǎng)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任務的順利進行。貧困居民不了解金融服務行情,金融機構向貧困地區(qū)放貸積極性不高,阻礙了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1]。
1.2? 各銀行金融機構農村精準扶貧積極性不足
受到各個地方政策的引導,商業(yè)銀行已經開始參與金融扶貧,但是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政策引導的效果不夠明顯。商業(yè)銀行金融機構存貸比較低,多個貧困縣縣政府缺少風險擔保機制,各大銀行機構面對風險市場望而卻步,盡管在政策的引導下,降低扶貧房貸利率吸引了部分商業(yè)銀行的參與,但參與卻流于形式,貧困居民想要貸款仍舊很難。
1.3? 農村區(qū)域貧困用戶信用等級較低
從2017年農村地區(qū)貧困群眾受教育程度來看,絕大部分的農村貧困人口為初中以下學歷,普遍低于城市地區(qū)。盡管農村地區(qū)貧困用戶信用等級評價方式有所不同,但文化程度依舊是金融機構評定信用等級的主要參考指標[2]。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30%的貧困戶家庭中,有的成員不具備自主生活和生產能力,還貸能力較差,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貧困戶占比較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工作受阻,金融機構一再降低貧困用戶的貸款金額,甚至拒絕給部分信用等級較低的貧困戶貸款。
2? 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主客體之間的博弈導致運行機制扭曲
在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運行的過程中,主客體是由貧困人口、金融部門、貧困縣政府組成。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理想的運行狀態(tài)是三方之間相互制約,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運行機制。在實踐中,主客體三方之間的協(xié)調十分困難,多種問題和矛盾迸發(fā),導致運行機制扭曲,難以達到最佳的運行效果[3]?;诜呛献鞑┺睦碚摚皆诙唐诓┺暮烷L期博弈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凸顯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運行機制中的問題。
2.2? 貧困用戶認識上的誤區(qū)導致逆向選擇
由于農村金融市場缺少管制,私人放貸和非法放貸盛行,結合逆向選擇理論,金融機構放貸門檻較高,私人放貸與非法放貸的門檻較低,在缺少法律意識的情況下,仍有較多的貧困農戶放棄金融機構的貸款資金。逆向選擇理論影響下的農村金融市場具有“劣質性”,導致出現(xiàn)了市場運轉無效果的現(xiàn)象。
2.3? 農村貧困用戶信用意識薄弱
農村地區(qū)貧困用戶信用意識薄弱,大部分貧困農戶沒有意識到信用等級的重要性。為了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僵局,貧困縣政府積極開展貧困農戶信用評價體系,采用百分制對農戶的貧困和信用情況進行評級。由于貧困農戶缺少信用意識,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導致信用評價等級較低。同時,貧困農戶的投機心理導致農村征信準確性較差,金融機構不愿意為可能存在虛假信息的信用值冒風險,導致一部分貧困用戶無法貸款。
3? 改進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對策
3.1? 構建扶貧信息平臺,精確貧困底數(shù)
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農村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實現(xiàn)金融扶貧,減少貧困人口。金融扶貧實現(xiàn)的主要途徑是資金發(fā)放,明確精準扶貧對象是開展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前提。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扶貧信息平臺,有助于實現(xiàn)貧困數(shù)據(jù)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扶貧信息平臺,可以直接實現(xiàn)貧困農戶信息的及時更新、修改、反饋,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同時也能夠確定貧困底數(shù)。
3.2? 明確扶貧目標,精確動態(tài)管理
貧困信息調查小組應及時對貧困用戶信息管理平臺中的信息進行跟蹤和更新,按照不同的信息要素,對貧困農戶進行精確扶持。例如關注特殊情況的貧困用戶信息,尤其是因病致貧和因災害致貧的貧困用戶,應將其列入扶貧規(guī)劃中,讓農村精準扶貧更加人性化;對于信用評價較高的貧困農戶,應向其開放金融扶貧通道,提高金融扶貧額度或降低還貸利率;對信用評價較差的貧困用戶,應及時納入黑名單,使金融機構保持信息透明。
3.3? 推進普惠金融,加強金融服務建設
推進普惠金融能夠讓金融扶貧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時代特性,將現(xiàn)代技術融入到小額信貸產品當中,例如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jù),對貧困用戶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結合現(xiàn)有信息對信貸風險進行評估,采用差別化信貸原則,按照信息等級劃分利率,推動農村金融扶貧的發(fā)展。推行普惠金融發(fā)展戰(zhàn)略,在鞏固好傳統(tǒng)金融優(yōu)勢的同時,作出戰(zhàn)略調整。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將金融融入到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中。還應建立合理科學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各個機構的服務力度,在農村展開試點業(yè)務,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并接受金融扶持,從而有效帶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4? 結束語
通過了解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首先,應積極構建扶貧信息平臺,精確貧困底數(shù),明確扶貧目標并加強貧困人口的治理機制。其次,應大力推進普惠金融,加強各個地區(qū)的金融服務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提高貧困農戶的信用意識,實現(xiàn)準確信息評級,降低信貸風險。再次,推出符合困難人口的金融政策,推動農村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建設與發(fā)展,加速貧困農戶脫貧。
參考文獻:
[1]林建華.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J].中國金融,2015(21):77-78.
[2]徐玉鵬.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探索——以古浪縣為例[J].甘肅金融,2015(12):54-56,61.
[3]蓋康,何文媛.關于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思考——對慶陽市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調查[J].金融科
技時代,2016(2):74-76.